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內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清風送爽、天高云淡。地處這里的載人航天工程主著陸場,隨著3名航天員乘坐神舟七號飛船健康平安地返回地面,又一次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豎起的新的里程碑。
9月28日黃昏,在群鳥歸巢的時刻,披著落日的金黃,神舟七號飛船返回艙載著在太空遨游了3天、出色地完成了中國人首次出艙活動等科學試驗任務的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從九天平安歸來,穩穩地“??俊痹诨厥杖藛T精心為他們營造的寧靜港灣。
37種工具8套預案回收工作準備充分

著陸場系統承擔著飛船回收和航天員救援的重任,從長征二號F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起,主著陸場系統便進入緊張的倒計時,包括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回收試驗隊在內的搜救隊伍早早就等候在了這里。
從“神一”到“神六”,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回收試驗隊6次圓滿完成了任務,對于飛船的回收工作,他們經驗豐富,可謂輕車熟路。那么,執行“神七”回收任務的回收試驗隊,是不是就可以按部就班,非常輕松地開展工作呢?
答案是否定的。
“神七”回收試驗隊由23人組成,9名隊員是第一次參加回收工作。隊員們坦言,從準備工作一開始自己的壓力就不小。9月24日上午,在回收試驗隊有關任務討論會上,隊長程民章非常嚴肅地強調,小概率的事件,雖然出現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必須考慮到,并拿出應對措施和預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主著陸場副總指揮長、回收試驗隊技術負責人李衛說到預案的準備工作時,也是一臉嚴肅:“從事航天工作的人,必須把極小概率的情況都要仔細考慮到。”其實,在記者一踏入回收試驗隊的住所,看到樓道懸掛的橫幅和放置的有關工作要求的展板時,就立即感受到了一種嚴肅緊張的氣氛。
“神七”回收試驗隊6月份成立后,在進入主著陸場前,就針對“神七”任務特點做了大量的工作。進場時,兩本翔實的文件匯編 《“神七”回收技術文件匯編》和《管理文件匯編》,就人手一冊交到隊員手中;“隨行”的還有他們準備的用于回收的全部37種工具。在這些林林總總的工具中,既有比較專業的無水肼監測設備、伽馬源劑量計、伽馬源儲存罐,也有日常生活中可見的對講機、手電筒、尖嘴鉗,最重的當屬135千克重的伽馬源儲存罐。隊員們笑稱,這些工具放在一起完全可以開一個“雜貨鋪”了。這些工具的作用可不容小瞧,它們將在回收工作中派上大用場。

回收試驗隊還組織完成了相關單位80多人次的回收培訓和試驗隊員返回艙處置流程培訓;在多個地方配合其他搜救回收單位完成了信標對接工作。
8月底進場之后,回收試驗隊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演練和“雙想”,這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做好預案的過程?;厥赵囼炾牴矃⒓恿?次系統演練、2次專項演練和1次全區合練。每次演練都需要大半天時間,來回行程數百公里。據介紹,在第一次演練中,回收試驗隊發現了10個主要問題;在第二次演練中,只發現了兩三個問題,之后的演練中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問題了。
“只有做到最壞的打算,遇到問題才能解決得順利。不怕準備的多,就怕沒準備?!笨傮w技術負責人朱亞力的這番話語,其實也是所有隊員的心聲。針對“神七”任務特點,回收試驗隊設想了8種主要的故障模式,準備了8套應急預案。在“雙想”過程中,又不斷完善這些預案。
根據搜救工作安排,回收試驗隊編入空中搜索分隊的只有7人。直升機趕到返回艙落點后,許多工作必須立即展開,因此7名隊員的工作就要考慮互補和兼顧。朱亞力和負責協助打開艙門等工作的王樹杰等人,要幫助孫洪謙處置伽馬源;負責推進劑濃度監測和處置的毛國斌,同時承擔了返回艙技術攝影任務
