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以地方投資為主的職業技術院校首先要為農業服務。但當前職業技術院校在教學內容與課程安排上有脫農傾向。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職業技術院校應發揮技術與文化的輻射作用,通過改革教學內容,積極推動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高職院校;新農村建設;教學內容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職業教育面向農村的根本目的是解決“三農”問題,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新農村建設與“三農”問題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因此,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課程與內容也應該進行調整,以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職業院校的教學內容要面向新農村建設
(一)不當的教學內容與專業設置會導致“三農”問題進一步加劇
從國外職業教育的實踐來看,不當的專業與課程設置會導致農村人才進一步流失。英國經濟學家巴洛夫(T.Balogh)是當今國際職業教育界極具影響力的學者。他在《非洲的大災難》和《非洲需要什么樣的學?!返戎髦兄赋觯侵匏鶆撧k的學校重視學術,輕視農業實踐,不培養農業人才,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大都離開鄉村去了城鎮。教育沒有促進農村發展民用工業,反而加速了農村人才與資金的流失,非洲的教育模式阻礙了鄉村發展。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農村用微薄的資金培養的人才大都流向了城市。城市地區的高效企業以高薪、重獎、工作生活條件優越的“拉動效應”,使農村貧困地區年復一年地向外地“輸血”。從目前高職院校定位、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選擇來看,充當的角色與普通高校相似,即將農村人才輸往城市。因此,職業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必須改變辦學思想,面向農村建設開設專業,選擇教學內容,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大量“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實用型人才。
(二)農村有大量勞動力需要培訓
在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三農”問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農村勞動力都得到培訓,有業可就,就會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反之,如果大量剩余勞動力在農村滯留,不僅會給農村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會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成為困擾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
農村人口素質不高據統計,2006年我國經濟活動人口總共有7.8244億,其中,農村經濟活動人口占4.821億。從文化構成上看,2006年農業勞動力受教育的情況是: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95%(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這一群體的10.1%,小學文化程度占40.4%,初中文化程度占44.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8%,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整體受教育程度偏低。從職業技能培訓看,農村勞動力受過專門技能訓練的僅占13.6%。可見,農村人口總體素質不高,職業技能缺乏,大量農民需要職業技能培訓。
技術與資金密集型農業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提高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灌溉面積與農業總投資成倍增加。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和投資幅度的增加,農業生產已經開始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與資金密集型轉變,農業生產對從業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
農村勞動力轉移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必將有大量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向城市轉移。從發達國家的情況來看,農業人口的比例多在2%~10%之間。2006年,我國第一產業的從業人數占42.6%,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有大量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要實現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首先需要對他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
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
當前,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農村的落后首先是農村經濟的落后。“三農”問題的核心問題是農民收入過低,新農村建設的中心是幫助農民增加收入。第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是關鍵。加強農業生產力建設既有利于抵御農業自然風險,又有利于防范市場風險。加強農業生產力建設首先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勞動生產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其次要增加農業科技設備。再次要加強農村城鎮化建設。只有發展城鎮化建設,才能減少住宅占地面積,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只有加強科學規劃,才能形成整潔的農村新面貌。第三,生態良好、文明富裕是目標。新農村建設不僅要增加農民收入,還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依據,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最終將農村建設成生態良好、文明富裕的新農村。目前,農村經濟與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從經濟發展來看,農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鄉鎮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農村經濟的繁榮,但也帶來了污染。尤其是“五小”企業排放的“三廢”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嚴重損害,農民身體健康受到威脅,美好家園正被污染侵蝕。從思想文化角度看,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的同時,農村的社會生活與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如道德感喪失、誠信缺失、欺騙欺詐、封建迷信活動泛濫、農村干部作風粗暴等,這些都與新農村建設目標相背離。
面向新農村建設的高職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
高職院校為我國新農村建設服務不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高職院校應科學定位培養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一)傳授致富技能
主要應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培訓:
植物栽培技術與動物養殖技術應以農業生產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選擇安排植物栽培技術與動物養殖技術的教學內容。植物資源按用途可分為食用植物、藥用植物、工業用植物、保護改造環境植物與種質資源植物五類。動物養殖可分為珍貴特產動物養殖、食用動物養殖、藥用動物養殖、工業用動物養殖、實驗動物養殖、害蟲害獸的天敵動物養殖、觀賞動物養殖與其他動物養殖等。由于我國氣候、土地類型多樣,加上國內外市場多變,高職院校應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與市場變化,選擇相應的植物栽培技術與動物養殖技術在農村推廣。植物栽培與動物養殖技術推廣能否成功,與地理、氣候、土壤等知識密切相關,因此,應以植物栽培與動物養殖技術推廣為中心,選擇地理、氣候、土壤等相關條件適宜的教學內容。
