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倦怠是指在職業環境中,由于長期情緒緊張與人際關系緊張而表現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綜合特征。職業教育正面臨一場大的變革,由于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職業倦怠心理的教師越來越多。以中職學校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影響、產生的根源與對策等一系列問題,有利于為緩解中職教師職業倦怠提供對策。
關鍵詞:中職教師;職業倦怠;原因;緩解措施
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正面臨一場大的變革,由于受到教育對象日趨復雜化、工作壓力增加、教師職業聲望下降、教師人格發展缺陷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產生職業倦怠心理的教師越來越多。據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組織與人力資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開展的“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有輕微職業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86%,有中度職業倦怠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58.5%,職業倦怠比較嚴重的教師占被調查教師的29%。這個調查不一定精確,但至少說明了一種令人憂慮的趨勢。
教師職業倦怠的定義與表現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因不能有效緩解工作壓力或妥善應付工作中的挫折而引起的身心疲憊的狀態。
教師職業倦怠的典型癥狀是工作滿意度低,工作熱情和興趣喪失以及情感的疏離和冷漠,通常表現為精神疲憊,體力明顯透支,對工作失去興趣,缺乏工作熱情和創新力;無成就感;對事業追求失去信心;在工作上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在情緒上常常表現出焦躁不安、緊張、萎靡不振,效能感降低,猜疑、自責,甚至以一種冷漠疏遠的感情對待學生等等。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危害
教師職業倦怠是一種職業性傷害,會給教師、學生乃至整個教育事業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首先,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會給自己的身心健康與專業發展帶來消極影響。職業倦怠會導致教師出現情緒衰竭和人格解體癥狀,職業壓力越大,情緒衰竭和人格解體的程度就越嚴重。職業倦怠使教師對生活失去熱情和激情,對周圍發生的一切持冷漠的態度,心灰意懶,缺乏興趣,沒有心思鉆研教學,漠視自己的發展,而且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
其次,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會給學生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產生職業倦怠感的教師對工作不熱心投入,總是被動地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或者抱著一種應付的心態工作,有時甚至會出現不關心教學質量與成效、不關心學生成長的情況。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消遣和娛樂上,對教學漠不關心,對遇到問題的學生置之不理,放棄對學生的指導,并經常批評失敗的學生,導致教師的教學效能感低,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再次,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會給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發展帶來消極影響。產生職業倦怠感的教師消極、懶散的情緒容易“傳染”給學校里的其他教師,一個學校如果“倦怠”的教師多了,必然缺乏生氣,致使教師隊伍整體發展滯后,從而影響學校的發展。
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
引發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認為,導致中職教師產生職業倦怠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社會大環境的因素大學擴招、“普高熱”升溫導致中職教育出現滑坡。一般文化課成績比較好的初中畢業生都愿意選擇升入普通高中,為將來考大學做準備,以致中等職業學校生源萎縮,學校規模縮小,教師轉崗或流失現象嚴重。近年來,中職學校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巨大考驗,一些學校與教師在夾縫中生存。受所學專業、年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轉崗或再就業希望渺茫,許多教師感到失望無奈,遂導致情緒消極。
學生的因素職業教育入學門檻降低,必然導致生源質量下降。文化基礎差、行為道德發展有問題的學生比例越來越高,“雙差生”在中等職業學校司空見慣。由此帶來的是教師的教育管理工作難度增加,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教學對象的文化基礎知識與接受能力,而且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消解學生的厭學情緒,糾正學生的各種不良行為習慣。但即使如此,教師的付出往往得不到學生與家長的理解,師生對立時有發生。教師感到心力交瘁,毫無成就感可言。課堂教學困難,厭學情緒蔓延,學生紀律渙散,使教師產生挫折感。學生的品行不端,對學習缺乏熱情,都容易使教師產生職業倦怠。
工作壓力的因素競爭已成為時代的特征。如今,教師的“鐵飯碗”早已打破,職業安全感受到嚴重沖擊,教師要想在教育領域站穩腳跟,就得不斷學習、深造。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與教育現代化的進一步推進,對教師的學歷層次要求越來越高,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培訓層出不窮。隨著社會發展與就業需求的不斷變化,職業學校專業與課程門類繁多、穩定性差,平行班少,受生源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學校往往師資力量不足,常會出現某些教師在一個學期需要承擔兩門或兩門以上課程教學任務的現象,導致教師教學任務不穩定,工作量大幅增加。職業壓力凸現了教師的職業危機感,使教師身心過度疲憊,久而久之,職業倦怠心理就會越來越強烈。
學校的因素學校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組織,其中的組織氛圍不僅影響到教師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響到教師工作的情緒狀態。如果同事之間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師就會獲得安全感、自尊感和歸屬感,就會覺得工作輕松愉快,工作積極性就高。反之,如果領導實行家長作風,獨斷專行,教師無權參與學校的各項決策,或者同事之間明爭暗斗,處處防范,人際關系緊張,教師就會感到緊張、壓抑、煩躁、郁悶,就會導致心理壓力增加,誘發職業倦怠。另外,評價機制的不合理也會極大地挫傷教師的工作熱情,因為評價的結果往往與獎金、榮譽、職稱、續聘利益等直接掛鉤,教師開展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顧及他人的評價,久而久之,就會感到身心疲憊,倦怠心理由此產生。不合理的評價機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導致學校人際關系緊張的直接根源。
