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隱性課程的內涵、基本特征,談了隱性課程在中職德育中的價值:對道德認識的導向價值;對道德情感的陶冶價值;對道德意志的激勵和磨煉價值;對行為的約束規范價值,以及對人心理品質的完善價值。
關鍵詞:隱性課程;中職;德育;價值
中職學校的畢業生絕大部分不再升學,而是直接就業,到生產一線工作,進行產品生產、技術操作、現場管理等。為使中職生畢業后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備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團結合作、吃苦耐勞、服務社會、樂于奉獻的良好道德風范,中職學校在以市場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應用型技術人才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德育。
目前,我國中職學校已經普遍開設了德育方面的顯性課程。但由于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不斷下降,教學越來越難進行,盡管中職學校不斷探索新的德育方式、方法,實效仍不盡如人意,難以使道德規范內化為學生個體的道德品質。因此,為了提高中職德育的實效,必須重視隱性課程的價值。
隱性課程的內涵
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這一術語是由菲利普·杰克遜(Phillip Jackson)在其專著《課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書中首次提出來的,一般指教育者有意或無意地將滲透于正規課程中的或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等非學術性因素傳遞給學生,并使學生在無意識學習情況下受到潛移默化影響的一種課程形態。
隱性課程的基本特征
隱蔽性隱性課程不像顯性課程那樣有計劃地、公開地、理性地施教,而是通過學生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如需要、興趣、期望、態度、情感等來影響學生。它繞過意識的障礙,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隱藏的方式把有關思想、政治、道德、認知、情感和審美等方面的教育目標滲透到具體的人、事、物和活動過程之中,使學生在無聲無息中接受教育。
廣泛性學校內的各種人際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校風班風、規章制度等所承載的精神文化,以及由學校的建筑布局、花草樹木所構成的物質文化無不包含著隱性課程的教育因素。無論是學生的興趣、愛好、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是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與思想觀念的形成都滲透著隱性課程的影響。
愉悅性隱性課程偏重于情感和意志的學習,具有寓教于情、寓教于景、寓教于樂的特點,它能把教育要求和經驗隱含在教育者有意無意創設的各種具體生動的情境中,讓置身于其中的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接受隱性課程所傳遞的教育要求和人生觀、價值觀。
持久性隱性課程的持久性特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一方面,作為隱性課程載體的校園物質環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非制度文化,在一定時期內是穩定的、持久的;另一方面,學生在潛意識的長期熏陶下,往往會形成某些穩定的心理特征,如價值觀、人生觀等,影響其一生。
隱性課程在中職德育中的價值
對道德認識的導向價值道德認識是人對是非、美丑、善惡的理解與把握及在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判斷能力,對一個人的道德觀起著內部指引和導向作用。在現實的學校環境中,從物質環境到文化傳統、從集體規范到人際關系、從教師的舉止儀表到教室的裝飾布置,都傳遞著一定的價值觀信息,給學生以暗示和引導。由于身心限制、知識不足和缺乏社會經驗,中職生的道德觀相對模糊,容易產生片面的道德認識。各種隱性課程因素無時無刻不在向學生滲透著價值觀念,規范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別是在當前多元價值觀念并存,中職生的價值取向表現出模糊性和不穩定性的情況下,隱性課程因素的價值導向功能尤為突出。隱性課程的導向價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學校物質環境的導向。教育者的意志可以通過校園設計和景點布置來表現,從而樹立一個導向,激勵學生為之努力。如可以在校園里塑造幾尊名人雕塑,設立藝術畫廊等暗含學校的教育思想、規范、價值取向。學校的建筑如校舍、宿舍、食堂、圖書館等的設計都應體現對學生的關懷與尊重。二是學校精神氛圍的價值導向。學校的校訓最能體現一個學校的辦學思想,也是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學校校園文化的開展、各種活動和競賽的舉行,既反映了學校的追求,也體現了學生的價值取向。
對道德情感的陶冶價值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種高級形式,是人們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評價自己和別人的思想、意圖和行為舉止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是激發人們思想行為的重要的內部驅動力量。傳統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過于關注道德知識的傳授而忽視道德情感的激發和培養。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情感乃是道德信念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在道德情感被不知不覺地激發和熏陶的過程中,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才能深深地根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逐漸樹立和發展成為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價值觀,并慢慢地在自己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學習和生活等方面表現出來,從而形成堅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為。