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中等職業學校人才的培養現狀和目標入手,本著“以市場為導向,服務地方經濟,培養一線專業技術人才”的指導思想,提出人才培養新模式——“訂單”實訓,并對該模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個性化;訂單實訓;人才培養模式
目前,從人才市場發展趨勢看,企業招聘時更加注重求職者的綜合實際能力。懂理論、會操作的技能型人才成為企業用人的首選。來自教育部職業教育中心研究所的余祖光研究員的兩組調查報告數據可資佐證。
“訂單”實訓個性化
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提出
為進一步了解企業對高素質的技能型專業人才的要求,實現中職學校育人和企業用人的無縫鏈接,我們從兩方面著手研究工作。
對河北省和山東省的鋼鐵、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化工等主導產業人才的需求情況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發現,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既懂理論又會操作的復合型人才是企業最迫切需要的。而目前畢業生在實際崗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基礎理論知識不扎實沒有發展后勁,所掌握的專業技能與實際的工作需要脫節。如電子電工專業的學生缺少對傳統繼電器控制線路的自動化改造能力,缺少工業生產線系統安裝、調試、運行的技術與管理能力,缺少工廠供配電系統的設計、安裝、管理、維護維修能力,缺少良好的工作態度、團隊精神和創新意識。調查顯示,中職畢業生必須在企業里經過相應的崗前培訓才能上崗。在一般的企業,電子電工專業的中職畢業生適應一個普通的崗位(群)職能需要3~12個月的時間,而要求較高的自動化崗位(群),至少需要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造成了企業面對眾多的中職畢業生難以找到合適的人才,而中職畢業生又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的尷尬局面。
針對職業學校電工電子專業近三年來的技能訓練和就業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職校依舊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一些簡單的電子線路的安裝與調試、電力拖動線路的簡單配線及機床線路的故障排除,做一些基礎的電工實驗和PLC編程,而沒有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個別職校即使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也只是參觀性質的,不能做到完全意義上的頂崗實習。可見,由于現實中的各種原因,造成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和課程脫離了職業教育行業性和地方性的特點,學生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所掌握的專業操作技能與實際的工作需要脫節,甚至滯后于生產實踐的需求。學生不能學到真正的崗位本領,達不到企業對畢業生“零距離”上崗的要求。
針對以上現實問題,我們借鑒德國“雙元制”和華育集團全新的IT培訓模式,提出適合地方特點的中等職業教育個性化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訂單”實訓。
“訂單”實訓的定義及優越性
所謂的“訂單”實訓就是“訂單+實訓”的簡稱,它強調的是實境育人。一種基于完整的工作過程的教學活動是訂單實訓的內涵級特點。“訂單”實訓是按照“顧客訂單”組織學生經歷完整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活動,培養內容完全根據企業需求來設計,課程設置實踐性強,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采取完全市場化的“以需定產”的招生和人才輸送方式。

“訂單”實訓可以實現“兩個零”的突破,即學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滿足大量中小型企業對人才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避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盲目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真正實現學校、用人單位與學生利益的三方共贏。
“訂單”實訓人才培養
模式下課程建設的探索
根據崗位技能定制教學課程根據企業崗位(群)需求和中職人才培養目標,校企雙方合作進行課程開發、設計、實施和評價,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體課時做系統的安排、調整、更新和改造。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合作開展專業教育、教學和實訓。“訂單”企業的業務骨干和專家與職業學校共同向“準員工”傳授現代企業生產的新技術、新工藝。組織學生較早熟悉企業的規章制度和企業文化,強化學生對企業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和敬業精神。
教學活動的項目化組織開展按“顧客訂單”讓學生經歷完整工作過程的職業教育活動。盡可能讓學生經歷四個階段:(1)確認工作任務。培養學生首先對工作有一個整體設想,包括工作的內容、程序、條件和必備的知識技能。(2)計劃。為工作任務制定完善的計劃,包括工作步驟、所選途徑、所需設備等。(3)實施。在教學實踐中,主要由學生獨立開展工作,教師必要時給予指導并糾正錯誤。(4)檢查、評價與結果記錄。對工作過程進行質量控制,并對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
教學環境的真實化課程教學方法由單一教學法向包含項目教學法、案例法、仿真教學法、角色扮演教學法、操作訓練、現場教學、行動導向等的多元化教學法轉換;教學手段由“黑板+粉筆”向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轉換;教學場所由傳統的單功能專業教室、實驗室向多功能一體化的仿真職場,即兼有理論教學、小組討論、實驗驗證和實際操作的教學地點以及全真的職業訓練場或工廠轉換。
課程體系特色化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和綜合素質養成這三大教學體系中形成特色。根據三大教學體系開展三種課堂建設:“第一課堂”強調企業與學生互動教學,“第二課堂”強調“訂單式”企業文化建設,“第三課堂”強調社會實踐。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建設一批門類齊全、功能完備的實驗實訓設施和實習基地,加強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使學生技能與企業服務技能標準、管理要求相適應。學校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應突出職業訓練的相關內容,把專業學習、職業訓練和技能考核統一起來,形成新的課程內容體系,體現訂單教育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實踐性。
