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學校有別于傳統就業指導的職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職業指導工作的結構布局、內容體系、指導方法、隊伍建設、制度保障等方面均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文章以寧波大學為例,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五化”對策建議,旨在以此推動該項工作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寧波大學;職業指導;對策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以及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也日顯突出。為了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并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傳統的就業指導向系統的職業指導轉變已經成為高等院校的廣泛共識。
“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的關系
“職業指導”與“就業指導”是一對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職業指導”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職業指導”其實就是傳統的“就業指導”,它是“以促進求職者根據社會職業變動趨勢實現就業或參加職業培訓,以及指導用人單位招聘所需人員為主要內容的多項服務工作的總稱”。廣義的“職業指導”,就是“社會職業指導機構和各級各類學校運用職業評價分析、調查訪談、心理測試等方法和手段,按照社會求職者和學生的個人條件、求職意愿以及單位用人要求等提供咨詢與指導,幫助社會求職者和學生了解社會人才需求狀況、職業結構和有關人事、勞動政策法規,了解自己的職業志趣、職業能力傾向與個性心理特征,培養正確的職業價值觀、良好的職業道德、綜合的職業能力,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最終獲得職業的成功并實現人—職科學匹配的過程”。
綜上所述,就業指導是階段性任務,而職業指導是系統性過程,就業指導實質上是職業指導的一部分。
寧波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開展現狀
機構設置為加強對全校學生就業工作的領導與指導,2002年,寧波大學在原有“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基礎上,成立了“就業指導中心”,隸屬于學生發展與服務處,是學校為畢業生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提供專門指導和服務的機構。
工作內容結合學校實際,寧波大學的職業指導工作除了傳統的就業指導外,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開展始業教育。每年秋季新生入學之初,開展校院兩級面向新生的始業教育,重點是生涯規劃教育。(2)開設指導課程。把“大學生就業指導”設定為公共選修課,面向全校學生開課。(3)設立網上課堂。開設職前教育網絡學堂,設置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模塊,供學生分類選擇。(4)開展特色指導。每年下半年集中舉行為期一個月的校級為主、院級配合的“職業指導月”活動。(5)開辟精英講座。不定期邀請杰出校友講授自身成長成才史,加深學生對相關職業、行業的了解。
隊伍建設寧波大學職業指導工作隊伍的特點是校院兩級分級負責、校內校外專兼并舉。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負責全校層面的職業指導工作,各二級學院具體負責本院學生的職業指導。在人員組成上,就業指導中心工作人員、各二級學院黨委(總支)副書記、政治輔導員是開展職業指導工作的專職人員,各學科專業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自覺向學生滲透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思想,社會職業指導機構的專業人士是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的有益補充。
經費保障為進一步拓寬學生職業發展的途徑,提高學生的職業規劃意識和就業能力,鼓勵更多的在校師生關注、參與學生職業規劃與發展工作,2006年,商學院校友韓春嵐女士捐資100萬元、寧波大學配套200萬元設立了“添路”職業發展基金。此舉對于職業指導工作的開展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寧波大學職業指導工作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來看,寧波大學的職業指導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一些實際問題。
工作格局亟待合理調整就目前而言,在學校整個職業指導工作體系中,以就業指導為重心的工作格局沒有太大的變化。職業規劃教育更多地是對就業指導工作的點綴和裝飾。
教育資源還需系統整合職業指導應是貫穿學生大學四年的一種連貫的教育和訓練,而學校目前能夠提供的教育資源還基本處于零散、無序、有限的狀態。對學生個體而言,隨機性較大、針對性有限。在大學四年期間,不同的階段需要什么樣的職業指導,學校又能提供什么樣的職業指導,學生個人缺乏清晰的認識,學校也沒有明確系統的計劃供學生選擇。
指導方法仍需繼續完善課程講授、講座輔導是學校目前職業指導工作的主要方式。這些方式適于一般的宣講,但卻難以對團體或個體進行深入、細致、有針對性的講解,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
隊伍水平有待盡快提高受到人事制度的制約,作為主體力量的專職隊伍穩定性比較差,加之職業指導本身是一項理論和業務要求都比較高的工作,多種原因造成了目前這支隊伍工作水平和整體素質提高比較緩慢。
制度保障還需及時到位職業指導工作隊伍建設、工作機制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比如,尚未形成院、系、班、任課教師等各方面力量充分參與的職業指導體系,與家長及政府勞動部門、社會職業中介機構、用人單位的雙向互動還需一定的制度規范,對職業指導隊伍的督導、評價和激勵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
寧波大學加強職業指導工作的對策
職業生涯發展研究專家格林豪斯根據人生不同年齡段面臨的職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將職業生涯劃分為五個階段。其中,0~18歲為職業準備階段,主要任務是發展職業想象力、對職業進行評估和選擇、接受必需的職業教育;18~25歲為進入組織階段,主要任務是在一個理想的組織中獲得一份工作,在獲取足量信息的基礎上,盡量選擇一種合適的、較為滿意的職業。
依照中國的國情,兒童6歲進入小學,經過12年的學習,18歲進入大學,22歲大學畢業。在進入大學之前,升學壓力使他們的生活經歷多是“學校—家庭”這樣的兩點一線,基本談不上對職業的認知和體驗。高校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不得不承擔起職業準備階段和進入組織階段的工作任務。