中職學生情緒情感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豐富,又常常表現為不穩定、欠成熟、易沖動失衡、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等特點,隱性課程正是通過創設、選擇、利用學校的有教育意義的情境、氛圍,在活動和交往中,有效激發主體的內在動機、內在生命體驗,讓主體在由各種關系構成的道德情境中產生情感,積累、孕育情感體驗,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對道德意志的激勵和磨煉價值道德意志是人們為達到一定的社會生活目的而行動時所做出的自覺的積極進取或堅忍不拔的自控能力,是做出抉擇的力量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是調節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隱性課程對道德意志有非常強烈的激勵和磨煉功能。具體說來,一方面,是學校物質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校園建筑和校園景觀布置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教育者的意圖和目的,在不知不覺中為學生樹立了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方向和目標,激勵和推動學生不斷地為之努力奮斗。校內的名人雕像、紀念碑、藝術景觀等潛含著學校教育者的思想、規范和價值觀,為學生努力塑造一個個學習楷模,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時時激勵他們以此為榜樣,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奮斗。如某校樹立孔子的雕像,時時提醒學生要向孔子學習;樹立革命烈士紀念碑,使人學習先烈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貢獻自己一切的高尚情操。另一方面,教師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及對學生正確的評價和期望都會引導和激勵學生發展良好的意志品質。在中職生的專業課教學中也可滲透道德意志的激勵價值。如在高速鋼的熱處理過程中,需要對毛坯反復鍛造,才能打碎脆性的萊氏體組織,降低脆性危險,再通過回火、退火來獲得高硬度和高的紅硬性,才能形成優質的高速切削刀具。講解此內容時,強調從毛坯到成品的過程中,高速鋼必須經過反復錘煉,才能獲得高性能的使用價值,成為合格產品。此時,教師可不失時機地指出,人從剛出生時的自然人成長為在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的社會人同樣需要千錘百煉,克服各種困難。只有通過各種途徑鍛煉自己、提升自己、充實自己,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實現自我價值。因此,我們需要百折不撓的精神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對行為的約束規范價值行為表現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外在標志,隱性課程可以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發生重要的約束規范作用。由于學校中的物質文化環境、規章制度、師生交往等都滲透著學校的道德要求與教育目標,是一個有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大德育環境。因此,可以通過暗示、輿論、從眾等特殊機制對學生產生潛在的心理壓力和動力,使他們自覺感受這種要求并按照這種要求去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被尊重的道德主體,從而主動地接受外部影響,而不帶有任何逆反性。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校教育與社會的接軌,加速了學生社會化的進程。如在學校的人際交往中,學生會被一種真誠、民主、積極向上的氣氛所感染,從而養成以誠待人、懂得尊重、體貼他人、遇事為他人著想的行為習慣。隱性德育課程對學生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為具有一定的約束力。這種約束機制是通過文化控制、價值熏陶來實現的。比如,一個喜歡亂丟垃圾的學生來到一個潔凈、有序的教學環境,就會不知不覺地收斂自己的行為,環境“同化”了他,約束了他。又如,教師是具有一定文化修養的人,他們的博學與好學精神將為學生樹立榜樣,他們的文化底蘊,其自律、自主、對個性自由的追求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將為學生品德生長提供現實的“范本”。
對人心理品質的完善價值一個人在注重知識積累和理性發展時,也要注重態度、情感、意志、價值觀等非理性因素的形成和發展。隱性課程以各種物質文化要素的互動交流不知不覺地創設了校園的“小社會系統”環境,每一個學生都以主體的角色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和學習,感受和體驗著他所遇到的一切。在這種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和熏陶下,學生慢慢就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心理品質,形成自己的人格。學生的心理品質包括道德意志、處世態度、同情心、責任感、合作精神等。正規顯性課程的理性傳授很難建構這些品質,而隱性課程則可以在各種層面,以各種方式,利用各種活動情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行自主判斷、獨立思考,從而推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慢慢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高尚的人格。對后進生,應給與他們充分的尊重、信任和理解,細心呵護他們的自尊,扶植他們的自信。在課堂上盡可能使用鼓勵和贊美的語言,婉轉地提出批評和建議,設法把批評像三明治一樣巧妙地隱藏在兩片面包之中。筆者相信,教師的言談舉止、寬容的胸懷、良好的修養,就是一門道德教育的隱性課程,會在潛移默化中感化學生,達到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孔凡芳.從課程的基本要素看隱性課程的界定[J].當代教育論壇,2005,(24).
[2]吳麗萍.隱性課程的“場”效應[J].教學與管理,1996,(3).
[3]王兆珍.開發德育潛在課程:當今高校德育新的突破口[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
[4]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戴彩虹.隱性課程因素在思想政治課中的價值探析[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7).
[7]周波.論人格教育中隱性課程的德育價值[J].寧波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3).
作者簡介:
李娜(1973—),女,教育學碩士,廣州市公用事業高級技工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