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布盧姆的教育理論,指出高職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必須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英語交際活動,并且詳細討論了幾種可以促使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策略和方法,展示并論證了其在實踐中的運用及實際效果。
關鍵詞:高職;英語交流;實踐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總是希望學生能夠大膽地運用英語交流,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英語表達能力,但常常忽略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前提條件。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學習效果主要由三個變量決定:認知前提行為,情感前提特性和教學質量。其中的認知前提行為,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必備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情感前提特性,指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強度;教學質量,指教學適宜學習者的程度。布盧姆的研究成果對于改進高職英語教學很有啟發。
高職院校對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是“實用為主,夠用為度”,非常注重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但是,由于學校缺乏自然的英語學習環境,學生在課外很少用英語進行交流,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主要通過課堂交流的形式。然而,在英語語言課堂教學中,教師大都一廂情愿地決定學生用英語交流的方式與交流的內容,在要求學生開口講英語時,很少顧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既沒有了解學生是否已掌握了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也沒有注意學生參與英語交際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的教學必然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要求學生在課上用英語交流時,教師首先應該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準備和英語水平,充分考慮他們的學習特點與心理特征,然后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營造輕松的英語氛圍,創設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真實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他們用英語交流的熱情,使他們自覺地參加語言實踐活動。下面是促使學生用英語交流的幾種策略和方式。
創設語境
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創設英語語言環境,使課堂看上去類似英語母語課堂,讓學生感受到課堂中濃厚的英語氣息。最常見的方式是用英語組織教學、播放英語錄音、唱英語歌曲、講英語故事等。
教師盡可能多講英語來營造英語氛圍教師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學生按照教師的指令完成任務,這種活動就可以說明英語是一種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高職學生已經在中學階段至少學過6年英語,雖然缺乏口頭運用鍛煉,但已具有一定的英語基礎,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相當不錯。根據學生英語水平選擇課堂教學用語,通過運用英語進行耐心解釋,學生可以理解教師所發出的各種教學指令。教師可以選用各種各樣的交際策略,如手勢、模仿、重復、解釋或同源詞語釋義等。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得信息并理解教師的英語指令,有的學生通過教師的手勢予以理解,有的由以前做過的類似活動推知,有的則是聽懂部分詞匯然后推知其他詞匯含義,也有的是看到別人做什么自己就跟著做。但無論用什么樣的方法,學生都能感受到用英語進行信息交流的氛圍,可以刺激和推動學生也以英語進行交流。
運用各種媒體讓學生傾聽大量的英語對話英語教師根據學校條件可以使用錄音機、錄像機或多媒體設備等,讓學生聆聽各種各樣的英語原聲民族的講話。有時學生會感到內容太難,語速過快,或者帶有地方口音,不易聽懂。但事實上,聽錄音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在沒有特殊要求和壓力的情況下,聽到英語本族語的各類原聲。這種經歷就像兒童聆聽父母說話一樣,集中精力聽,但不一定做出反應。經過這樣長期的熏陶,學生聽的能力將會逐步提高。
教師引導
教師創設的英語情境無論多么豐富多彩,但要坐等學生踴躍表達是不現實的。呈現給學生的豐富語言內容仍然需要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才能激發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愿望。
創設英語交際需求正如教師用英語講某句話時有特定目的一樣,學生用英語做出反應也有特定的目的。如在上課前,學生要告訴教師某個學生缺席,會說“Wang is absent because he’s got a cold”;如果他們遇到問題,就會說“May I ask you a question.”;當他們完成某一項任務時,他們說:“I’ve finished.”。學生們進行這樣的表達時不需要教師的引導,他們能夠識別哪些才是恰當的表達。教師可以預先設計能夠引發學生用英語表達的情境,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逐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練習中,可以選擇一些實用句型讓學生重點學習,使學生學會各種各樣的表達方式。
