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課程改革正全面推進,如何保證此次課程改革的質量,成為新的焦點。中職課改的成敗關鍵在教師;課改需要健全新的評價機制以豐富其內涵;課改的成功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和配合。
關鍵詞:中職;課改;保障;質量
在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指導下,職校課程改革注重實踐導向,要求教學與企業實踐掛鉤,注重學生的技能培養。中職課程改革多是先從專業課入手,提供很多的培訓機會給專業課教師。而由于沒有技能培訓任務,課時量被大量壓縮,文化課教師“閑”了起來,一些教師開始從事一些與教學無關的活動。
職校課改離不開企業的參與,沒有企業的參與很難實現學生學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的整合,但現實是企業似乎更愿意出錢自己培訓所需要的工人,而不是采用這種在他們看來很漫長、不經濟的培養方式。可見,在企業與學校這兩種相互制衡力量的牽制下,中職課改的保障機制亟須健全。
中職課改的順利進行需要許多保障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條件有以下三個。
為課改培養一支優質的中職教師隊伍
課改的成敗在于教師。由于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技術與專業知識日新月異,企業對職業學校畢業生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上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時,對職業學校的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正如美國教育學家華北(Dr·Beeby)所說,“教育品質是教師品質的反映”。教師的質量基本決定了職校課改的質量,也影響著職校的辦學質量。所以,加強師資培訓,減輕教師課業負擔,使教師在觀念和能力上為課改作好準備,并有時間與精力參與當前這場課改是當務之急。
一方面,職校要留得住教師。裴斯泰洛齊曾形象地表述了對職校教師的要求:“像農夫那樣干活,像哲學家那樣思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對職校教師的能力要求是綜合的和經常變化的,包括:(1)技術專長;(2)團隊工作技能;(3)現場工作經驗;(4)靈活的教學方式與遠距離教學專長;(5)創新能力;(6)在各自的專門學科內的高水平技能;(7)全球性的視野。由此可見,社會對于職校教師并非漠視,相反對于職校教師有很高的能力要求。針對當前中職教師個人效能感偏低的現象,需要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為中職教師的個人發展創造條件,如提供免費的參觀學習、開展職業教師論壇、舉辦不同學科教師的技能比武并予以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等。通過這些豐富的專業活動,達到讓職校留住教師、讓教師熱愛職校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減輕教師課業負擔的基礎上開展師資培訓。教師的個人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師資培訓是以增加教師負擔為前提的,那么勢必會導致培訓的被動性和教師厭倦情緒的出現。因此,要減輕教師的課業負擔,建立相應的支持和獎勵制度(兼顧物質和精神層面),讓職校教師積極主動地自我提升。如美國就規定凡職校教師在3~5年內,在大學選學8~12學分就可以晉級加薪;教師繼續教育所需的學費或由政府負擔,或給予津貼。以“雙元制”著稱,中職師資堪稱精良的德國,其職業教育教師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質、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技能、快捷的效率。德國也有著嚴格的師資培訓制度,其教師職后發展的渠道主要有教師進修培訓學校、職業教育教師聯合會、教師自我發展和企業培訓。德國政府規定教師每5年要到州立師資培訓中心參加學習一次,主要以更新知識為主要目的。各類教師每年還要在本地區參加2~3次進修。各州、區均建立起教師進修機構,定期為教師舉辦新技術講座和各種培訓班以及出國進修。此外,所有職業學校教師必須參加半脫產性質的、為期40學時的學習進修,其內容主要涉及自動化技術、計算機輔助制造系統等。目前,我國職校教師課時量大,無法普及類似德國的這種全面的師資培訓計劃,可借鑒美國的做法,實施“彈性多元選擇進修計劃”:或參加為期半年左右的夜校、暑期學校;或參加教師研討會、講習班;或參觀訪問、參加會議、進行與教學有關的休假進修等。
建立并完善體現中職特色的評價機制
在一個評價體系中,評價主體與客體的確定主要依據于評價目標。職業教育中最早的評價只限于師傅對弟子手藝的贊賞與批評,而評價的標準取決于師傅的水平,并無專門的考核,而多是隨時指點。現在,我們可以通過系統地收集信息,科學地比較和分析,了解職校培養人才的質量。但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在以往的評價實踐中,或多或少地忽視了校外評價主體,如企業的參與,不利于校方及時了解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以及社會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標準的認同。校企合作、半工半讀的職校辦學模式,客觀上奠定了學校、企業(用人單位)作為評價主體的地位。因此,要依據企業、各用人單位對各專業畢業生適應工作崗位情況的評價,不斷修訂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質量標準,使學校的教育教學更貼近社會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決定了對職校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應當立足于就業。因此,學生“能否就業,能否就好業”應成為衡量課改是否成功、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最重要方面。
