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技校英語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型教學法理論出發,以“做客與待客”的實際教學案例為例,通過教學分析,探討任務型教學法在技校英語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技校英語;任務型教學法;任務設計
任務型教學法把語言應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兼顧交際功能和語言知識結構的學習,以一種循序漸進的、生活化的學習程序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英語有目的地做事情,在干中學,在用中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明確具體的任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學習,并且主動運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于提高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與此同時,每個學生都扮演著某個角色,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因此有利于培養責任心;由于有較多的人際交往,有較多的機會思考、決策和應變,因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性格和情感,提高學生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就是模擬人們在社會、學校生活中運用語言所從事的各類活動,把語言教學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任務設計要有明確的運用目的,要能達到一定的結果,要具有交際性和真實性。
筆者擬以《全國英語等級考試標準教程》(第一級)第三章第二專題“做客與待客”為例,闡述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禮貌交際在現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現在的技校學生往往忽視日常生活中禮貌待人的細節,因此,有必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禮貌交際的教育。
任務一:各組員進行任務分配,收集到別人家做客或接待客人的相關資料(課前準備)。
將該任務分成四個小任務,分別為收集相關詞語和句子(如表示問候、寒暄、介紹、交談、勸餐、送別等交際用語)、收集禮儀文化方面的相關信息(言語、肢體語言、著裝要求等)、收集飲食文化方面的有關信息(飲食習慣、就餐要求等)、了解英語話劇及其劇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各組員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選擇某一子任務,并通過查找圖書館書籍、上網、觀看電視和電影等各種途徑完成任務。
學生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要讓學生主動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合理有效地利用圖書館、計算機網絡、傳播媒體等,獲得廣泛的英語學習資源,豐富自己的英語知識(查找禮儀文化、相關內容等)。通過收集資料,學生不僅能復習以前學習過的相關知識,而且能根據需要學習到新的英語知識。與此同時,學生能體會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任務二:由學生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
各組員將各自收集到的信息向本組匯報,全組經過推理、演繹、分析、比較、討論等活動,對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泛泛的一般信息或多種雜亂信息中分清條理,得到新的所需要的信息。
該活動的本質是學生在教師的宏觀監控和組長的組織下,學習對信息加工處理的方法,培養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小組中每個人都有其他人不掌握的信息,問題的解決需要把全組的信息綜合起來才能完成,這是具有信息差的雙向交流活動。在這種氣氛中,小組中的每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每個人都必須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提供給大家,而且必須認真聆聽別人提供的信息,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或爭論。同時教師要不停地巡視,及時給學生提供幫助。通過分析、綜合、比較等一系列活動,在近似真實交際的活動中,學生頭腦中儲存的語言材料,如語法規則、句型結構、表達方式等,都被激活并動員起來,等于復習了以前所學過的知識,學生向別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的能力也會得到較大的提高。學生能夠學會如何通過溝通與協商解決相互之間存在的分歧,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可為將來進入社會交際積累經驗,也可為日后的職業活動做好準備。

任務三:設計情境,分配角色。
各組員在組長的組織下,根據所篩選的資料,就如何設計話劇情境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對這些觀點和想法進行討論,集中意見。在確保情境真實性的前提下,確定本組的話劇情境設計方案。同時,根據設計方案、組員特長及話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等,合理地進行角色分配,做到揚長避短。
學生相互討論接待情境的過程就是學生對信息進行有效組織,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用簡單的英語表達自己對情境設計的想法,并在真實的討論環境中學習與其他組員進行溝通和協商。每個組員都積極地為整個組的活動考慮,發表意見,比較并綜合各自的意見,得出最佳情境設計方案。然后,各組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角色,組長從中做好協調工作,確保人人參與。這樣既可大大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可提高學生的工作效率。
任務四:編寫劇本。
