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民辦高職院校的自身特點并結合實踐,在準確定位,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專業建設、實踐教學、師資建設等方面如何構建更加科學和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新探索。
關鍵詞:民辦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色;建設
民辦高職是民辦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結合體,是一種民辦性質的高等職業教育。民辦高職院校不但是我國民辦高校的主體,而且是我國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民辦高校與高等職業教育同時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近幾年的發展,更為迅猛。據教育部2006年教育統計報告顯示,我國國家承認學歷的民辦普通高校已達278所,在校生人數133.8萬,其中,定位于高職教育的本專科院校占90%以上,成為民辦高校的主要發展方向。截至2006年6月,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約1147所,其中,民辦高職院校約占20%。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雖然發展迅速,但起步較晚,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尤其是民辦高職教育,在自身實力等各方面與國辦高職還存在一定差距,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對當前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研究一直是許多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和研究的重點。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實現其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培養方案、師資隊伍組成、培養途徑與特色以及實踐教學等構成要素。它回答高職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民辦高職院校要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模式,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
人才培養目標的準確定位是構建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這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阻礙產業升級的“瓶頸”。教育部多次強調,高職院校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指導,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高技能人才已經成為當今高等職業院校的根本任務,也是民辦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據此,民辦高職院校在自身定位方面要努力避免以下觀念和傾向:
(一)學科性傾向。仍然沿用本科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只是進行了相應刪減和壓縮,將高職教育辦成了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這是目前高職院校最容易犯的通病,從而導致高職特色不突出,培養出的學生理論水平不高,動手能力不強,缺乏競爭力。高職培養的是高等技術、技能型人才,而不是學術型人才,因此要極力避免當前在普通高等教育仍是主流的教育體制下極易形成的學科性傾向。
(二)盲目追求“專升本”的升學率。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把專升本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標志。將高職教育變成學生升上本科的階梯,這絕不是高職教育的辦學目標和長遠生存之道。
(三)盲目追求升格。有些民辦高職院校甚至認為只要升上本科就可以不再辦高職,就成為普通本科院校了,這樣的想法不可取。這首先是因為,高職專科辦好了照樣有很強的競爭力,不應不顧條件盲目追求升本。其次,不能將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專科層次教育,它應該是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層次的教育類型,這才是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才符合國際教育分類標準。如果高職教育一直止步于專科,就將會永遠被等同于低層次教育,這對高職教育的長遠發展和進一步得到社會的認可都非常不利。技術和技能型人才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最急需的人才類型,高職教育正是適應了這種社會需求,所以無論是否升上本科,民辦高職院校都要始終堅持走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道路,辦普通本科既不可能有競爭優勢也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
科學、準確的定位決定著高職院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是學校開展一切工作的基本依據。現階段民辦高職院校在辦學水平、硬件設施、師資、社會公信力、就業競爭能力等方面雖然與公辦高職院校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也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比如可以采用靈活多樣辦學模式,更能根據社會需求來隨時調整自己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等。在這種情況下,民辦高職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做好正確定位,避免上述錯誤觀念和傾向,立足高等職業教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突出高職特色,不斷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在企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只有這樣,民辦高職院校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專業建設必須形成自身特色
目前,民辦高職院校在專業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專業設置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一味求多、求全,低水平重復的現象嚴重。在申請新增專業時,往往以專業是否熱門作為主要依據,常常一哄而上,缺乏長遠規劃和理性思考。其次,專業特色不明顯。專業設置的求大求全使民辦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難以形成特色,往往是別人有什么專業,我也有什么專業,缺乏長久生存的資本和競爭力。再次,在招生過程中對學生的專業報考缺乏科學引導和有力控制,導致某些專業過冷或過熱,專業發展畸形。個別熱門專業在一段時間內過分膨脹,一屆的招生人數達數百上千,從而使學生就業面臨很大壓力,而冷門專業卻過分萎縮,面臨生存危機。
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沒有科學合理的專業設置,就不可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
專業建設應根據社會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制定總體規劃,避免在專業設置中出現不顧學校現狀,盲目求全、求多的不良趨勢。要考慮到專業之間的相互依存、資源共享,盡量少上缺少支撐的專業。各民辦高職院校可以引入專業群的概念來規范專業設置,使專業建設既相對穩定有利于建設,又開放靈活針對市場需求,而且核心專業依托群體易于打造品牌。如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根據社會需求、山東建設制造業強省的發展規劃及學院現狀,確定了精心打造機械制造、電子信息技術、現代服務三大專業群的建設規劃,目標明確,緊貼市場需求并有利于學院自身原有優勢的充分發揮。
建設特色專業在專業設置方面應努力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不求量多,但求質優。大力加強特色專業建設,以特色求生存,求發展。特色就是生命,面對國辦、民辦高職院校間的激烈競爭,民辦高職院校的法寶就是自身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旺盛的生命力,就有了別人不可替代的資本。如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前教育專業,正是在“人無我有,人優我強”的理念下設立和建設的,并依據自身優勢,加大投入,將其精心打造為學院的特色專業、品牌專業,最終以就業率高、社會信譽高、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高形成了影響力,推動了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的發展壯大。
科學合理地確定并嚴格控制冷熱門專業的招生人數要在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學院的師資、硬件設施等各方面的情況下來確定每個專業的招生人數,并強化在招生過程中的科學引導和嚴格控制,盡量避免某些專業過分膨脹或萎縮,提前為學生今后的就業打好基礎。
