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因此,應在分析高職教材現狀的基礎上,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提出高職教材建設的具體思路。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材建設;教學改革
教材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質量的教材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基本保證,高職教材作為體現高職教育特色的知識載體與教學基本工具,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能否為一線崗位培養符合要求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積極推進高職教育教材改革和建設,開發和編寫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既可以體現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度,同時也可以反映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
我國高職教材建設的現狀
伴隨職業教育的發展,在吸取國內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高職教材建設近年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整體上看,教材建設仍落后于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符合高職教育特色的“對口”教材嚴重不足現在的高職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壓縮版,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重理論、輕實踐,不能滿足高職教育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高職教材還有一部分是學校的自編講義,任課教師自編講義盡管可以作為教學的一種補充,但畢竟只是個別教師的經驗總結,缺乏系統性與科學性,不夠完善和成熟,存在加工不細、印刷質量低劣等問題,影響了教材的質量。所以,當前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對口教材嚴重不足。
教材編寫缺少行業支持,內容存在不足緊密依托行業,建立產學研結合的運行機制是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關鍵,但目前國內大部分高職教材缺少對職業崗位群所需專業知識與專項能力的科學分析,缺少對企業生產實際的調查研究,因而編寫的高職教材存在體系不明、脫離實際、針對性不強等問題。高職教材的更新滯后于行業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教材內容陳舊、過時,成套教材少,相關課程的教材缺乏溝通與銜接。在教學中經常會發現同一專業相關課程的教材自成體系,內容重復率高。比如,我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在同一學期開設了《建筑工程制圖》與《房屋建筑學》兩門課,均是該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但是很多教學內容是交叉重復的,在授課過程中只能依靠教師進行協調。教學中使用的教材銜接差、課程之間明顯脫節的現象也很常見。因為不成套,所以經常會造成內容不連貫,從而導致教師授課時間上的浪費,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障礙,影響了教學質量。因此,編寫成套教材是迫在眉睫的任務。
與專業課程相配套的實踐性教材嚴重不足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占總學時數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因此,專業實踐教學教材建設在高職教材建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使用的高職教材主要是供教師上課講授用,缺乏實踐訓練的內容,學生的實踐訓練大部分是在課程結束前抽出一段時間集中進行,實踐任務也多由教師確定。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實踐環節很少,專門的實踐教學教材更是缺乏。實踐性教材不足已成為制約高職人才培養的“瓶頸”。
教材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缺乏銜接“雙證制”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所在,但目前高職教材的內容與勞動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證書缺乏有效銜接。如我院開設的《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課程,采用的是全國性教材,建筑計價實例與浙江省的具體實際不相符,導致教師上課時要自己搜集有關浙江省的建筑實例,套用浙江省的定額來授課,造成時間上的浪費。該教材應該與浙江省造價員考試緊密聯系,但是市場上缺少這種地域性、針對性較強的教材。
高職教材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原則
高職教材建設要在現代高職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同步進行。如何加強高職院校的教材建設,編寫出突出高職教育培養和造就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特點的教材呢?根據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和高職教材建設現狀,筆者認為,高職教材建設應堅持以下指導思想和原則。
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原則,遵循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現代高職教育的特點是能力本位教育,按照崗位設置課程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但具體到教學活動中,理論知識灌輸多,與生產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對知識應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視不夠,實踐與專業技能訓練環節薄弱等現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材建設必須樹立新的教材觀,按照職業活動的特點和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或者按照工作過程、工作內容組織課程,總之,應按照崗位能力需求確定教材內容,使教材建設具有職業性、應用性特點。我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是產學結合、工學結合。教學改革是教材建設的基礎,高職教材應與學校人才培養模式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相結合,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應在具體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導下,研究教學的方向、方法、內容、形式等,使教材能夠滿足人才培養模式的需求,遵循產學結合的原則。
符合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的原則,建立科學規范的課程體系高職教育的特點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的課程設置應符合以實踐教學為主線的原則,從相應的職業崗位群或相應的技術領域的要求出發,按照這類人員應具備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術、專業技能來設計。應突破以學科本位的邏輯體系設計課程的方式,強調以能力為本位,不求知識的系統性、完善性,以理論實用、夠用為度。課程應按知識的相關程度劃分成若干模塊,專業知識提前滲透,實踐教學相對獨立,與理論教學平行并進,課程之間教學內容應有機銜接、靈活配合。只有科學地構筑課程體系,理順課程間的關系,才能確定教材編寫的范圍與內容,防止出現遺漏或重復。
符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要求,加大實訓實習教材的開發力度近幾年來,很多高職院校采取“2+1”教學模式,即在校學習兩年,到企業實習一年。實踐證明,這是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有效的教學模式。高職學生要學練結合,在實踐中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式。高職教材要滿足有學有練、學完就練、邊學邊練的要求。這就要求教材中的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應最大限度地融合,同時還要提供實踐案例,滿足教師教學與學生實際學習和訓練的要求。因此,教材建設應加強獨立性實踐教學的內容,大力開發專門的實訓實習課程教材。在編寫實訓實習教材的過程中,編者應加強調查研究,到企業和公司中去了解最新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密切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的實際,不僅要考慮當前經濟的發展,也要適應經濟發展變化的要求。這類教材應以實用為目的,只需簡單介紹理論,而將主要內容放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
符合實用性原則,堅持校企合作編寫教材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的優勢,共同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高職教材建設也應通過產學結合體現其特征,但目前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人才的雙料教材基本沒有,大部分學校只是簡單地將學生的實習、實訓等實踐環節放到合作企業去完成。因此,高職教材建設也應實行校企合作。高職教師了解教學規律,編寫的教材符合規范要求,第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則熟知工程技術的新規范、新技術、新工藝,掌握大量的工程技術實例,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更好地體現教材的實用性、先進性與技術性。
根據我國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與高職教材建設的現狀,必須加快高職教材建設的步伐,理清高職教材建設的基本思路,順應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深化教學改革,突出高職特色,以厚基礎、重能力、求創新為總體思路,積極組織人員編寫體現高職教育特征的教材,以滿足高職院校教學的需要,進而提高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張乃新.深化高職教學改革 依托行業加強教材建設[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2]吳百中.高職教材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機械職業教育,2001,(9).
[3]蔣暉.關于高職教材建設的思考[J].內江科技,2006,(5).
[4]蔣錦標.高職教育教材改革建設思路與對策[J].遼寧高職學報,2007,(5).
作者簡介:
任玲華(1980—),女,山東萊陽人,碩士,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