摘要:文章以上市公司為樣本,通過ERP實施前后的自身配對比較,探討了ERP實施對國有企業營運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ERP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國有企業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營運能力,庫存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和員工勞動效率均有明顯提高。
關鍵詞:企業資源計劃(ERP);國有企業;營運能力
一、 引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是當前世界上應用最廣、功能最為先進的企業管理系統。自從1981年沈陽第一機床廠從德國工程師協會引進了第一套MRPII軟件以來,MRP II/ERP在我國國有企業的應用與推廣經歷了20余年。由于ERP實施是一個高成本項目,其應用效果如何、是否真正能提高國有企業營運能力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通過文獻回顧,對ERP應用影響國有企業營運能力的情況作出假設;再以滬深上市公司中已實施ERP的企業為樣本,對其ERP實施前后的財務指標數據進行t檢驗,驗證所提出的假設;最終根據假設驗證結果,得出研究結論。
二、 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根據ERP概念提出者Wylie的定義,ERP系統是一組能夠管理組織全部業務的應用集合,包括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采購管理、庫存管理等諸多功能模塊,并通過“最佳流程實踐”扁平化組織流程,以統一的數據庫和信息技術架構實現生產、財務、人力資源、采購等部門的信息無縫集成,從而提高企業生產資料和人力資源的營運能力。
ERP實施之前,大多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模式依然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產促銷”,生產上執行嚴格的計劃體系,保證低成本規?;a,這使得企業市場反應速度過慢、庫存積壓、產品過時。20世紀80年代,很多國有企業為了追求集約化的規模經濟,通過對技術設備的引進和復制,用較低的投入形成大規模的生產能力。生產規模的擴大,帶來了管理幅度和繁瑣程度的顯著提高,也造成傳統手工管理的不適應。例如,某國有企業為了控制原材料庫存,曾派出三名員工負責抄錄庫房的物資數據, 但庫房物資有四萬多種, 光是記錄進銷存的帳本就有好幾十本,此次庫存盤點足足進行了一個星期。這種手工式管理最終導致該企業采購計劃與市場需求偏離,生產缺件或庫房超儲情況日益嚴重。

ERP實施后,ERP系統能夠幫助國有企業將經營模式向“銷——產——供”的市場化流程轉變。計劃管理功能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計劃編制,一旦錄入了銷售合同或預測,所有的銷售計劃、生產計劃和采購計劃就能通過運行MPS和MRP同步生成,提高了整個公司內部訂單履行過程的可視性,不僅可減少中間品庫存,還能幫助用戶更好地制定發貨計劃和采購計劃從而減少產成品和原材料庫存。ERP的財務模塊可以規范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提高資金管理水平。財務模塊管理總帳、應收帳款和應付帳款,穩定運行一個月后,就可得到各類財務報表,以及手工系統中需要花費大量精力才能得到的一些分析報告,幫助財務管理部門和企業領導動態地掌握和控制生產經營活動中的資金使用情況,合理分配資金,提高資本運作的效率。ERP的庫存管理功能模塊能夠合理化訂貨點,減少多料呆料和盲目采購。采購管理模塊加快了采購申請、采購訂單和購貨發票處理速度,有利于縮短采購周期,降低采購資金并壓縮庫存。因此,ERP系統各功能模塊的實施能夠有效改善采購、生產、銷售和財務等各職能的管理能力,從而減少存貨,改進資金管理,提高整個企業生產資料的營運能力。如果我們用庫存周轉率、應收帳款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三個指標來衡量生產資料營運能力, 那么這些指標在ERP實施后應該會有明顯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庫存周轉率 post>庫存周轉率pre;
假設2:應收帳款周轉率post>應收帳款周轉率pre;
假設3:流動資產周轉率post>流動資產周轉率pre。
各假設式中, 下標post表示ERP實施后,pre表示ERP實施前,以下同。
