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標導向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必須提得具體、明確。本文從分析學習任務,確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確定教學步驟,重視教學反饋幾個環節入手探索公差課的目標導向教學設計。
關鍵詞:公差課;目標導向教學;教學設計
目標導向教學是分析我國以往流行的教學過程模型的不足(缺乏科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教學經驗的總結),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廣義的知識學習階段和分類模型研究成果而提出的。目標導向教學的主張是:課堂教學要以具體的教學目標為方向來進行,不能只是用傳統的、含糊不清的“教學目標”來表達一下即可。目標導向教學模式認為,教學目標應當具體。但是,我們現在所依照的教學大綱,往往只是強調單一認知領域的教學要求,相對忽視了智能發展的要求;目的要求不夠明確,注意期望性的要求而不是必須達到的結果;教學要求分不出階段和層次,隨意性大,籠統模糊,缺乏衡量和檢測教學要求的客觀標準。顯然,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對達到目標所要求的條件要有清晰的認識,才有利于組織教學過程,實施并完成教學任務,也才能真正地為教學評價提供檢測的依據。在公差教學中可按以下幾個環節進行目標導向教學。
分析學習任務
教師在備課時,思考較多的是“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想的較少的是“為什么教”的問題,也就是學習的需要。其實每次備課,教師都要想一想上這次課是為了什么,只有明確了學習的必要性與可能性,才有助于處理好教學手段和教學目的的關系,有助于解決教學中的主要問題,有助于教學評價。例如,公差教學中的“極限尺寸判斷原則”,如果僅讓學生知道極限尺寸判斷原則的基本內容,那么只解決了教材中一些顯性的“教什么”的問題,進一步還要想一想:為什么要教?如果明確了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在生產實踐中檢驗零件合格與否的需要,是設計光滑極限量規的基礎,這樣就能進一步明確教材中的隱性內容,教師“教什么”和“怎樣教”也就更明確了。找出學生學習的現狀與目標之間的差距(內部需要的分析)和社會的需要(外部需要的分析),明確教學的目標,使教學目標的確定以學習需要為依據,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才能把握好教學的要求。要把握教學的要求,就需要對教學任務作科學的、詳細的分析,即對教學目標規定的終點能力,學生的起點能力,轉化為終點能力所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或能力及各種關系進行詳細的分析。通過對教學任務的分析,明確“教什么”,即確定教學內容的范圍與深度;提示學習內容中各項知識與技能的相互關系,為教學順序的安排奠定基礎;明確“怎樣教”,即確定教學目標。
確定教學目標
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必須從學科的特點出發,提出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一是要能表明教師可觀察到學生學習的結果,二是要能表明學生行為結果的衡量條件與標準。例如,“使學生理解公差原則的含義”就是一個不明確的教學目標,只表達了教師的愿望,而沒有表明學生的行為結果或學習結果,同時這一提法也沒有表明學生對公差原則這一概念的理解狀況進行檢測衡量的標準,是一個模糊的教學目標。如果把教學目標改為:(1)能根據公差原則的特點正確地說出所遵循的原則及計算所遵循的邊界尺寸;(2)能列表正確地表示尺寸公差與形位公差之間的補償關系,確定公差值;(3)根據原則,能判斷其合格性。這樣的目標就可以觀察到學生的行為結果,并作為達到要求與否的檢測條件與標準。同時,要面向全班學生,適應個別需要,使教學目標有一定的彈性。一要制定教學目標的最低標準,即教學目標的下限(全體學生都要達到的基本要求);二要制定教學目標上限、較高的標準,使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學習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例如,前面所舉的對公差原則的三點教學目標,是教學目標的下限,是全班學生都要達到的基本要求,而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制符合最大實體原則、包容原則的綜合量規”這一教學目標要求則更高些,只要求少數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達到。而這一部分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制的學具對其他學生又具有普遍的實踐意義,可大大提高全班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保證全班的教學質量穩定持續地提高。所以,在制定教學目標時,無論是集體目標還是個別目標都必須考慮“難度適中”,立足于學生集體與個別學生學習基礎和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以促進全班學生和少數學習基礎好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不斷提高。
確定教學方法
確定教學方法就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圍繞教學終點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等選擇最佳的方法與媒體,以便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終點目標。好的教學方法能夠產生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當中有許多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釋義法、實習作業法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對象與使用范圍,在選擇方法與媒體時應注意其有效性與變化性。
根據公差課專業性強、內容較機械枯燥的特點,在教學中要堅持啟發式教學,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積極性,變教學的單向傳遞為多向傳遞;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變以“教師的教為主”的方法為以“學生的學為主”的方法;注重教學方法在發展學生智能中的作用,使學生善于進行創造性學習活動;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將所學書本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
公差作為專業基礎課,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專業性和實踐性,在教學中還要注重實驗法和實習作業法的運用。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一些比較深奧、抽象的公差知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公差緒論中講解零件的互換性概念時,我采用了學生分組實驗法,讓每組學生共同測量一組零件的某一尺寸,并且記錄下來,然后比較每組的測量值,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零件幾何量誤差的不可避免性,使學生很快掌握了“公差”的概念,為學習后面的“尺寸公差”提前增強了感性認識,教學效果良好。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條件、師生的情況等,打破單一的講授法貫穿一堂課始終的做法,提倡多種方法、方式配合使用,合理搭配,才能順利地、全面地完成教學任務。
確定教學步驟
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強調教學過程的有序性,即教學過程的最佳排列方法。每一個教學事項有著各自相應的預期目標和方法技術。據此,依據公差專業理論課的特點,將教學步驟分為六步,即出示教學目標(明確目標,引起注意),方法:講述、板書等;導入新課(激活原有知識,建立新舊知識之間聯系),方法:對話、提問等;呈現新材料(正確感知新知識),方法:口述、直觀、演示、創設情境等;講解新材料(正確理解新知識),方法:講解、比較、歸納等;操練新材料(形成新技能),方法:練習、圖示分析等;檢查反饋(當堂消化),方法:提問、作業等。
教學有序,即形成教學活動的最佳排列組合序列,可使教學活動一環緊扣一環,一環服務一環,環環圍繞教學終點目標來進行,以順利實現教學終點目標。教學有序是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學只有有序,才能有效。
重視教學反饋
目標導向的教學設計理論強調教學終點目標要體現學生學習后的行為變化。學生學得怎樣,教學終點目標是否實現,教師只有通過學生學習后的反饋才能知道。因此,檢查反饋是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好壞以及教學終點目標是否實現的一個客觀依據。檢查反饋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做到當堂課的內容當堂消化。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對學生在新課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對新課的重點與難點及可能出現的學習障礙作出預測與估計,據此選擇相應的有效教學對策,以確保教學終點目標的順利實現。
以上所述環節中的教學任務分析是目標導向教學設計的技術內涵。教師明確了教學任務分析的內容,掌握了教學任務分析的方法,對有效進行公差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率具有極大的指導與幫助作用,可克服教學中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且有益于教師教學理論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英俊.教學設計[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蔡鐵權,樓世州,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韓麗紅(1969—),女,河北邢臺人,山西省陽泉市技工學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