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高等職業教育能力培養的重點和特點著眼,通過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論證了高職英語教學在能力本位下的多層次的教學模式以及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必要性。
關鍵詞:高職英語;能力本位;多層次教學
現代信息社會中,英語與從事生產、營銷、管理、服務類的崗位工作的相關度越來越高。具備基本的英語素養和英語應用能力已成為高職學生全面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職英語教學需要由學科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轉變,以“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為原則,結合專業需求、突出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能力。進行英語教學改革,為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術提供必要的英語支持。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能力的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屬于高等教育,是職業教育的高級階段,遵循“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培養目標。培養的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走上職業崗位之后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還應當具有扎實的、系統的專業應用知識。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而不是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或“專業理論”,這是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的區別,“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的要求也使得高職學生有別于中職學生。所以,高職畢業生應該是高技能人才,而不是僅在生產第一線上的一個勞動力;是從事技術、營銷、生產、管理、服務的工作,不是從事科學研究和專業領域的開發、設計工作;是技術應用型、技術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研究、設計型的人才。高職教育這樣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使得高職教育的教學目標必須定位到“能力目標”上,學生要具有實戰能力,即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這與職業教育的“能力本位教育觀”是一致。
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觀基于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觀認為,在現代社會,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互動態勢。它表現在:一是勞動分工出現單一工種向復合工種轉變,要求勞動者具備跨崗位的本領;二是技術進步導致簡單職業向綜合職業發展,現代社會中職業勞動的智能結構出現跨專業技能(計算機、外語)、跨行業技術(工具、手段)、跨產業意識(環保、安全)三大復合態勢,要求勞動者具備跨職業的本領;三是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學習轉向終身學習。在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可能通過一次性學習掌握一生所需的全部知識和技能,促使勞動者要具備不斷開發自身潛能的本領;四是競爭機制迫使終身職業向多種職業嬗變,迫使勞動者要具備不斷適應勞動市場變化的本領。為此,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既要為人的生存,又要為人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能力培養就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力本位教育所強調的能力,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一種狀態,一種能在動態的社會情境、職業情境和生活情境中,采取專業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擔個人與社會責任的行動。
高職英語教育理念的轉變
高職英語教育現狀目前,高職英語的教學質量遠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總體偏低。教學質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形式單一、“應試教育”對教學所產生的影響等等。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作為人際交流工具的英語,在高職教育中也要強調以能力為本位,調整教學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高職英語教學突出能力目標在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中,高職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從而能借助詞典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業務資料,在涉外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這要求高職英語教學應緊緊圍繞實用能力的培養來進行。學生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是關鍵。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一種知識(學科)本位教育教學,它以一個強大的知識結構分析為支撐:知識結構——學科(專業)結構——課程結構。它強調人才培養的知識點,重在要求學生知道什么。而高職教育強調的是實用能力培養,它以能力結構分析為支撐:能力結構——行動(活動)體系——課程重建。顯而易見,現代職業教育強調人才培養的能力點,重在培養學生怎樣做和怎樣做得更好。而知識與能力是不等同的,且兩者之間還存在一條需要通過實訓來填平的“深溝”。高職教學的重點在于“知識的應用”,并不是知識本身,更不是知識的體系。因此,英語作為為專業課程服務的基礎課程,應根據職業崗位上職業能力的需要,以“夠用為度”來設置。以學生從事職業的需要為中心,調整高職英語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對內容、教法、評價體系進行全面改革,從而實現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英語教學。
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改革