“八龍刀”出鞘鋒芒未露返回艙處置爭分奪秒
經過精心的準備工作和多次實戰演練,對于飛船返回艙落地后的處置工作程序,回收試驗隊的隊員們早已爛熟于心。
9月28日下午17點38分,7名搭乘直升機的回收試驗隊隊員最先趕到了返回艙的落點。在最先趕到落點的搜救指揮直升機上的李衛,是回收試驗隊第一位看到側臥在草地上的返回艙的隊員。沖下直升機,李衛就立即用手中的對講機協助總指揮長開始了調兵遣將的工作。
由于穿越大氣層時摩擦產生高溫的燒蝕,返回艙艙體外表部分呈深褐色,紅白相間、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傘靜靜地躺在返回艙的不遠處。收傘指導李健和負責推進劑監測、處置的毛國斌,也隨著后趕到的直升機沖向返回艙。李健攜帶了一把磨得锃亮、寬約3厘米、長約50厘米的鋒利砍刀,準備用來砍斷沒有與返回艙順利切斷的主傘傘繩和傘帶。這把砍刀上刻著“八龍刀”三個字,隊員們也親切地稱其為“八龍刀”。不過,像以前一樣,此次“八龍刀”依然沒有派上用場。在直升機上,看到主傘“平躺”在草地上,李健就知道主傘傘繩已經完全切斷?!叭绻麄憷K沒有切斷,傘是被風鼓起來的?!彪m然是第一次參加回收工作,但是準備充分的李健顯得非常老道。對主傘進行初步觀察之后,李健等同伴們到來后,一起收起90多千克重的主傘。
就在李健忙活的同時,這邊戴著藍白相間的半罩式防毒面罩的毛國斌一刻也沒有停歇。他正在用隨身攜帶的推進劑監測儀器,監測返回艙姿控發動機推進劑——無水肼濃度是否正常及有無泄漏。無水肼是一種有毒燃料,返回艙落地后必須確定無泄漏后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工作。若泄漏超過允許標準,則要盡快加以排除。有著參加“神六”回收工作的經歷,加上多次演練,毛國斌已經很有經驗。因為儀器的啟動需要四五分鐘的時間,所以在直升機還未降落之時,他就打開監測儀器,使其處于工作狀態。毛國斌到達返回艙旁邊后,監測儀器立即開始工作,整個監測的過程只有1分鐘時間。在接到毛國斌“無水肼沒有泄漏,濃度正常”的報告后,指揮人員下達了執行下一道任務的指令。
因為速度快、時間短,毛國斌在工作的時候,同機到達的現場攝像人員,還未能將傳輸設備等安裝好,因此,在指揮系統的現場顯示屏幕上,人們看不到他在艙外監測推進劑濃度的情形。
協助主著陸場人員打開艙門的王樹杰,隨身攜帶了兩把艙門鑰匙,分別用來開關艙門。這兩把鑰匙,和我們平日所見的鑰匙完全不一樣,它們是兩根近兩尺長的弓狀金屬制品。就在朱亞力檢查艙體狀況、測量返回艙落點坐標及落地沖擊程度,王樹杰協助進行打開艙門等工作的時候,返回艙依然存在危險——返回艙底部的伽馬源發射伽馬射線對人體存在危害。遮擋伽馬源的工作,就要看孫洪謙的身手了。
此時返回艙側臥在地,在隊友的協助下,孫洪謙迅速將40千克重的伽馬源防護蓋安裝好。第5次參加回收工作的孫洪謙動作熟練,只用了2分鐘的時間。在毛國斌監測完艙內無水肼濃度,王樹杰完成艙內斷電、整理等工作后,他鉆進艙內快速拆除了伽馬源,將其放入135千克重的球形伽馬源儲存罐。
返回艙底部為什么要設計伽馬源這樣一個對人體有害的裝置?李衛的一番描述,揭開了記者心中的疑惑:返回艙在距離地面約1米的時候,反推發動機必須點火工作,以進一步使飛船減速,從而平穩落地。反推發動機點火早了或者晚了,都起不到緩沖的作用。那么如何判斷飛船與地面的距離?返回艙底部的伽馬源裝置起到的就是這個作用,通過該裝置發射的伽馬射線到地面后的反射時間,可以正確判斷返回艙距地面的距離。
就在空中分隊的隊員們對返回艙進行初步處置的時候,地面隊員們也趕到了??吹狡谂我丫玫奶焱鈿w來的“嬌貴寶貝”——返回艙,隊員們心里異常激動,但這激動只能隱藏在心里,后續工作還在等著他們。在3名航天員出艙之后,他們迅速對艙內進行了檢查和處置。同時,幾名隊員合力收起主傘,并尋找附近的散落物……
隨著工作的進行,天色越來越暗,直到周圍一片漆黑。在靜謐的草原上,返回艙周圍燈火通明,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雖然氣溫也愈來愈低,涼颼颼的風帶來陣陣寒意,但是忙碌中的隊員們心里卻是熱乎乎的。在一絲不茍地完成了返回艙內外的處置等工作后,大家趕緊排好隊,在即將穿上新制“外套”、吊裝踏上歸程的返回艙前,美美地留了一張影,每個人的臉上部掛著幸福的笑容,隊員們手中揮舞的國旗和隊旗,在夜色中也顯得異常鮮艷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