目前,我國的評價體制相對滯后,不重視社會各行業對中職教育的要求、評價,不重視信息的收集和采納,沒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中職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新的評價機制對將就業的學生來說,應更側重“應會”,這樣才不至于回到“學科本位”的老路。
由于職業教育大多還是由學校單方面獨立負責,因此考核的方式和方法往往是以學校的要求為標準,與行業和企業等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去甚遠。中職教育的質量應當也必須體現在其所提供的教育服務滿足受教育者個人的程度,以及所培養的人才滿足國家、社會和用人單位需要的程度,只有教學培訓與考核分離才能夠客觀地監督檢查教學和培訓的效果。如德國職業教育考試分為中間考試和結業考試兩種,從考試內容上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核兩部分。考試由經濟界的自治機構(工商會、手工業會)以及類似的單位組成的考試委員會主持,委員會的成員包括企業雇主與雇員的代表及職業學校教師。經考試委員會審核同意后發給結業證書。考試一般用4~6個小時。如考試沒有通過,學生就不能從事所學行業的工作,需來年再參加一次考試。這種教考分離的考核辦法和嚴格統一的管理機制,使德國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得到了保障。
因此,應該學習德國的做法,聘請企業或行業骨干參與學校的教學改革、質量評估等工作,建立教學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考核辦法,建立有行業和企業代表參加的考試委員會,以行業、企業的標準和要求制定考核標準。
與企業密切聯系,使企業
成為中職課改的動力源
職校和企業的聯系通常總有跑到前頭或落在后面的情況。如某一理論,學校早已講過,而企業卻未了解或未實踐過,或情況相反,學校所學和企業所需很難取得一致。使學生“學用一致”,需要學校和企業的雙方面配合,加強聯系,互知所需,力求教學內容上的一致。與企業合作,既可以讓專業建設更具有市場性,也可以讓更多學生在實習和就業上具有便利性。良好的合作關系使學校可以及時了解企業的新產品、新工藝,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和更新教學內容,通過課改使學生更接近實踐及未來工作的需要,較早地接觸新工藝、新技術、新理念,讓更多的學生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
企業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一環,要解決好新課程實施所需的實訓場所、設備與專業技能課師資等問題,并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需求及時反映到學校中來。如杭州國大雷迪森酒店就是杭州第一家與職業學校簽訂協議全面合作的酒店企業,該酒店的高級廚師、酒店管理經理分別擔任學校的烹飪和酒店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的顧問,幫助學校改進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參與制定實習方案,到學校去講座等。
但是,企業目前對于承擔師資培訓并不積極,導致職校師資培訓存在實踐地點難找和實踐質量較低的情況。許多學校都是通過熟人介紹或請客拉關系的方式,才找到愿意接收教師實踐的企業。部分實踐教師反映,一些企業考慮到技術保密、經濟效益等因素,大都不會傳授新技能、新工藝,不作技術上的指導,這就使教師實踐的效果打了折扣。因此,只有職校單方面行動是不夠的,國家有關方面應盡快出臺校企結合的政策法規,調動企業接收教師實踐的積極性和責任意識。在浙江省首批優秀職業教育校外實習基地評選中,杭州國大雷迪森廣場酒店入選,省政府獎勵該企業10萬元人民幣。只有政府進一步制定有關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規,明確對于企業的獎懲辦法,企業才會真正成為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力源,主動地參與到課改中來,在內容上、方法上、導向上為課改添磚加瓦,保證課改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談輝.職業教育師資培育[M].臺北:三民書局,1985:8.
[2]周蕖,司蔭貞.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87-188.
[3]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OO1.
[4]高育奇.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職業,2007,(21).
[5]孫元政.德國職業教育的特色及借鑒[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5,(5).
[6]石偉平.時代特征與職業教育創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陶嬋嬋(1983—),女,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碩士研究生,杭州市臨平職業高級中學教師,中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