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建設的基礎,是高職院校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本;課程體系建設則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應對高職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加以分析,明確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提出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高職;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能力本位
冶金機械專業是一門知識含量高、應用面廣的學科,專業崗位特點突出。我院于1971年創辦了冶金機械專業,歷時三十多年,對專業教學計劃與培養計劃進行了實時修正與完善,在專業教學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培養出了大量的優秀畢業生,每年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在90%以上。近年來,隨著機械制造業與冶金行業的迅速發展,新知識、新技能、新技術、新設備層出不窮,企業對畢業生的知識結構與技能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與希望。高職教育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新的教育種類,針對職業崗位群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畢業生要具備一定的崗位針對性和適應性,主要從事技術應用,要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具有一定的運用高新技術的能力和一定的橫向擴展能力。為實現此教學目標,保證本專業畢業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對本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不斷調整與優化。
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的現狀
目前,冶金機械專業的課程體系在知識編排上為了維護學科邏輯結構的嚴密性,強調系統性和完整性,每門課程自成體系,整個學科的課程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這種課程體系對培養學科型人才是適用的,但隨著高職教育的發展,這種課程體系已不適應市場變化的需要。
高職冶金機械專業一直把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獲得本專業工程師初步訓練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在此目標下,形成了單科分段式課程模式和以講授學科知識為主的教材體系,這一課程模式和教材體系專業面設置過窄,知識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單一化,且缺乏橫向聯系,缺少靈活性與彈性,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及對人才的要求。教材體系過于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理論性過強,存在著教材內容與職業崗位相脫節的現象。
另外,總教學時數過多,理論教學時數與實踐教學時數的比例不合理,與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相距甚遠,因此必須進行改革。

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課程體系優化是教學改革的手段之一,即把傳統的按學科劃分的相關課程按職業崗位群的知識能力與素質要求合理組合,構造板塊式的課程體系(專業技術能力模塊、專業拓展能力模塊、實踐能力模塊),其指導思想是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以適應崗位職責為目標,落實職業能力與技能培養所必需的知識結構,加強學生的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的培養,通過專業課程體系優化達到突出重點、強化應用的目的。
課程體系優化改革的目標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冶金機械領域職業崗位的需求為基礎,確定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結構;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與基本素質為主線,構建以應用性和實踐性為基本特點的教學體系,建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優化調整課程體系,拓寬知識層面,強化實踐教學。
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措施
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建立的依據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的建立必須以冶金機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為依據,所設計的課程體系必須滿足培養人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在理論知識上應達到夠用,在實踐能力上應達到能用;在素質培養上應該包括敬業精神、職業道德、創業素質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考慮到高職生來源于祖國各地,在文化基礎、智力發展、學習興趣等方面存在差異,課程體系中必須安排必修課與選修課。必修課是為滿足培養規格的基本要求,選修課是為滿足學生的興趣與個性培養以及擴大就業門路的需要。
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優化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建立的目標是體現整體優化,即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要全面兼顧,要適應時代的要求,要滿足地區或行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在建立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時,應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夯實基礎知識。不管行業如何變化,冶金機械專業的支撐技術知識(基礎知識)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它將為學生奠定后續專業教育的基礎,為其今后的終身教育奠定可持續學習的基礎。鑒于教育行政部門允許高職畢業生升入對應本科院校繼續深造的政策規定,加上部分優秀高職生也具有繼續升學深造的愿望,學校應為其升學提供保障。因此,在建立課程體系時,應考慮課程目標中的學生升學問題。當然,不能將升學目標作為“主角”,否則高職院校將成為應試教育的新場所。
2.強調崗位針對性。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最大的特點就是“零距離”上崗,使“學生”與“工人”角色實現“無縫對接”。
3.突出靈活性。由于現代社會的職業崗位體系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系統,要求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崗位應變能力才能適應其需求。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召開的第二屆國際技術與職業大會的“主題工作文件”指出:“人的素質要求在變化,不僅是知識、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因此,冶金機械專業的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要構建較寬的專業基礎理論框架(本方案將冶金機械專業所涉及的機械技術、機械CAD/CAM及數控技術、生產管理技術、生產現場處理知識等不同程度地納入課程內容),制定比較扎實的入門技術要求(本方案設置的入門技能課程有制圖測繪、鉗工實訓、車與銑加工實訓、焊接實訓、機械設備拆裝實訓、電工、電子實訓等)。
