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供應鏈管理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文章基于價值創造的兩條基本途徑是增加消費者效用和減少資源耗費的基本認識,指出了現有的在供應鏈價值計量方面存在的缺陷,在考慮消費者剩余的基礎上分別構建了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和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然后進行了討論,給出了增加供應鏈價值的有效途徑,同時還與傳統意義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作了對比分析。
關鍵詞:供應鏈價值;消費者剩余;資源消耗
一、 引言
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等不確定性因素的增加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21世紀的市場競爭不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和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的理念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各國學者和企業家都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討,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和理想的實踐效果。對于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一般認為是多元化的,如總成本最低、客戶服務最優、總庫存成本最小、總周期最短、物流質量最優等(王耀球、施先亮,2006)。陳菊紅、趙娜(2006)提出價值創造最大化也應是供應鏈管理的目標之一,并且與其他目標相比,其具有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其他目標的整合。我們認同這一觀點。但是,在表征供應鏈價值時,她們是從供應鏈上節點企業整體價值增值的角度進行討論的,并沒有把顧客環節的價值增值包含在內。事實上,受Michael Porter價值鏈理論的影響,在對供應鏈價值進行度量的現有研究中,盡管考慮了諸如最終用戶需求、顧客價值、響應速度、服務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劉振華、李伊松,2004;孫明貴、張高生、郭令秀,2006;張誠、周湘峰,2007),但這些考慮本質上都是為了增加企業聯盟的利潤,并沒有真正意義的把消費者的利益(如消費者剩余或消費者效用)考慮在內,沒有真正體現供應鏈是“從采購原材料開始,制成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并傳遞到分銷商、零售商和最終用戶而聯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的一般性涵義。本文基于價值創造的兩條基本途徑是增加消費者效用和減少資源耗費的基本認識,把消費者剩余納入到供應鏈價值的表征中,對供應鏈價值重新進行度量,在此基礎上分別構建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和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并分別進行討論,給出增加供應鏈價值的有效途徑,同時還與傳統意義的供應鏈價值模型進行對比分析。
二、 基于消費者剩余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及其分析
本文所考慮的(n+1)級供應鏈如下:
在此(n+1)級供應鏈中,設企業i將產品轉移給企業i+1的價格為Pi,其單位產品的運營成本(不包含轉移價格)為ci,固定成本為FCi,這里Pi為模型的內生變量,FCi為常數,為簡單起見,假定ci均為常數,i=1,2,…,n-1。最下游企業n將產品售賣給消費者的價格為Pn,其單位產品運營成本(不包含轉移價格)為cn,固定成本為FCn,這里 Pn為模型的內生變量而cn、FCn均為常數。對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不予單獨考慮,其需求通過一市場需求函數給出,設逆市場需求函數為Pn=a-bQ,a,b大于零且均為常數。這里假定供應鏈上庫存量為零。記企業i的利潤為?仔i,i=1,2,…,n。于是供應鏈上企業聯盟的總利潤為:
消費者剩余為:CS=∫PndQ-PnQ
有鑒于供應鏈的主體是企業聯盟而非消費者的基本事實,故可設λ為企業聯盟對消費者剩余的關注程度,0<λ<1。這里將供應鏈價值定義為供應鏈上企業聯盟的總利潤與企業聯盟按λ關注的消費者剩余之和,即有:
顯然,在式(1)中,如果λ=0,即為現有的大多研究中的供應鏈價值(如陳菊紅等,2006),為了便于對比,本文將其稱為傳統意義的供應鏈價值。
將式(2)代入逆市場需求函數中,可得到消費者獲得產品的最優價格為:
不失一般性,假定供應鏈上企業聯盟的總利潤大于零(這是供應鏈上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的基本條件),此時有a-C1>0, 與傳統意義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相比,可得如下命題:
這一命題表明:在供應鏈上,消費者利益(消費者剩余)被予以關注的程度與消費者獲得產品的價格呈反向變化關系,而與消費者獲得產品的數量呈正向變化關系。特別地,在追求供應鏈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中,如果消費者剩余被完全忽略亦即在傳統意義的供應鏈價值條件下,則消費者獲得產品的價格最高而數量最少。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利潤是由消費者剩余轉化而來的(駱品亮,2006),因此企業聯盟的利益與消費者的利益是對立的,那么怎樣才能使消費者以較低的價格獲得更多數量的產品呢?我們認為,當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時,為了獲取市場優勢,企業聯盟將會更加關注消費者的利益,并與消費者結成類似于企業聯盟一樣的真正意義的“聯盟”,充分體現供應鏈是從原材料供應商到最終消費者的有機統一體,這樣產品價格就會降低,同時提供的產品數量就會增多。
將式(2)代入基于消費者剩余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中,可得到最大的供應鏈價值為:
同時,為了后面討論的方便并簡單起見,記n級供應鏈的最大供應鏈價值為:
這樣便有SCV*(n+1)=SCV*。
下面分析實現供應鏈價值增加的有效途徑,由逆市場需求函數及式(4)~式(5)可得到如下命題:
這一命題表明:供應鏈上成員企業單位產品的運營成本及固定成本與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都呈反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一個基本途徑就是努力降低成員企業的運營成本(包括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顯然,這一結論符合常識和邏輯。