各組員按照劇本的編寫要素與設計的情境,運用小組收集到的詞匯和語句設計角色所需的英語對白或旁白,進行劇本編寫。
這個任務側重提高學生英語的書面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學生根據交流雙方的話語,運用符合英語習慣的語句進行交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具體的時間和情境應用正確的時態,根據人稱主語和時態選擇正確的動詞形式,根據不同的交際功能和交際雙方的關系選擇得體的詞語,區分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以確保使用最恰當的詞語。這樣,不僅可提高學生在英語詞匯、交際用語、句型、時態和寫作水平等方面的語言綜合組織能力,還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
任務五:話劇表演。
各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抽簽順序上講臺向全班同學表演話劇。要求運用相關的交際用語接待客人,如寒暄、請朋友喝飲料、把朋友介紹給家人、給客人勸飯、送別客人等等,盡可能地用語言和肢體動作表現出在特定場合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觀眾認真觀看,做好記錄,并根據評分標準給出得分,作為點評和評比的依據。
這是學生表現自我、展示成果的過程。通過向觀眾表演,學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強交際信心。所有的學生都開口,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都有所收獲,能促使學生繼續努力,大膽實踐,體驗成功。同時,這也是一個互相借鑒學習的過程,為了使自己的表演獲得成功,學生在觀看其他小組的表演時,會注意學習其他小組的優點,及時對自己的表演做出調整,完善自己的表演。這樣,學生在臺上的表演會越來越成功,成就感與學習的自信心會越來越強,學習英語的興趣自然就越來越濃。
任務六:觀眾代表點評。
教師組織觀眾代表就表演者的語言形式(發音、詞語、句型、語法等)、表情、動作等各方面自由發表評論。
這是學生就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互評的階段。在完成任務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回顧并學習相關的語言形式,這是任務型教學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側重將學生使用的英語與英語國家人們的表達方式進行對比,既可以保證任務的真實性,又可以照顧到語言形式的練習。學生不僅能通過發現并指出別人所犯的錯誤減少自己犯同類錯誤的次數,而且能學習別人表演中的過人之處,豐富自己的語言,啟發不斷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任務七:觀眾評比并給予表彰。
組長將組員對其他組的評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所得到的平均分即本組對其他組的打分。教師綜合各組得分,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得到的平均分再加減各組作為觀眾時的表現分即各組的總分。在總分排行榜中居前三位的小組分別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還要根據個人在表演中的突出表現評出最佳表演獎、最佳口語獎、最具潛力獎,然后按英語課堂獎勵機制進行表彰獎勵。
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好勝心理,用一定的獎勵措施激勵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爭取獲獎。在評比過程中,觀眾評分直接決定著評比的結果,此時學生的主動性會得到充分發揮。
在總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原則,將任務分解成由子任務構成的任務鏈。每一個任務都以前面的任務為基礎,每一個具體的任務都能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方向,任務的完成又能使學生獲得成就感。這樣就能夠有效地保持和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學生完成各個子任務,就能夠一步一步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并檢驗學生學習的結果,既可避免傳統教學法中教師單一灌輸和學生單調背誦的弊端,使學生學會在真實的環境中運用英語與人進行溝通,感受更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又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踐證明,在采用任務型教學法的班級中,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互動中變得更加活躍,學習成效更明顯、更持久。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體驗到如何搜集、處理各種信息,如何與同學交流、合作,如何使用語言處理人際交流中的信息差、推理差及觀點差。這些顯然已經超出了語言學習本身,可以將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工作生活能力緊密地結合起來,達到學習為生活服務這個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全國英語等級考試教程(第一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賈志高.有關任務型教學法的幾個核心問題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5,(1).
[4]史道群.對英語任務型教學法的認識和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3,(25).
[5]方文禮.外語任務型教學法縱橫談[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9).
[6]魏永紅.任務型外語教學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馮秋怡.試談如何實現愉快互動的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3).
作者簡介:
郭世航(1982—),廣州市高級技工學校助理講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