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物繁殖學》是農業院校動物科學相關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與畜牧生產聯系緊密。近年來,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在實踐教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方面對該課程的改革與建設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高職教育;動物繁殖學;教學改革
《動物繁殖學》是研究動物繁殖現象,揭示動物繁殖規律,在此基礎上開發相應的動物繁殖技術,調整與控制動物繁殖過程,以充分發掘動物繁殖潛力,提高動物繁殖力的一門學科,是農業院校動物科學相關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也是畜牧獸醫及相關專業的專業選修課,可以為學生將來從事畜牧業生產和研究工作奠定基礎。近年來,高職院校動物科學相關專業招生人數不斷增加,我院勇于探索,積極創新,本著培養21世紀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目的,主動開展教學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擬就我院近幾年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課程考核等方面對該課程的改革探索作一介紹。
加強實踐教學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與其他一般高等教育,主要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針對性強,要求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21世紀優秀人才必備的素質。為了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我院動物繁殖實驗室在實驗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多年的探索,確立了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過程,形成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教學體系,加強了學生的技能教育,在教學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開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傳統的動物繁殖學實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驗證性、原理性實驗過多,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相對較少,學生學習受束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了彌補傳統實驗教學的不足,我院根據現有的實驗條件,逐步開設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如家兔和小鼠的超數排卵實驗,各組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方案,利用PMSG、FSH與HCG、LH不同劑量的各種配合分別處理家兔和小鼠,分析不同劑量、不同配合的作用,使學生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了探索知識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研究能力與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2.改革實踐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一味由教師灌輸的局面,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推行互動式教學,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實驗所需器材的準備與試劑的配制,人人動手操作,獨立分析實驗結果,完成實驗報告。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學生敢想、敢問、敢說的意識和行為,以求得對問題的深入理解,使學生對實驗有更深入的了解,印象更加深刻。
3.積極開展實習教學與技能訓練。在理論課講授結束后,為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針對不同的專業集中一段時間進行動物繁殖技能訓練,我院畜牧生物技術專業的實習時間為1周,畜牧類其他專業的實習時間均為0.5周。學生每3~5人一組,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實習內容全面,覆蓋面廣,與生產實踐密切聯系。充分利用校內實習基地,讓學生參與豬、牛、鴨的采精和精液品質檢查與輸精技術操作,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既強化了動手能力,也加強了對理論學習的認識,使理論教學、實驗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輔相成,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4.抓好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在教師。因此,有計劃地建立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與整體素質至關重要。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加強校企合作,推進“雙師型”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我院組織選派青年專業教師赴企業鍛煉,并獎勵工作成績突出的骨干教師。教師到對口單位鍛煉1~2年,積極參與企業生產、營銷、管理、技術研發、技術改造等工作,聯系引進科研項目,并根據企業人才需求情況,為專業與課程改革提供建設性意見。學院還聘請社會上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才擔任實訓教師,使學生接觸到最新的產品和技術。
5.搞好實驗室與實訓基地建設。實驗室與實訓基地是實踐性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其建設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學生技能培訓與實踐教學的質量。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學院提供與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相一致的實習條件,我院的動物繁殖實驗室配套齊全,校內外實訓基地鴨場、豬場、羊場、奶牛場等可直接滿足部分實驗教學的需要,使實驗教學的開展有條不紊。如泰州衛崗奶牛場為我院提供了奶牛的發情鑒定、輸精、分娩與助產等實習操作場地,通過生產實踐,學生熟練掌握了各種畜禽的人工授精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能水平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調整教學內容為了適應21世紀高職教育教學目標發展的要求,適應學科高速發展與多學科交叉的趨勢,我院先后多次對教學大綱進行了修訂,盡量壓縮理論課教學內容,增加實驗、實習內容,強化技能訓練,同時增加了寵物與實驗動物的繁殖基礎及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使教學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實用性。教學內容的改革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適應了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改進教學手段本課程充分運用了多媒體、幻燈機、投影儀、電視錄像與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組織教學,增加教學信息量,拓寬學生思路,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該課程的教學。在現代化教學手段應用方面,我院一直處在高職院校的前列。我院教師精心制作的《動物繁殖學》多媒體課件,用大量的圖片和影像資料使抽象的理論得以形象展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教學難度。例如,在講授受精過程時,給學生展示了精子與卵子的形態結構、精子與卵子各自運行的路徑和最終受精的部位,解決了精子運行中的三道柵欄、卵子的排出和運行、精卵的相遇和結合等教學難點,否則,學生會因為缺乏真實的感知支持而導致認識障礙,影響教學效果。該課件于2004年12月獲江蘇省高校第二屆“方正奧思杯”多媒體教學課件三等獎,于2006年10月獲第六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高職組三等獎。同時,我院還建立了校級《動物繁殖學》網頁,形成基于網絡的動物繁殖學教學平臺,為學生學習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為了滿足我院的教學需要,我們還自制了“豬的人工授精技術”教學錄像,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較好的參考素材。
創新教學方法《動物繁殖學》是一門與生產聯系緊密的專業基礎課,是具有廣闊前景與經濟效益的應用型學科。在本課程教學中,應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首先,要理論聯系實際,把知識技能教學與實際應用有機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掌握知識的應用。例如,在介紹完“生殖激素”后,可向學生提出問題:“生產上用于治療卵泡囊腫的生殖激素有哪些?用于超數排卵的激素又有哪些?”學生將綜合比較各激素功能的異同點,找出問題的答案。其次,要運用研討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講到胚胎生物技術時,可讓學生圍繞某一感興趣的生物技術查閱文獻資料,認真組織發言提綱,然后在課堂上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大膽發言,陳述不同見解,使學生對生物技術的應用現狀、存在問題與發展前景有所了解。再次,要引導學生獨立設計實驗研究方案。如豬的冷凍精液制作,可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設計不同的稀釋液配方,對豬的精液進行冷凍并比較冷凍效果等。
建立完善的課程考核體系高職院校必須以應用為目的,按照“必需、夠用”的原則組織教學。考試考核方法也應多樣化,如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場內考試與場外考試相結合、獨立完成考核與合作完成考核相結合等。我院動物繁殖課程考核由理論考核與實驗(技能)考核兩部分組成,理論考核采用“5﹢5”模式,即平時成績(作業10%、考勤10%、平時測驗30%)占總成績50%,期末筆試成績占總成績50%。實驗(技能)考核參照農業部組織的家畜繁殖工種的考核內容,采用現場操作、口試、筆試等方式,結合實習表現、實驗報告質量等情況綜合評定實習成績。命題以教學大綱為依據,題型豐富多樣、覆蓋面廣,既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也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為教學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反饋信息。
通過對《動物繁殖學》課程教學的改革,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院將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提高、充實教學內容,及時注入新的科技知識,更新教學手段,進一步深化《動物繁殖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龍翔,邰秀林.動物繁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2):71-73.
[2]米燕濤.對高職院校實踐性教學改革的探討[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6(3):54-55.
[3]陸鳳花.動物繁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初探[J].廣西大學學報,2005,(30):34-36.
[4]陳理盾,張長興.《家畜繁殖學》教學實習的改革與實踐[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20(1):72-73.
[5]權凱,趙永軍,張兆旺.《家畜繁殖學》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效果[J].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5(4):254-256.
[6]王立澤.改革家畜繁殖實驗教學適應社會發展需要[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0,(5):44-45.
[7]梁小婉.基于高職院校實驗教學的創新教育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6):128-130.
作者簡介:
張響英(1974—),女,山東煙臺人,江蘇畜牧獸醫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畜牧師,研究方向為動物繁殖與生物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