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課程教學采用靈活的校企合作、師生互動、工學交替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校內,學生以理論學習為主、輔之以實驗、實訓并與企業生產實踐交替進行;訂單企業的業務骨干和專家給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傳授最新業務知識和技能,介紹企業文化。在校外,學生到生產企業實習、實踐。達成學生學習——工作——學習的持續循環。組建學習團隊,學生以團隊為單位,在課堂中進行小組討論、辯論,在校外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教與學的實效性。
“訂單”實訓人才培養模式的方法探索
“回爐”式培訓模式針對大中專畢業生難以適應崗位(群)需求的問題,采用“回爐”式人才培養模式。學校招收在崗大中專畢業生,然后,根據這些“回爐生”所了解的崗位需求、工作任務和職業資格的經驗,制定具體、明確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即培養學生特定的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的能力。在這里職業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力優勢轉化為智力優勢,把智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把“回爐生”的課程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所獲得的經驗或體驗,以及學生自發獲得的經驗或體驗。通過全真型的項目現場訓練,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2+1“訂單”實訓模式學生在學校學習二年,其中可以根據崗位(群)需要到企業參觀實習,或企業派有經驗的技術人員到學校講課指導學生的技能訓練。企業為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提供條件,發揮“雙師型”教育的優勢。學校也可以為企業免費“訂單”實訓員工;學生兩年在校學習完畢后,以校企雙方擬定的教學大綱為依據,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合格的學生,第三年到企業正式試崗,試崗期間,學生享受國家及企業所規定的待遇,考核不合格學生留在學校繼續培養。
2+0.5“訂單”實訓模式對于急需的專業人才,企業可以提前半年提出用人計劃和崗位要求,學校根據要求在二、三年級中挑選學生,組成“特訓班”,實施訂單實訓。培訓結束后,以雙方擬定的教學大綱為依據,對學生進行綜合考核,考核合格的學生到企業試崗,試崗期間,學生享受國家及企業所規定的待遇,考核不合格學生留在學校繼續培養。
點對點“訂單”實訓模式學校和各個企業簽訂定向委培協議。企業向學校提出具體的招生條件、招生數量、崗位目標,學校根據企業的需求,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方案,對學生進行定制培養,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里的目標崗位工作,實現學習、就業一條龍的“會員制”個性化服務。
點對面“訂單”實訓模式根據我國某一類企業的需求來設計培訓內容,安排課程設置,把教學和就業緊密地銜接起來。社會中某一類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把個性化和標準化有機地結合起來,確保學生就業面寬廣。
“訂單”實訓個性化人才培養的保障措施
確定法定委托培養關系校企雙方簽訂計劃“訂單”是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要素。校、企雙方在充分進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通過簽訂用人和人才培養協議形成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確定崗位目標和素質培養要求。學校必須做到按照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企業必須保證合格人才被錄用到企業相關崗位工作。為保證“訂單式”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現,學校和企業必須根據市場的變化,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制定一個符合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利益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計劃。
利用校企雙方的教育資源,共同實施人才培養計劃企業應該深層次地參與人才的培養過程,為學校培養合格的人才提供相應的便利條件。比如,提供必要的實習崗位、請廠內的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活動等。校方必須做到針對企業崗位(群)的技能要求,加強校內外的技能訓練。校企共同參與人才質量評估并落實學生的就業。為了讓企業真正獲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可發展”的人才,應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對人才培養質量進行評估,制定評估方案,共同組織學生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企業和學校根據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發給相應的上崗資格證書,安排畢業生到相關崗位工作并給予相應的工作報酬。
結語
“訂單”實訓人才培養模式,適應“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面向社會,面向市場”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有很強的生命力。然而,“訂單”實訓模式需要企業、學校和政府部門的多方努力,在目前形勢下,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相信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日益重視,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訂單”實訓人才培養模式能廣泛開展,更好實現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
參考文獻:
[1]余祖光.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管理[EB/OL].http://www.baidu.com/余祖光重慶報告課件,2007.5.
[2]姜大源,吳全全.當代的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課程及其開發[R].河北省專業帶頭人培訓報告,2007.
[4]鄧澤民,陳慶.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李新輝(1970—),女,河北行唐人,石家莊市裕華區職教中心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