引導學生自行糾錯斯戴維克(Stevick)曾經談到學得和習得的不同,他指出:“在習得中,學習者在完全真實的人際交往語境中遇到詞匯,沒有刻意的新語言項目呈現,沒有組織操練,也沒有學習意義上的測試。會話內容是學習者能夠理解的,可以清晰地在大腦中呈現”。當學生在進行真實的語言交流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可能不符合語法規則,甚至會出現母語的痕跡,如學生會說:“Sir,my chair is old.”。聽到這樣的表達,教師通常想立即糾正學生的錯誤,但更加有效的方法是對學生表達的意思做出反應:“There is another chair which is not broken.”。教師的回答中實際包含了糾正的內容,但是通過交流信息的方式來實現,這樣就不會使學生感到難堪,也可以先不予以糾正,等到適當的時候,如在一堂課結束時,讓全班學生進行更正,明確那句話的正確表達形式:“Remember that Zhang has a problem with his chair. If you have a problem like that with your chair,you may say:My chair is broken.”。學生通過運用理解信息的方式進行思考,自行糾正錯誤的表達,會收到比直接糾錯更好的效果。
學生互動
教師通過用英語與學生交流,可以逐步引導學生相互之間用英語交流,因為他們已經在課堂上看到許多學生與教師用英語進行真實交際的成功范例,所以就會產生用英語交際的欲望和信心。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獨立語言實踐活動,這種學生之間的口語活動形式主要為雙人活動和小組活動。
雙人活動學生需要在會話活動前就清楚需要掌握哪些句型和詞匯,教師可以將相關句型和詞匯列在黑板上供學生參考。在用英語表達時,學生需要一種安全感,如果他們感到所講的語句是正確的,就會增加信心,積極參與,有效地完成任務。筆者曾組織學生進行雙人練習,讓他們相互詢問對方在畢業后的打算。黑板上已經列出對話范例,要求學生進行拓展。在交談中,每隔幾分鐘交換一次交談對象,并在與不同的對象談話時,增加相應的內容。一般情況下,學生的英語水平可能不一致,水平較高的學生在會話中更能夠隨機應變,可以發揮教師在課堂上使用過的會話策略,比如,可以變換句式進行提問或回答等。很顯然,當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交談中時,就會對會話更感興趣。他們的語言不必太過深奧復雜,但要有真實交際的感覺。每隔幾分鐘變換談話對象可以使他們保持談話的熱情,并拓展交談的內容,收到強化語言能力的效果。
激勵學生創新表達方式學生可以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不同的詞匯和短語。如讓一組學生用英語給送奶工人打電話訂購牛奶。他們與同伴背靠背坐著,沒有眼神的交流,迫使他們要把話說清楚,并不斷修正對話中出現的錯誤。雖然沒有給他們提供相關的句型、詞匯,但是所有的學生都能使用基本的生活必需語句來訂購牛奶。在新的語境當中,學生被迫創造性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這樣就會擴大他們運用英語的范圍。比如:“Pardon,I don’t understand;Forgive me,I have forgotten;Yes,that’s all;It’s very expensive;No,it’s not true”等。這樣的交談涉及了會話的一般策略,如修正話語、順應對方、對意外話語做出反應等等。實際上,學生運用的語言可能很簡單,但重要的是,他們認識到自己能夠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就會增強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小組自由會話有時,教師可以改變策略,把學生分成三人小組或四人小組,讓他們用英語談論他們想要談論的事情,唯一的要求就是保持會話的持續進行,并讓小組的所有成員參與其中。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那些健談的學生設法照顧那些沉默寡言的學生。學生在交談中可以進行各種形式的問答,可以使用以前學過的句型、短語,也可創造性地使用英語。由于交流的需要,他們也會使用一些策略來處理難以理解的會話內容。如,對不懂的問題進行重復提問等。小組會話中存在的問題是,在沒有教師監督的情況下,學生就會用母語交談,這一點比較難控制,需要學生的自覺性與自控能力,但可以逐步改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給予不斷的提示,如“No Chinese spoken in English class”,或提供某類話題需要的相關術語,以減少學生交流的困難,使交流持續進行下去。
以上所討論的策略和方式,可以給學生營造一種自然而寬松的英語交際氛圍,使他們身處其境,產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欲望和信心,從而積極參與課堂語言交際活動。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提供各種幫助,激勵他們大膽地用英語交談,增強他們用英語表達的自信心,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踴躍發言,在語言交際中,不斷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教學實踐證明,認識和了解學生的現有英語水平和學習特點,根據學生的需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將課堂教學與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相結合,開展貼近學生生活的語言實踐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Stevick,E W. Teaching and Learning Languag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Stern. H. H.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Wallance. Michael 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何廣鏗.英語教學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7]章兼中,俞紅珍.英語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溫耀峰(1964—),女,山西交城人,碩士,天津職業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