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內容沒有鮮明的針對性,與專業課程銜接不緊密,滲透力不強,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高職英語教學是為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和提供就業上崗后滿足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英語基礎服務。因此,其教學內容應結合專業需求、突出培養專業人才的能力,體現“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首先,要了解各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教學要求英語的教學內容,并征求專業課教師對英語內容的要求,收集畢業學生對英語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建議。通過調查,明確其專業、學科所需合理的英語課程內容和教材體系。其次,精選經典教學內容,增加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專業英語課程。全面進行課程內容重組,使之形成與其他專業相協調的英語課程體系,并建立與課程內容體系配套的多媒體教學系統。再次,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改革英語教學模式。筆者在擔任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英語教學時,根據模具專業的實際情況,采取了多層次模塊教學模式。即:基礎英語模塊、模具英語模塊和提高英語模塊。其中,基礎英語模塊教學采用全國高職高專英語教材《新視野英語教程》的內容,如Reading Through,Getting the Message,Using the Right Word,Working with Expressions,Translating和Basic Writing Skills等,是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基礎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對所有學生都是必修課程;模具英語模塊的教學內容是結合各種模具裝配總圖和零件圖的模具英語詞匯和專用語、模具設計專用軟件如AutoCAD、Pro/Engineer、Pro design等的英語詞匯和專用語、數控加工設備操作和編程用英語等,它是在吸納專業教師的建議和要求的基礎上設定的,體現了專業的特性,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讓英語教學真正融會到各專業教學之中;提高英語模塊的內容主要是能力水平考證、專升本等方面的英語,是為對英語有特殊要求的學生而確定的,旨在提升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是供學生選修的教學模塊。
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更新
高職英語教學強調培養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如何在學時不多的情況下,既傳授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又培養較強的應用能力,對所有高職英語教師來說都是極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筆者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以及培養目標,在圍繞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的同時,靈活多樣使用各種方法,組織各種教學活動,構建多層次的課堂教學。如:進入教室后與學生聊天、寒暄,就最近或當天發生的國際國內及校園的大事、小事及趣事與學生聊天,使學生學會一些實用的表達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討論,即將學生分成小組,針對某個話題進行討論,然后,由各小組派代表發表各自觀點,進行辯論,以此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他們對英語的正確認識。單詞競猜,即各小組派代表來解釋單詞的含義,由其他同學來猜生詞。演講,即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主題,進行課堂英語演講。實物講解,即在模具實訓場針對各種模具或數控加工機床,由學生用英語講解其構造、工作過程和操作過程。這些活動,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了他們的英語寫作和口語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專業學習、創造性學習等多種能力。在課堂教學方面,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多媒體電子課件,收集并使用各種圖片,利用互聯網等,可極大地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和趣味性。
建立科學合理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
傳統英語考試多根據單純筆試成績確定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優劣,這是片面的,也是不客觀,不公正,不合理的。高職英語課程設置應改變過去“一卷定終身”的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以高職英語教學的特點,構建多層次的學生學習成績考評。如筆者采用“平時成績+課堂教學(筆試)+應用能力”的多層次的成績評定模式。其中,平時成績(可占20%)是對學生學習英語過程的考核。它主要考核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紀律、上課出勤、上課提問與回答問題、課堂練習、平時測驗、課后作業完成等情況。課堂教學(筆試,可占40%)是對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能力的考核,它主要考查學生對英語“基本要求”的掌握。這部分考核由口試和筆試兩部分組成,口試內容以所用教材為藍本,每個學期考查重點不同,形式多樣,從低年級的朗讀對話或短文、角色扮演、復述課文到高年級的根據所給話題開展話題討論等,主要是考查學生的語音、語調和語言組織應用能力。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上的理論知識的掌握,包括詞匯、語法結構、句子或課文分析、翻譯及寫作,采用期末閉卷考試形式,限時完成。應用能力(可占40%)主要考核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模擬現場和專業場所應用英語及英語知識的能力。學生自由結合成相對固定的小組(3~5人),自編情景,進行對話表演,如在醫院、商店、圖書館、車站等場所發生的一些情景對話,編排短劇。或由教師先提出要求,布置與課堂相關的考核題目,如上網查資料、做海報、做調查訪談、準備辯論(表演、演講);描述專業對象的工作狀態和過程,如模具的工作過程、數控加工機床的操作過程等。在課堂上留出10~20分鐘進行表演,由教師和學生一起打分評判。這種教學評價模式不同程度地鍛煉了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分析能力和應用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以所學的英語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學生社會調查、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是由單純英語理論知識的考核轉變為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核。
高職教育的宗旨決定了其英語教學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走出一條以能力和素質為目標的新路。要達到這一目的,應確立學以致用,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并以此調整英語教學的內容,改革英語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作為高職學院的英語教師,需要不斷進取,勇于探索,大膽改革,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闖出一條英語教改的新路,把高職英語教學推上一個新臺階,真正為國家培養更多合格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09/content_3756042.htm.
[2]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教學課程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李雪芹.高職工程英語職業能力培養之思考[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6(2):169-170.
[5]楊早春.能力本位教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大眾科技,2006,(7):162-163.
作者簡介:
鐘潤萍,女,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高級教師,高級經營師,主要從事職業英語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