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結合教學實例,指出在化學課教學中,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通過問題式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并結合課堂實例對問題式教學的意義、原則及方法作了全面的論述。
關鍵詞:問題式教學;意義;原則;方法
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教學論專家馬赫穆托夫創立并推行了問題式教學法。所謂問題式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獲取新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英國當代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Popper)曾經強調指出:“科學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根據認知理論,化學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因此,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根據所教內容適時、適量地提出問題,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狀態,學生的積極性就會被激發,思維就會被激活,就會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實施問題式教學的意義
實施問題式教學的意義主要有:(1)有效的問題情境能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最終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結構基礎上,經過同化和整合新知識,形成新的認知結構,從而促使學生能力提高和智力發展。(2)問題是教師提出內容和學生理解內容之間的橋梁。實施問題式教學不僅能提高教學效果,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3)通過提出問題,使教學信息具有新奇性,從而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4)通過討論問題,展開聯想,提出猜想,訓練學生創新所需的思維素質和創新精神。
實施問題式教學的原則
切合實際問題必須是基于學生現有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基礎上的,能夠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或能夠與學生所學的知識相聯系。否則,結果就會適得其反。
多樣性和廣闊性問題的提出不能“就事論事”,要有適度的開放性,既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空間,也要便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在講完“銅鋅原電池的工作原理”后,教師提出:除了銅鋅外,還有什么可做原電池的材料?日常生活中的蓄電池、干電池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它們是如何工作的?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掌握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達到“以疑引思,舉一反三”的效果。
循序漸進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DavidP. Ausubel)認為將新知識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原有知識觀念聯結起來,可使新知識具有穩定性,防止其他知識插入,利于提取新知識。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考慮到知識的邏輯性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循序漸進,使教學流暢自然,一氣呵成。比如,在“鹽的水解”教學中,可以設計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階梯性問題:(1)NaAc、NH4Cl的水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寫出其電離方程式。(2)NaAc、NH4Cl的水溶液中存在哪些電離平衡?(3)NaAc的水溶液為何呈堿性,NH4Cl的水溶液為何呈酸性?(4)KCl、NaNO3的水溶液酸堿性如何?(5)什么是鹽的水解?它的實質是什么?(6)各類型鹽水解后酸堿性是如何確定的?這類問題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認識逐步加深,思維向縱深發展。
實施問題式教學的方法
問題式教學有多種具體形式,巧妙的提問方式更易活躍學生的思維,適時的設疑能制造懸念,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可使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被逐一突破和理解。
利用生活實例開展問題式教學化學來源于生活,化學課程的很多內容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從實物展示、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的報道入手引出問題,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例如,在“蛋白質變性”教學中,教師可聯系煎煮雞蛋或用酒精消毒滅菌等學生熟悉的事例。又如,在講“苯酚的化學性質”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的藥品說明書,找出有用的信息:苯酚軟膏濃度很低,低溫、密封保存,久置變紅,不能與堿性藥品混用等。然后追問:為什么要這樣保存?變紅的原因是什么?不能與堿性藥品混用說明什么問題?學生從而推測:苯酚具有酸性和還原性(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接著再向學生介紹苯酚具有酸性和還原性,教學就很順利了。這樣,從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健康、材料、環境等問題入手,創設一系列生活情境,可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化學問題,在學習化學過程中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際問題。
利用實驗展開問題式教學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化學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感性信息。因此,可利用實驗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獲得的感性信息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從而揭示化學現象的本質,探究化學規律。比如,在組織“氯氣與水的作用”的教學時,可先做一個演示實驗:出示一瓶黃綠色的氯水,將紅色縐紙放入氯水中,發現紅色縐紙慢慢褪色,由此向學生提出問題:這個實驗說明什么問題?有的學生說氯氣有漂白作用,有的說氯水有漂白作用。接著進行下面的實驗:將紅色縐紙放入一瓶干燥氯氣中,觀察現象,然后將紅色縐紙的一端浸濕再放入同一氯氣瓶中,再觀察現象。由兩種不同的實驗現象,學生不難得出結論。再進一步提問:為何氯氣無漂白作用而氯水有漂白作用?學生推測:氯氣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接下來,教師介紹氯氣與水的反應就水到渠成了。
利用習題開展問題式教學在習題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具體化學過程和化學問題的理解,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獨立地、創造地進行分析、判斷、思考和探索解題方法。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對化學題中的化學思想、方法進行提煉、升華,學習和汲取習題中的化學精神,最大限度地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比如,有這樣一題:
A.還原劑是HCl,氧化劑是MnO2;B.每生成1molCl2,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為2mol;C.每消耗1molMnO2,起還原作用的HCl消耗4mol;D.Cl2是還原產物。
在講解習題時,教師應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此題考查哪些概念和知識點,讓學生歸納總結兩者的聯系。經討論、交流得出該題考查:(1)氧化還原反應概念的理解;(2)氧化劑、還原劑等概念的掌握;(3)確定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的方向與數目。相關知識歸納總結如下:

利用化學史開展問題式教學我國著名的膠體化學家傅鷹教授早在1954年就指出: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化學史教育可以使教學不局限于現有知識本身的靜態結果,還可以追溯到它的來源和動態演變過程,揭示出人們在認識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態度、思想,使學生學到發展知識和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比如,在硫的化學性質教學中,可引入化學史上“仙丹”的故事: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將欲制之,黃芽為根。學生不解其意,以為教師上錯課了。教師適時講解:河上姹女為水銀,黃芽為硫磺,古詩描述的是硫和汞化合為硫化汞(丹砂)的過程。這樣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導入作好鋪墊。
實施問題式教學的注意事項
實施問題式教學的注意事項主要有:(1)要考慮問題的層次和類型,適當地設置一些適合于學生并有一定知識含量的問題,使學生感到這是對他們智商的鍛煉。(2)提出的問題要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使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也使新知識逐步融入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主體活動,讓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分析、歸納和驗證;指導學生自己去質疑、析疑、答疑,自己去爭論、發現和創新。(4)要教會學生總結,不僅要總結學到了什么,還要反思有哪些問題不清楚,有哪些問題有待研究。這樣,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還是情感上都有收獲,從而達到有效學習、有效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林建成.化學課堂教學中把握最佳的教的時機[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3).
作者簡介:
徐志萍(1976—),女,福建永春人,廣東省南方高級技工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