增強專業設置的靈活性充分發揮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自主性比較強的優勢,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對原有專業進行整合,適時增設發展前景廣闊的專業,砍掉生源不良、發展不好、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建立起一個既相對穩定,又靈活機動的專業建設體系。
針對民辦高職教育特點,改革人才培養方案
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與民辦高職教育的特點,改革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和考核方式等,制定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如:(1)根據民辦高校的學生錄取分數較低,接受理論知識的能力較弱,但動手能力強、個性活躍的特點,對現行教學計劃進行修訂,不但要堅持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而且要適當降低理論教學的難度,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加大實踐教學比例,使實踐教學占到總學時的40%以上,甚至一半。(2)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重組課程體系,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要針對職業崗位(群)的需求,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識教給學生,對生產中已淘汰的內容要堅決刪除,而且努力將新知識、新技術充實到教學當中。(3)教材跟不上,可以講義形式彌補,要求教師上網查閱資料。部分民辦高職院校教師根據學生理論功底比較差的特點,自編了更加淺顯易懂的講義或教材,較好的實現了因材施教,這種方式值得大力提倡。(4)對考試方法和考核方式進行改革,用寫小論文、進行社會調研、開卷考試、現場演練、上機操作等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取代傳統的單純考理論知識的閉卷考試方式,使考試考核方法更適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
切實加強實踐教學,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道路
實踐教學是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校內實驗實訓設施建設就成為衡量一所高職院校合格與否的重要依據,對民辦高職院校來說同樣如此。但是,要建設高水平的實驗實訓室,配備滿足時代發展需要的實驗實訓設備需要大量資金。而以學費為主要資金來源的民辦高職院校,經費短缺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因素。高職教育又是民辦高校的主要發展方向。于是在我國就形成了資金匱乏的民辦高校卻要辦需要高投入的高職教育的現狀。這直接導致民辦高職院校在實驗實訓方面投入不足,高職特色不突出,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不強,缺乏就業競爭力,學校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成了問題。因此,民辦高職院校要長久生存下去,就必須不遺余力地加強實踐教學,努力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實驗實訓設備上,使校內實踐環節首先完善起來。
對高職教育來說,僅僅依靠校內實驗實訓難以完全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必須依靠社會力量來強化學生實際技能的培養。校企合作被認為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加快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性轉變。因此,校企合作成為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對于資金匱乏的民辦高職院校來說更是如此。
我國民辦高職院校經過長時間的不斷實踐和探索,已經形成了一些初見成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其中應用較為廣泛并取得較好效果的主要有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訂單式”培養、“頂崗”實習、學工交替、校辦產業模式等。其中“訂單式”培養是當前應用較為廣泛并且取得良好效果的一種模式,只是各單位開展的深度和廣度還有差異,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研究和完善。工學交替是一種來源已久并逐步得到深入開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它使企業和學校展開了全方位合作,是對傳統的以學校為主的教育模式的突破。頂崗實習是值得大力推廣的一種模式,如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的學前教育專業使學生集體實習和頂崗實習同步進行,實現了頂崗實習—就業一體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校辦產業模式是當前受外界環境制約較小、較易發展和操作的一種產學合作模式。尤其是對民辦高職院校來說,校辦企業辦好了,一是可以為學校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校長期以來資金短缺的問題;二是可以產養學,以學促產,達到產學研的有機統一,互長互利。當前我國有些民辦高校正是因為有了產業集團的有力支持,才實現了學校的迅速發展和崛起。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作為當前高職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民辦高職院校的必然選擇。民辦高校應根據自身特點,在完善校內實驗實訓條件的同時,積極探索和嘗試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自己獨具特色、切實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以確保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亟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人才培養模式順利實施的保障,也是長期以來制約民辦高校發展的“瓶頸”之一。當前我國絕大多數民辦高校的師資隊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穩定性差,結構不合理,離退休教師與外聘教師比例大,專職教師水平不高,“雙師型”教師匱乏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尤其是民辦高校的專職教師隊伍,在工資福利待遇等方面普遍不如國辦高校,所以工作積極性低,水平不高,流失嚴重。此外,當前民辦高校返聘的離退休教師、外聘教師以及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大都來自國辦普通高校,理論水平雖高,但實踐經驗普遍不足,也不利于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對民辦高職院校來說,亟須加強專職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各種途徑強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逐步建立起一支水平較高、較為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以確保人才培養工作的高水平、高質量實施。
民辦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對其展開深入探索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民辦高職院校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緊貼社會需求,積極發揮自身主動性,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形成了一些初見成效的人才培養模式。但囿于自身實力,民辦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但我們相信,只要民辦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特點,正確定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實踐教學體系,尤其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加快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形成適合自己特色的教育體系,就一定會構建起一套更加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R].2007.
[2]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3,(10).
[3]楊國祥,丁鋼.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77.
[4]姚壽廣.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基本框架的思考與設計[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
[5]溫希東,孫德剛.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探索與實踐 [J].職業技術教育,2004,(25).
作者簡介:
宋愛平(1977—),女,山東聊城人,碩士,山東英才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