另外,國有企業實施ERP后,可以通過自動化來減少員工工作的復雜程度,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減少企業員工數量。同時,ERP也能簡化決策流程,打破國有企業固有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結構,扁平化臃腫的中間管理層,從而提高營運效率,減少管理人員數量。因此,ERP能夠幫助國有企業在不犧牲銷售收入的情況下有效實現“減員增效”的目標。例如,中石化某分公司2001年通過應用ERP系統,“一個人完成了過去15個人的工作”,雖然員工人數一直保持1660人,但人均產值卻從40多萬元增至愈140萬元。如果用員工人數(Number of Employees)與銷售收入(S-ales)之比率(ES)來表示ERP對于員工勞動效率的影響。ERP實施后,ES指標值應該有顯著降低。即:
假設4:ES post<ES pre
三、 研究方法
1. 研究樣本選擇。本研究應用“成功故事法”選取我國滬深兩市A股中實施了ERP的國有企業為樣本。Vemuri and Palvia認為,相對于隨機選擇實施ERP的公司,“成功故事法”能提供更強有力的ERP績效證明。
我們首先根據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碼和公司名稱在網絡和CNKI、VIP數據庫中逐個搜索有關他們實施ERP的事跡報道和案例,獲得成功實施ERP系統的上市公司樣本368個。

對于初步獲取的樣本,我們根據以下原則進一步過濾:(1)剔除非國有企業樣本;(2)剔除沒有明確ERP實施開始時間和完成時間的樣本;(3)剔除2006年及以后實施ERP的企業。因為這些企業尚處于ERP實施過程中或ERP上線不久,仍處于系統切換期,此時企業績效反而會下降,難以完全體現ERP的效益;(4)剔除上市前實施ERP的企業,因為無法獲得ERP實施前的年報;(5)剔除財務數據缺失嚴重的樣本。(6)剔除研究期間內發生過兼并收購等重大資產重組行為的樣本。最終確定樣本企業74個。
總體樣本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本研究樣本呈現三個特點:(1)所有樣本企業的系統運行時間均超過1年;(2)行業分布大致平均;(3)企業實施的ERP軟件基本上是國內外軟件各占一半。因此樣本選取消除了實施時間、軟件類型、行業流程等因素差異的干擾,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2. 配對比較設計與數據采集。本實證的研究期間涵蓋三個時間段:ERP實施前兩年、實施期、實施完成后兩年,并用實施前兩年數據的平均值分別與實施后每年的財務數據進行配對比較,檢驗所提出的4個研究假設。研究數據取自CMSAR數據庫。數據分析工具為SPSS12.0統計軟件。
四、 數據分析與假設檢驗
表2報告了樣本數據配對t檢驗的結果。從表中可以看出,ERP實施后第兩年庫存周轉率較之實施前有顯著提高(t=-1.701,P=0.048),假設1得到支持。實施后的應收帳款周轉率在實施后第二年較之實施前在0.1水平上顯著提高(t=-1.795,P=0.080),假設2得到支持。流動資產周轉率在ERP實施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相對實施前均有明顯提高(t=-1.952,P=0.028;t=-2.083,P=0.022),接受假設3。ES指標在ERP實施后顯著下降(t=3.165,P=0.001;t=2.499,P=0.009),接收假設4。
五、 研究結論
通過ERP實施前后的財務數據配對比較,本研究發現, 庫存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流動資產周轉率在ERP實施后有了明顯改善, 員工工作效率也有顯著提高,這表明ERP系統能夠有效增強國有企業的營運能力。在此基礎上, 作者下一步將采用異源配對設計, 以未實施ERP的國有企業為對照組,探討ERP系統對國有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Wieder,B.,Booth,P.,Matolcsy,Z.P..and O- ssimitz,M.L.The impact of ERP systems on firm and business process performance.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6,(19):17.
2.初銘暢,谷寶華.國有企業實施ERP系統的現狀及對策研究.遼寧工學院學報,2003,(6).
3.樓潤平,王惠芬.ERP實施方法論與實施過程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04,(3).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0502016)。
作者簡介:鄭稱德,博士,南京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于翔,碩士,就職于江蘇省鹽務公司。
收稿日期:200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