教師性格與個人背景的因素研究表明,屬于A型或外控型性格的教師容易產生職業倦怠,A型性格的人易惱火、發怒、不耐煩,總是試圖掌握對周圍環境的支配權,當其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獲得成功,或由于外界干擾而不得不作出妥協讓步時,就會很生氣并感受到壓力,從而產生職業倦怠。外控型性格的教師相信運氣與命運,認為命運不是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由外部事件控制的,這種無能為力的感覺也容易導致職業倦怠。個人背景因素也是導致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年輕教師比年長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受教育程度高的教師相對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教師更容易產生職業倦怠。此外,婚姻狀況、家庭負擔、性別、職稱等因素也會導致職業倦怠。
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感的對策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首先,要形成合理的社會期望。過高的社會期望是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應當認識到學校在社會發展、個體發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教師也是實實在在的人,其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應逐步引導社會給教師的職業角色以合理的定位,減輕教師的職業壓力。其次,要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和社會地位。一方面,國家應不斷增加教育投入,不斷提高教師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關注教師職業,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不斷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這樣才能讓教師在工作中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工作的動力。再次,要提高教師教育包括職前教育與在職培訓的質量。提高教師素質是緩解職業倦怠的有效措施,在教師教育中,不僅要注重教師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知識水平的提高,還要引導教師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不僅要提高教師的智力品質,還要加強教師非智力品質的教育;要提高教師承受挫折的能力,向教師傳授應對壓力的有效策略以及人際交往技巧,從而避免因壓力無法及時緩解而產生職業倦怠。
創設良好的學校組織環境一是要改善學校管理方式。教師的職業壓力與學校領導的管理方式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完善管理方式是減輕教師壓力、預防和緩解職業倦怠產生的重要措施。學校各級領導要施行開放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師,給予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及決策的權利和機會。應多關心教師,多與教師交流,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和工作困難,滿足教師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應多開展群眾性的文娛活動,為教師間的情感交流創造更多的機會,這不但有利于教師的勞逸結合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師的情感宣泄,可使各種消極情緒得以及時化解。二是要改革教學管理體制。不合理的評價方式會人為地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和壓力,而且會抑制教師工作的熱情、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改革教學管理首先要改革教學評價體制,建立著眼于提高學生素質的教學評價機制。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教師,以發展性評價取代終結性評價,既要看到教師的過去和現在,更要面向教師的未來,為教師不斷成長創造條件和機會;要建立良性競爭機制,使教師之間既能形成一定的競爭動力,又能不斷增強凝聚力,形成團結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圍。來自同事的支持比來自行政方面的支持更能有效緩解教師的壓力,要切實減少不必要的檢查、評比、考核等等,給教師盡可能多的自由時間和空間,使教師擁有更多的專業自主權和更大的自由度,為教師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創造條件,使教師的自我價值得以體現。三是要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創造條件,滿足教師自我價值提升的需要。比如,制定一定的獎勵措施,鼓勵教師不斷拓展專業知識,提高理論素質;建立“傳幫帶”的教師培養機制,為新教師的迅速成長提供保障;每隔三五年給予教師脫產或不脫產進修的機會;與兄弟學校建立交流關系或者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學等等。這樣不僅可以滿足教師自我成長的需要,而且可以使教師不斷接觸新知識、新理論,有助于增強教師工作的動力,預防職業倦怠感的產生。
個人努力緩解職業倦怠不僅要依靠社會、學校的支持,教師個人的努力也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教師要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對教師職業的熱愛和堅定的信念是教師勇于面對工作中的種種壓力,克服重重困難,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的動力,也是教師緩解職業倦怠最好的“解毒劑”。其次,教師要了解自己,悅納自己。教師只有清楚地認識自己,才能為自己確立適當的奮斗目標,提高成功的可能性,不至于因目標脫離實際,無法實現預期目標而遭受挫折;才能更理性地分析自己面對的種種壓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同時,教師應努力改變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質,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征。再次,教師應掌握一定的緩解壓力的措施。職業倦怠是由于工作壓力長期未能得到有效緩解而產生的,因此,教師應主動掌握一些有效釋放壓力的措施。要以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人生,自覺控制并合理釋放不良情緒,學會溝通和傾訴,以真誠友善寬容的態度建立良好和諧的同事、朋友、家庭支持體系。教師還應培養廣泛的興趣,多參加各種業余活動,勞逸結合,放松身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壓能力,這樣可以充實生活內容,有效緩解壓力,從而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教師是一個民族的希望,社會各界應重視教師的職業倦怠問題,幫助教師緩解壓力,擺脫職業倦怠情緒,給教師一個寬松自由的精神空間;教師則要不斷超越自己,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只有這樣,才能從職業倦怠中走出來,走向新的、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冰霜,梁友信.精疲力竭癥的三維模式[J].職業醫學,1997,(24).
[3]趙玉芳,畢重增.中學教師職業倦怠狀況及影響因素[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3,(1).
[4]邵光華,顧泠沅.關于我國青年教師壓力情況的初步研究[J].教育研究,2002,(9).
[5]羅曉杰.緩解教師職業壓力,關注教師身心健康[J].中國教育學刊,2003,(9).
[6]張偉平.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現狀怎樣了[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作者簡介:
姬祥清(1970—),男,教育學碩士,棗莊經濟學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