4.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與“學”的合作性。教學是雙邊活動,既要從教師的角度考慮,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講究教學方法,采用合適的教學模式,也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5.課程內容整合的有機性。課程設置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的不斷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常伴隨著課程的分解與新課程的產生。要以“能力本位”為指導思想對課程進行有機整合,突破原有的課程體系,刪除陳舊的、與專業培養目標不相符合的課程內容,增添新知識,從而形成具有冶金機械專業特色的課程。整合后的課程要達到合理組合、優化課程體系、縮減課時的效果。以《機械制造基礎》課程為例,整合前是三門課程(《金屬材料與熱處理》、《機械制造技術》、《機械制造工藝》),總課時大約為240學時,通過有機整合,刪除一些重復的內容,現在只有96學時,大大壓縮了理論教學課時,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從事實踐訓練。
6.課程體系銜接的合理性。高職院校與高中階段教學內容銜接的方式多采用以教學單元為基礎的教學單元銜接法,即先將相互獨立又各有聯系的教學內容按程度深淺分為若干層次,再將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單元銜接起來的方法。這種銜接較為精確,但體系建立與更新的工作量較大。從我院近年來的實踐看,冶金機械專業高中課程與高職課程的銜接,主要是在數學、英語這兩門課程上,我院采取了入校考試摸底、根據情況組班上課、節假日培訓等方法,較好地實現了銜接。
7.課程內容體現前瞻性,即超前性和先進性。要注意知識更新,擯棄陳舊的教學內容,及時引進新技術、新材料與新工藝,使課程內容體現生產力水平,體現現代文化科技知識的發展。要將最精華、最典型的人類文化成果與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按照高職教育的規律納入課程內容,使學生以最快捷的方式直接接觸、熟悉、掌握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
8.跟蹤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精心設計冶金機械專業主干課程。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載體,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社會功能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在每一門具體的課程。設置專業主干課程有助于保證實現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有助于解決職業教育的針對性與崗位遷移的適應性的矛盾;有助于構建新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計劃的優化,以適應現代社會綜合化、整體化的發展趨勢;同時,對主干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研究有助于對其他課程起到示范、輻射作用。要對社會需求進行調查,跟蹤職業崗位群的職業能力要求,從職業分析入手,本著“寬基礎、活模塊、以人為本”的原則,研究落實課程設置。我院根據冶金機械專業的“Y”型理論體系,將專業主干課程分成兩大塊:與專業密切相關的、能統攬專業全局的、基礎性的、關鍵而具有共性的一些課程稱之為崗位群主干課程(在“Y”型理論體系的專業基礎平臺中);而將帶有專門化特征與特色的一些主要課程稱之為專門化主干課程(在“Y”型理論體系的專門化課程平臺中)。根據全國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委員會專家的意見,每個專業必須設置6~8門主干課程。考慮到本方案研究的課程模式是“統合型課程模式”,既有專業課程平臺,又有專門化課程群,故具有特殊性。因此,我院在兩個平臺分設主干課程,在專業基礎平臺中設置了5門主干課程;在專門化課程平臺中設置了3門主干課程,具體見下表(以3年制高職為例)。
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組成高職課程體系包括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兩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協調。
1.理論課程體系結構。我院冶金機械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結構采用的是Y型結構,如圖1所示。其中通識課程平臺即文化基礎平臺,包括高職工科類各專業學生都需學習的文化基礎課程,有公共課程(如體育、計算機應用基礎、英語等)、人文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如毛澤東思想概論與鄧小平理論、思想品德修養等)、自然科學課程(如高等數學與工程數學等)。本課程平臺為學生奠定后續專業教育的基礎,也為以后接受終身教育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專業基礎平臺建立在通識課程平臺之上,包括與冶金機械專業相關的專業基礎課程(如機械設計基礎、機械制造基礎、液壓與氣壓傳動等),為學生學習專門化課程奠定基礎,也為擴大畢業生就業范圍奠定基礎,使畢業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群范圍內具有一定的轉崗適應能力。專門化課程是根據各個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能力要求而開設的課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如冶金機械方向開設了冶煉機械、軋鋼機械等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冶金機械專業分為三個方向(冶金機械方向、機械制造工藝方向、機械設備控制方向),這三個方向在通識課程平臺、專業基礎平臺上均是相同的。專門化課程可供學生選擇,選擇前學院將人才市場需求情況向學生進行介紹,在職業指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人才需求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
2.實踐課程體系結構。冶金機械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是按照“一主線、三層面”的指導思想建立的。“一主線”指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三層面”指基本技能模塊、專業技能拓展模塊、綜合技術應用能力模塊,具體如圖2所示(以冶金機械方向為例)。
在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和基本素質為主線構建高職專業理論課程的結構體系,以寬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為宗旨開發設計課程,初步形成模塊化課程結構體系,實現職業崗位群及能力要求——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構建的良好銜接。在構建實踐課程體系時,要遵循“一主線、三層面”的指導思想。我院在2006年、2007年制定的專業教學計劃中,繼續加大了實踐性教學課程所占比例,加大了各種先進教育教學手段所占比例。從2006屆、2007屆冶金機械專業畢業生的分配就業形勢與用人單位對該專業人才的評價來看,我院的新課程體系符合高職教育的教學實際,有助于高級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鄧根清,劉忠偉.高職冶金機械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07,(29).
[2]戴勇.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開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呂鑫祥.高等職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鄧英劍(1969—),女,湖南祁陽人,碩士,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專業的教學與研究。
劉忠偉(1968—),男,博士研究生,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與研究。
鄧根清,男,碩士研究生,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機械制造專業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