職業指導是一項關系學生本人、家庭、學校、社會,涉及校園內外,貫穿學生終身的系統工程。高校不是職業指導的唯一領域,但卻是關鍵的一環,責任大,任務重。就寧波大學而言,強化職業指導工作,需要從以下方面考慮:
促進組織體系科學化首先,強化校院兩級黨政一把手對職業指導工作的組織領導。在學校現有的校院兩級“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的領導體制下,成立黨政一把手牽頭的校院兩級職業指導工作領導機構。其次,建議“就業指導中心”更名為“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并將工作重心從原有的就業流程管理轉向以“學生滿意就業”為目標的職業發展指導。再次,以“學生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為陣地,將校內校外有一定職業指導經驗和資格的人員組成職業指導聯盟,以輪流值班的形式面向全校學生開展個體或團體的指導咨詢服務。另外,在每個二級學院至少設置一名有職業資格的專業人員作為院級職業指導師,具體負責院級層面的指導、咨詢、培訓活動。
確保內容體系完整化為貫徹“把成才的選擇權交給學生”的教育理念,全面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寧波大學在2007級學生中開始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該計劃是將學生課外科技、文化、社團、社會實踐、職業技能培訓等第二課堂活動進行梳理整合的結果,主要有包括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創業訓練計劃在內的五項子計劃,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評價體系中,成為學生畢業學分認定的一部分。職業技能培訓子計劃包括外語能力、計算機能力、職業資格、專業技能、其他技能等5個子項目、70個活動項目,涉及多個專業領域,創業訓練計劃包括創業教育和校內外創業實踐。“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特別是“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創業訓練計劃”的實施對于促進學生提高職業能力具有積極意義。此外,學校還應在職業規劃教育中著重培養學生內在的職業品質、良好的職業素養和明確的職業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掌握職業決策的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把握未來的心理素質和潛力。
力爭指導方法多元化開設課程、開辟網站、安排招聘、組織講座等等,無疑是學校職業指導工作的主要方法和主要渠道。同時,學校應從學生需求實際出發,借鑒國外及國內兄弟院校的經驗,引入工作坊、研討會指導、團體咨詢、個別咨詢、朋輩咨詢等輔助形式。更重要的是,學校要積極借助社會力量進行職業指導工作,使之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元、成效更加顯著。目前,寧波大學比較成功地引進了校友韓春嵐女士創辦的“實習生在線”項目,為學生實習搭建了平臺,同時圍繞學生職業發展開展了職業規劃訓練營、職業規劃設計大賽、職業測評等形式多樣的指導活動,受到學生歡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實現指導工作全程化將職業指導工作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系統地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教育勢在必行。全程化職業指導可以分階段進行:(1)大一期間,把職業指導課作為一門必修課,面向全體新生系統講授職業生涯知識,使學生建立一定的職業認知,初步制定各自的職業生涯規劃;(2)大二期間,通過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各種能力訓練,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指導學生對生涯規劃進行合理調整;(3)大三期間,指導學生結合專業知識,通過實習、實踐,深入了解行業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要求和職業規范,正確認識評價自身的職業能力,并結合自身實際對生涯規劃再次微調。(4)大四期間,圍繞“學生滿意就業”的目標為學生提供政策咨詢、技巧指導、信息服務、心理疏導、個體輔導、團隊指導等多種形式的就業援助,幫助學生實現近期規劃目標。除此之外,學校應鼓勵所有學科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自覺傳遞職業信息,主動培養職業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職業熏陶。
推動指導隊伍專業化首先,校內專職隊伍要加強理論研究和業務培訓。學校應出臺專項扶植政策,鼓勵從事學生職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和管理人員結合各自工作實際開展課題研究,以實現提高理論水平和提升工作能力的良性互動。學校應制定人員培訓規劃,利用兩三年的時間,完成所有專職人員的職業指導培訓工作。其次,通過政策調節維護校內專職隊伍的相對穩定。在三年一輪的崗位聘任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政策傾斜,增強職業指導工作崗位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防止人才外流;另一方面要制定政策,明確規定離開職業指導崗位、已經通過職業指導師資格鑒定的人員,每周安排一定的時間,參與職業指導工作。再次,要引入校友會、行業協會、社會團體、中介機構、實習機構等社會專業力量參與學校職業指導工作。學校應在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共同推動職業指導工作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開辟更多的渠道。
當前,高等學校正在開展的有別于傳統就業指導的職業指導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我們既要借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又要學習國內職業院校的成功經驗,同時還要加強國內高校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自身實際出發,研究探索符合學校辦學規律的職業指導途徑。
參考文獻:
[1]王繼平.關于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的幾個問題[J].教育與職業,2002,(3):29-31.
[2]廖軼涵.職業與職業指導概念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7,(15):26-28.
[3]劉艷杰.大學生職業指導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8):60-61.
作者簡介:
王冬梅(1974—),女,遼寧遼中人,寧波大學理學院助理研究員。(本欄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