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社會學角度看,其根源是農業生產者的社會地位較低。因此,只有改善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
農業中職教育面臨招生難的困境
大學擴招,“普高熱”持續不減,給農類院校招生帶來了巨大沖擊。特別是處于農類教育最底層的農業中職教育,呈現急劇萎縮的局面,很多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的傳統農類專業正在慢慢消失,只有畜牧獸醫類專業勉強維持原有的規模。這種局面對解決“三農”問題是相當不利的。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的困境具體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農業中職教育在校生人數少招生并軌以后,農業中職教育招生人數急劇下降,特別是農作物類專業幾乎招不到學生,很多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只好改變辦學方向,有的把主要精力放在辦高中,有的大力開發工科類專業,已經名不副實。以廣西為例,全區8所由農業廳管轄的農業中等職業學校,有7所已經以非農專業或高中為主,農類專業在校生所占比例非常小。只有一所農業中等職業學校靠畜牧獸醫專業支撐著,但近年來招生人數也出現下降趨勢。多年來,在國家有關政策的調控下,全國中職教育的總體規模正在逐年擴張,而農業中職教育的招生人數卻逆勢下降,不但相對數在萎縮,絕對數也在萎縮,招生形勢非常嚴峻。
農業中職教育招生成本高在教育產業化的大潮中,中職教育招生可以說已經進入市場化運作時期,為了招攬生源,每個中等職業學校都使出了渾身解數。打廣告、搞關公、成立專門的招生隊伍、組建龐大的招生網絡等等,市場營銷的理念與手段全面運用到招生工作中,競爭非常激烈。生源介紹費的標準越來越高,并且逐年上升。盡管教育主管部門明令禁止招生支付生源介紹費,但在利益驅使下,為了生存與發展,很多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招生困難的學校,不得已而為之。很多中等職業學校核算招生成本后得出這樣的結論:新生入學一個學期后才能收回招生成本。農業中等職業學校在招生弱勢的情況下自然無法超脫,不但招生投入巨大,而且收效甚微,難以扭轉招生人數逐年下降的趨勢。
農業中職教育生源文化基礎差由于農類專業歷來在社會中聲望不高,中考分數較高的學生絕大多數不愿意選擇農類專業,導致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文化基礎相當差。可以說相當多的學生根本就不具備學習專業技術所需的基本文化知識條件。
農業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前景不容樂觀我國當前加快了工業化建設進程,非農專業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并且就業環境越來越好,這必然會給本來就舉步維艱的農業中職教育帶來更大的壓力。按照某些發達國家的經驗,實現工業化必然會促使農業人口逐漸向工業領域轉移,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會逐步下降。近年來,農業中職教育招生人數呈下降趨勢與這一大氣候相一致。因此,農業中職教育的招生前景不容樂觀。當前,每一所農業中等職業學校都在想方設法開辟非農專業,謀求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的社會學分析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基本理論由于存在各種社會差別與社會不平等,全體社會成員不可能處于同一水平的社會位置上,從而形成了各種高低有序的社會階層,這種現象在社會學中稱為社會分層。社會分層是社會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德國社會學家韋伯首創社會分層理論,他提出了劃分社會層次的三重標準:財富—經濟標準,權力—政治標準,聲望—文化標準。現代社會分層理論雖然明目繁多,分層標準五花八門,但基本特點依然源自韋伯的分層模式。當代社會學家布勞和鄧肯傾向于將職業作為社會分層標準,因為現代人的財富、權力、聲望大多來自于其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的職業聯系著不同的報酬、福利、特權與聲望,所以職業能從整體上折射出個人的社會地位狀況,社會分層現象表明了社會成員在某個時點上的社會位置。從較長的時間段來考察,社會成員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是經常發生變動的,這種現象在社會學中稱為社會流動。社會流動可以分為垂直流動與水平流動,社會學家研究的重點是垂直流動,因為無論社會成員的個人表現還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質都受垂直流動的影響。社會分層是產生社會隔閡與社會沖突的根源,在人們不可能完全消滅社會分層現象的情況下,合理的社會流動可以抵消社會分層的負面影響。在提供平等流動機會的社會中,社會分層往往能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內在潛能,促使人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自己的個性,有利于促進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和諧發展。
教育的社會分配作用影響著人們對教育類型的選擇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有很多,社會學家已經識別出來的主要有社會結構因素、社會出身或家庭背景、個體特征、自然因素和教育因素五大類。前四種因素對于個人而言,要么是不可控制的,要么與教育關系密切。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因素已經成為影響社會流動的重要因素,受教育程度(或文憑、學歷等)成為人們獲取社會資源、向上流社會流動的一項重要指標和條件。教育社會學中的分配理論認為,教育是對人進行合法分類,并權威地將其分配到社會各個位置的一套制度化規則。布勞和鄧肯的研究證明,教育對于人的地位獲得具有直接影響,盡管有時個人的能力并沒有因受教育而提高。教育對個人職業的影響,即使在晚年仍然產生較大作用。因此,從社會學角度來看,人們選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得到個人社會地位的升遷。由于教育的社會分配作用,選擇何種程度與類型的教育就預示著選擇了在未來社會中處于何種社會階層的職業。
