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航天員的具體出艙過程分為4個階段,時間跨度很長:在軌組裝、檢查與訓練段約為14.5小時;出艙準備與過閘段約為5.25小時,艙外活動段約為30分鐘;返回過閘段約為50分鐘,其中最危險和最難的是艙外活動段。
在軌組裝、檢查與訓練段

飛船發射時,艙外航天服打包固定在軌道艙壁上,因此航天員在穿艙外航天服前首先要啟封服裝。艙外航天服啟封共分為21個操作單元,僅“解開艙外航天服包裝物”就包含了12個大步驟,每個步驟又分為10多個動作。

然后,把各部分組合成一件完整的艙外航天服,再把凈化器、氧瓶、電池、無線電遙測裝置等可更換部件裝上艙外航天服。所以,在飛行至第10~19圈時,進入軌道艙里的翟志剛、劉伯明各自組裝與檢測所要穿的國產“飛天”和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同時檢查氣閘艙內的儀器設備。接著,航天員對艙外航天服液路系統進行了檢查和確認,把2套服裝的電臍帶與艙載設備進行連接,然后,加電測試結果正常。
9月26日19:40,翟志剛、劉伯明同步對“飛天”服和“海鷹”服以及艙載設備氣密性和閥門工作性能進行了檢測。經地面對檢查結果確認后,翟志剛、劉伯明穿好生理背心,戴好通信頭盔,打開艙外照明燈,與位于返回艙的航天員景海鵬共同進行有線通信、照明和攝像檢查與數據傳輸檢查。檢查完畢后,2名航天員向地面報告情況,檢查結果正常。
9月26日22:00,翟志剛、劉伯明對“飛天”和“海鷹”組裝測試完畢,經地面控制中心確認,這2套艙外航天服各項測試指標正常。
9月26日22:10,翟志剛和劉伯明首先檢查并設置艙外航天服和艙載對接系統狀態;爾后,2人分別“鉆”進“飛天”和“海鷹”,關閉艙外航天服背包門,檢查艙外航天服及艙載對接系統控制機構及氣密性,調節服裝尺寸。在“穿衣”的過程中,執行出艙活動的航天員與留在軌道艙的航天員互相配合,一人操作時,另一人就讀操作手冊并進行確認,以確保所有操作萬無一失。

一切正常后,航天員開始進行移動訓練和各種模擬操作,以逐步適應太空微重力工作環境;體驗失重狀態下移動和操作的特點,以提高后續出艙活動適應能力,順利完成艙外行走等試驗任務。這是因為地面上用于失重訓練的水槽并不能提供真正的失重狀態。同時,航天員還要找好開艙門的位置和手腳的著力點。在大約100分鐘的在軌訓練中,航天員把整個在軌準備和艙外活動預演了一遍。以進一步熟悉出艙程序,但運動量不太大,以防患上空間運動病。在此期間,航天員景海鵬不間斷地監視飛船運行狀況并及時向地面報告,并對返回艙進行了首次抽吸冷凝水處理工作。這些工作結束后,2名航天員進行幾個小時的休息。
出艙準備與過閘段
在進入出艙準備與過閘段后,航天員要做的第1件事就是把軌道艙里不能耐受低壓的物品轉移到返回艙。這些物品包括食品、供水器、飲水嘴、尿液儲箱管路、手持攝像機、醫學檢查用的血乳酸儀,等等。
在“搬家”完成后,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門必須關上。飛行至第27圈~29圈,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進行軌道艙氧濃度預控;依次穿艙外航天服并關閉生命保障系統背包,需要再次檢查服裝和艙對接系統的狀態及氣密性:把艙外航天服“電臍帶”和復合連接器連接,把服裝控制臺手柄置于“氣密性檢查”檔位,開始初步檢查2套艙外航天服的氣密性。
由于宇宙中大氣壓為零,所以在出艙前,在艙外航天服加壓的過程中,軌道艙慢慢泄壓,與此同時,航天員進行30分鐘左右的吸氧排氮。軌道艙氣壓泄至3千帕時,艙外航天服與飛船的氣液組合連接器斷開,服裝轉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卻,即2套艙外航天服由艙載生保系統供給轉為自生保系統主供給。此時,艙外航天服里的壓力是40千帕,這是人體能夠承受而又保證靈活性與氣密性的壓力值,軌道艙則逐步接近真空。最后,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進行出艙前例行檢查,帶上出艙活動的安全系繩及其掛鉤,打開艙外照明燈和攝相機;做好出艙狀態確認后,經地面批準,打開氣閘艙外艙門。
艙外活動段
軌道艙氣壓降至2千帕左右時就可以開門了。在太空中開門講究不少。首先是解鎖,然后拉著艙門的手柄把門開到60°。等到艙內外壓力平衡了,再把門完全打開。碰上打不開的情況,就得用一個類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門“撬”開。打開門、出艙之前,航天員還要給艙門罩上一個保護罩,以防止在出艙過程中發生剮蹭。最為困難的是,航天員始終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體,上述動作部是單手來進行的。
頭先腳后是航天員出艙的“標準動作”。翟志剛半個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對著推進艙上的攝影頭“打招呼”,然后借助艙外活動扶手、栓系安全掛鉤沿軌道艙外壁活動,取下放置在軌道艙外壁上的固體潤滑材料試驗樣,遞給艙里的劉伯明。固體潤滑材料是在飛船發射前安裝在飛船艙壁上的,至航天員出艙取回時,材料預計共在外太空暴露40小時以上。國外實驗表明,暴露40小時以上即可獲得試驗效果。
接著,翟志剛沿著軌道艙壁活動。他身上有2條安全系繩與母船相聯,每一步操作之前,都要先在艙壁的扶手上固定好安全系繩的掛鉤,一根固定好了,另一根才能改變位置,對于出艙活動,掛鉤嚴格的交替換位非常重要。在失重的環境中,身體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發力點。因此,航天員只能在安全系繩掛鉤的幫助下,通過手在飛船艙壁把手上位置的改變來實現身體的移動。結束艙外活動后,翟志剛回到軌道艙,艙外活動全程約30分鐘左右。
返回過閘段
與出艙相反,航天員在進入軌道艙時,采用腳先頭后的姿勢。接下來,又是一系列與出艙相反的程序:關艙門,軌道艙復壓。直到軌道艙內壓力恢復后,航天員才能慢慢脫下艙外服。
航天員關艙門后打開復壓閥復壓并開始檢漏;當航天員根據真空壓力表判斷艙壓到0.4個大氣壓后關閉復壓閥;航天員進行艙內艙外過渡狀態的切換;當艙外服增壓至0.8個大氣壓,軌道艙復壓也達到0.8個大氣壓時,航天員恢復艙內工作狀態;此后,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斷開艙載生保系統,脫掉艙外航天服,軌道艙恢復至常壓。等到軌道艙與返回艙壓力確認為一致后,兩艙之間的門被打開,出艙活動全部結束,神舟七號的3名航天員會合。
神舟七號飛行任務結束后,由于受體積、重量的限制,只有手套隨返回艙帶回地面,而艙外航天服等都留在太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