循環經濟與生態農業技術我國農業資源十分緊缺,農業資源的基本特征為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我國的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河流年流量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而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農業,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合理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防止污染嚴重企業轉移到農村。可供選擇的教學內容有:(1)資源、環境監測技術。要充分利用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全球定位系統(GPS)等現代手段,長期、定時、準確地監測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動態變化,強化農業資源調查和監測,建立資源狀況報告制度,定期發布資源狀況公告,為宏觀決策提供可靠依據。(2)農業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技術。要積極開發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技術和方法,如節水灌溉技術、土壤改良技術、水土保持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等,高效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3)生態農業技術。要發展有利于生態平衡的農牧結合、農林結合、農林牧漁結合的綜合技術體系,包括物質多層次循環利用技術和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為目的的立體種養技術。前者是運用生態學原理發展畜牧業,促進秸稈還田,開發厭氧發酵、糞便高效腐熟等技術,提高生物能利用效率;后者是通過調整動、植物種群,引進與重組新的勞動與技術密集型產業,充分利用勞動力、作物生長期、土地與其他資源。(4)農業水利綜合利用技術。我國土地資源不僅人均占有量少,而且質量差,山區和丘崗區土層薄,保水、保肥能力差,在山區修建水庫并采用噴灌、溝灌、滲灌等技術,可以緩解山區、丘陵區用水緊張的局面;而濱江、濱湖地區易澇,應重點修建排水工程,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5)農業設備的操作維修與節能技術。近幾年來農業豐收,加上減免農業稅及直補力度加大,農民收入普遍增加,農民購買農業機械設備的能力提高,新購農機具很多。高職院校應選擇與農業機械操作維修與節能有關的教學內容,培養新一代農民。
農業產業化經營技術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資源開發為基礎,對農業和農村資源進行優化組合,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求農業生產不能僅局限在簡單的農產品生產上,而是要延長產業鏈,擴展到加工、銷售等領域。因此,需要大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各級各類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這就對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數量、種類、規格與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針對農業生產產業化與加入WTO后的市場化需求,高職院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安排:(1)培育新品種技術。培育新品種是提高農業資源生產力的重要措施。要針對不同農業區的動、植物品種進行改良,加強新品種培育工作。在條件適宜的地區,要大力開發名、優、特、新、稀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2)特色產品深加工技術。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是延長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就地消化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包括殺菌技術、粉碎技術、分離技術、干燥技術、膨化技術、壓榨技術、無菌包裝技術、速凍技術、糧油產品深加工技術、水果蔬菜深加工技術、禽畜及水產品綜合利用與深加工技術、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茶葉加工、蜂產品加工、食用菌加工、筍制品加工)、農產品加工標準化技術(農產品加工原料標準化、農產品加工過程標準化、農產品流通過程標準化)等。高職院??舍槍Φ胤教厣兴鶄戎?,但應重點開展大宗糧油產品(玉米、大豆、稻米、小麥、雙低油菜、馬鈴薯等)、果蔬(蘋果、柑橘、特色果品、蔬菜等)、畜產品(肉、奶等)、林產品等主要農產品的深加工技術、工藝設備、標準化體系與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等內容的教學。
(二)加強法制教育
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農村城鎮化建設及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的社會關系正在發生變化,涉及法律、法規的內容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的鄰里社會關系與社會規范正在瓦解,亟須建立以法律為準繩的新的社會規范體系。二是在產業經營過程中與外界的經濟交往逐漸增多,涉及經濟法的問題逐漸增加。許多農民因為不懂法,在經濟活動中吃了虧,農民亟須獲得相關的法律知識。三是農村民主建設。如何根據法律選舉出自己滿意的村委會,行使自己的選舉權,也需要學習相關法律。四是環境保護法規。一方面,工業正向農村擴散,農村污染日益加重;另一方面,工業發展對資源的需求增加,農村的農林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遭到掠奪性開采,生態環境破壞加劇。農民需要依靠法律知識保護自己的權益。高職院校在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過程中,可針對經濟法、環境法、選舉法、合同法、消費法與勞動法等內容,開設相關課程,增加農民的法律知識,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
(三)建設精神文明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高職院校在教學內容選擇上,首先,要選擇與科學發展觀有關的教學內容,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的干部群眾。其次,要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與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再次,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堅持不懈地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最后,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
參考文獻:
[1]楊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培養高技能人才[J].現代企業教育,2005,(8):8-9.
[2]孫曉峰.科教扶貧的基本功能與實現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2004,(6):19-20.
[3]曾憲培.物流經濟地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1-17.
[4]錢易,唐孝炎.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46.
[5]李友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理論探討,2006,(2):86.
[6]彭躍剛.農業產業化與農村職業教育互動關系分析[J].職教通訊,2005,(2):18.
作者簡介:
張鵬順(1967—),男,安徽懷寧人,碩士,安慶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人文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