農業生產者社會地位較低是導致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的社會根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中職教育,接受非農中職教育或農業中職教育,都與個人未來的職業與社會經濟地位密切相關。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直接從事第一線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的初、中級技術工人,普通高等教育則主要培養從事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科學、人文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與開發工作的專門人才,后者的培養目標比前者的培養目標在社會中的地位要高。由此可見,“普高熱”的出現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初、中級技術工人在社會上的聲望與收入歷來相對較低,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必然會導致很多學生不愿意選擇接受農業中職教育,造成農業中職教育招生困難。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以后,農業的弱勢地位就一直沒有改變過,農業平均投資收益率低于工商領域的事實也一直沒有改變。盡管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實現了現代化,但仍然離不開政府的大量補貼與扶持。我國改革開放至今,農業和農村雖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三農”問題仍然是困擾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2007年末,“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在中央黨校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單純務農的農民成為“改革受益最少者”。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想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社會聲望與收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不會是暫時的,而將是長期的。
應對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問題的設想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這是從我國農業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際的分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農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與發展。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始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基礎性與戰略性問題。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解決離不開農業教育。農業中職教育作為農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得到加強。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只有改善與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才能從根本上化解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的困境。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應對農業中職教育招生難問題的設想:
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優化農業就業環境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廣泛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農民一家一戶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分散經營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方式。由于這種生產方式規模小,投入有限,因此仍以手工勞作為主,生產設備簡陋,工作環境和條件差,生產效率較低,收益也相對較低。要改變農業仍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的局面,必須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道路,通過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從而優化農業就業環境。
從制度上提高和保護農業技術人才的應得利益農業技術人才一般工作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工作與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而且得到的報酬并不高,這與農業生產效益有限有密切的關系,這也是人們把農業看作“艱苦行業”的主要原因。要發展農業,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從制度上提高和保護農業技術人才的應得利益。這樣,農業技術工作崗位才會后繼有人,才能夠吸引素質更高的人才走上農業技術工作崗位,農業生產才能獲得穩步健康的發展。
進一步建立、完善與貫徹農業就業準入制度推行就業準入制度的意義在于加快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安全生產,提高效益,保護消費者利益等。推行就業準入制度的同時意味著提高就業門檻,對保護現有從業人員的應得利益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這項工作已經在農業領域開展,但主要停留在職業資格認證方面。必須進一步完善與貫徹農業就業準入制度,使之落到實處。
深化農業中職教育改革招生并軌意味著農業中職教育的社會角色需要改變。招生難可以認為是農業中職教育的社會角色轉換沒有到位所致。因此,必須不斷深化農業中職教育改革,使農業中職教育做到與時俱進。農業中職教育主管部門應重新整合現有的農業中職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率,發揮規模效應,樹立農業中職教育的品牌,同時需要對農業中職教育進行重新定位,開辟新的教育市場,尋找新的生源。現在堅持在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大多數人仍然是農民,筆者認為,大力開展農民技能培訓應成為農業中職教育的主戰場。可喜的是,各個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的農民技能培訓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2]馬和民.新編教育社會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陶佑強(1970—),男,廣西柳城人,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講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專業教學。
梁桂(1971—),男,廣西蒙山人,廣西柳州畜牧獸醫學校講師,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農業中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