命題2:SCV*(n+1) 這一命題表明:供應鏈的長度與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呈反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另外一個有效途徑就是努力減少供應鏈的長度。事實上,在一般情況下,當產品在供應鏈的生產企業處形成之后,其使用價值相對消費者而言就客觀確定了,而分銷渠道中的每一個企業,只要其參與了該產品的運營,都相應地有一定的資源消耗,但這種資源的消耗卻不能增加產品的使用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渠道內的這些資源消耗都是無謂損失,因此,縮短供應鏈的長度,就會節約大量的資源,進而使得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 在逆市場需求函數中,記b′=1/b,a′=a/b,則有Q=a′-b′pn,根據前面的假定,顯然有0 這一命題表明:在我們所定義的供應鏈價值框架下,消費者利益被予以關注的程度與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呈同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第四個有效途徑就是企業聯盟要盡大限度地關注消費者利益。前文已經述及,企業聯盟對消費者利益的關注程度是由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程度所決定的。盡管如此,我們認為,從長遠角度來看,最大限度地關注消費者利益,應該成為企業聯盟認識和衡量其所處供應鏈創造價值時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準則,這也是對供應鏈概念完整而又準確的把握。 三、 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及其分析 上面討論了供應鏈創造的總價值情形。事實上,當供應鏈創造價值時, 它總是以消耗一定的資源作為代價的。在人類的工業化進程中,在當前全球資源過度消耗和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 當我們評判一條供應鏈創造的價值時,考察其單位資源消耗所創造價值的大小,既可敦促企業增強資源節約意識,又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無疑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記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為SCVa,則有: 由此得到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為: 當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達到最大時,其一階必要條件為0,即有 將b′=1/b,a′=a/b代入式(8)可得到: 類似于第二節中對基于消費者剩余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的討論,由式(8)式~式(9)可平行地得到如下命題: 命題5: 這一命題表明:供應鏈上每個成員企業單位產品的運營成本及固定成本與單位資源消耗的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都呈反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一個基本途徑就是努力降低成員企業的運營成本,包括其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 命題6:SCVa*(n+1) 這一命題表明:供應鏈的長度與單位資源消耗的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呈反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另外一個有效途徑就是減少供應鏈的長度。其解釋理由與命題2完全相同。 這一命題表明:供應鏈的市場容量以及客戶忠誠度都與單位資源消耗的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呈同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第三個有效途徑就是一方面努力擴大供應鏈的市場容量,另一方面努力培育客戶忠誠度。這一結論與命題3是完全一致的。 這一命題表明:在我們所定義的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框架中,消費者利益被予以關注的程度與單位資源消耗的最大供應鏈價值之間呈同向變化關系。因此,要使供應鏈創造的價值增加,第四個有效途徑就是企業聯盟要盡大限度地關注消費者利益,這應該成為企業聯盟堅持的長期行為,它對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具有戰略意義。 四、 結語 本文基于現有的供應鏈價值度量將真正的消費者利益排斥在外的缺陷,通過引入消費者剩余重新對供應鏈價值進行了度量,在此基礎上分別構建了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和單位資源消耗的供應鏈價值最大化模型,指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競爭的加劇,將驅使企業聯盟更加關注消費者的利益,于是無論是供應鏈所創造的總價值還是單位資源消耗所創造的供應鏈價值都在增加,并且給出了供應鏈價值創造增加的有效途徑,這些都對供應鏈價值的認識和理解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王耀球,施先亮.供應鏈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218-219. 2.陳菊紅,趙娜.供應鏈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及過程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12):243-246. 3.孫明貴,張高生,郭令秀.供應鏈/價值鏈中的顧客價值驅動結構分析.軟科學,2006,20(1):27-31. 4.張誠,周湘峰.基于價值均衡的供應鏈管理.經濟與管理研究,2007,(9):72-76. 5.駱品亮.管理經濟學.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42-47.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博士點基金(200504220 43);山東省軟科學研究項目(B2006078)。 作者簡介:孟慶春,理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后,山東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