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照教育部明確的高職高專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本文探討了對電子技術實訓課程進行的改革,并通過設計總體思路、整合既有教學資源、加強過程的訓練與指導、做到因材施教等方法,對研究與實踐的模式成果作了描述。
關鍵詞:電子技術;實訓;教學;模式
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高專專業目錄中已經明確,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電子信息產品的安裝、調試、檢測、維護能力,具備電子信息技術的開發、設計、推廣、應用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畢業生就業主要在生產制造企業從事電子產品的工藝實施、生產組織、技術管理等工作以及電子設備及系統的操作、管理與維護工作。此外除了向學生傳授專業技能外,還應向學生傳授繼續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溝通合作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創新應變能力等關鍵能力。電子技術實訓在這些能力的培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電子技術實訓通過項目教學法、任務驅動方式,力求全面涵蓋主要技術的實訓技能。在以往的實訓教學中,由于學生入校時間短,對專業的了解還不深入,而且每個班級的學生在身體素質、學習動機、動手能力及意志品質等方面往往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差異。我們應遵循全面發展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電子技術實訓中實施分層次目標教學,根據學生的智能及動手能力把學生分開施教,在訓練中允許他們以各自適宜的速度與進程推進他們的學習,并激勵學生由低層向更高一層邁進。在技能實訓課中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強調個性化教學,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不同層面的實訓教學模式。
總體思路
在先進的實訓教學設備與現代電子企業管理條件下,營造出電子產品制造的職業活動氛圍,不是謀求完全替代真實工作環境,而是搭建一個平臺,使學生在此平臺上通過模擬實踐訓練,掌握一定的操作能力,以增強真實工作環境下上崗實習與就業的適應能力,以真正實現職業教育與生產實際的“零距離”、學生就業后的“零適應期”。
電子信息技術綜合實訓功能定位在進行電子產品設計、裝配、調試、維修、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等主要崗位能力實訓與技能鑒定。其具備模擬工廠仿真性和教學功能兩個基本條件,集專業教學、產品研發、制造為一體。滿足學生在電子產品開發制作、產品制造生產工藝等全過程的專業學習,同時滿足對學生或企業進行技能培訓鑒定需求,具有進一步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功能。
覆蓋相關課程:萬用表裝配實習、收音機裝配實習、電子工藝基礎、電子產品裝配工考工、電子產品調試工考工。實施時間與步驟:第四學期3周左右。實訓時可分兩步進行:(1)學生分別承擔不同制造過程階段的工作,達到掌握每個工作階段的基本要領與技能,實現對整個生產工作流程全面和完整的認識;(2)通過典型電子產品的生產制造,如采用完成數字萬用表制造或收音機制造的模式來進行綜合過程訓練。
整合資源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使其利用率最大化和合理化,從而培養出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優化、訓練高效的教師隊伍。作為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較高的道德修養,應做到無私奉獻,與時俱進,理論扎實,技能熟練。實現教學內容整合,在課程設置上,應突出實用、夠用、會用的特點,及時更新、增添、補充專業及社會所需求的新知識、新技能;在教學內容上,應以文化知識、專業知識為基礎,操作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為主導,精講多練,啟發思維,鼓勵創新,培養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作能力;另外,某些理論教學內容可拿到實踐課中邊講解,邊操作,將專業理論和實際訓練融為一體。這樣既有利于知識的了解、消化,又有利于運用理論指導實踐。
在技能實訓中,專業理論知識應與技能培訓有機地結合,突破單一的課堂理論灌輸和技能實訓分開的陳舊模式,采用現場教學,增加實訓、培訓現代電化教學設備,如投影、錄像、多媒體教學設備及視頻展示臺等等,以適應現代實訓、培訓的要求,從而使學生耳目一新,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切實提高技能實訓的實際效果。實踐教學既有基礎實驗,又有專業實驗;既有基本技能實訓,又有創新技能訓練;既要強調對學生專業操作技能的整體訓練,又要注重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同時,還應將職業資格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與相關課程進行整合,并滲透到日常的技能實訓教學中,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社會需求、行業標準。學生畢業前,要經過職業資格認證,取得相應上崗證,為學生就業提供方便條件。
加強過程訓練
過程訓練就是在營造特定的電子產品制造的真實(部分模擬、仿真)工作環境的條件下,選擇典型、規范、完整的電子產品生產過程,由學生真實或模擬處理生產作業計劃編制、元器件及材料采購與檢驗、生產工藝編制、貼片與插件、PCB焊接、整機裝配調試、質量控制與質量管理等崗位業務或技術問題,完成整個產品制造工作流程,以提高學生的電子產品制造技術能力。
電子技術實訓的內容在符合實訓目標的前提下,作為實訓載體的工作崗位與實訓任務必須要達到能再現實際工作的環境和內容、學生可以重復練習的目的。電子技術實訓可選擇采用兩種方式的實訓載體:(1)從工作崗位出發,選擇生產計劃與采購供應、品管與品保、生產技術工藝、生產管理與物控、電路板組裝、整機裝配、調試、維修、售后服務以及電子產品研發等輪換崗位作為實訓載體,通過完成崗位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掌握崗位要求的職業能力。(2)從生產任務出發,選擇收音機或數字萬用表的整機組裝作為實訓載體,通過產品的產出,掌握電子整機產品的生產流程并形成相應的職業能力。
因材施教
在講授相關知識及示范指導時,應使學生全面領會課題訓練的主要內容和主導思想,深刻理解各訓練課題之間的聯系,掌握課題的訓練目的、要求、重點和難點,以達到在操作時認識明確、思路清晰。
在巡回指導時,教師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準備地到每一個學生的訓練位置去檢查和指導,及時解決和處理存在的問題。對個別知識、技能掌握不好,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教給他們操作要領、竅門和學習方法,出現問題首先學會分析、判斷,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指導學生一起處理,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盡快達標。對那些動手能力強、操作技能掌握得好、生產效率高又有余力的學生,可增加實訓內容擴充其技能和知識面。
改革考核方式
采用多種考核方法相結合改革考核方式是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它直接關系到整個教學計劃的實施過程。實訓課程的考核應側重技能方面的考核,其中包括實訓過程的自評和教師評。自評包括培訓態度、工作速度、文明生產、安全生產、社會行為五個方面。教師評分為工作質量、專業知識、培訓記錄三個部分。實訓過程的考核就是在每個單元模塊的實訓過程中,對各個項目的實訓結果予以記錄和評分,每個實訓項目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自評,教師按照學生完成實訓的速度、質量以及培訓記錄的優劣進行教師評分。其目的是要讓學生對每次的實訓項目認真對待,這對主動性差的學生來說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熟練操作能力的考核是指能否在規定的時間內按要求完成操作考核內容,由實訓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的準確和熟練程度評定成績。實訓課的期末成績由教師根據每個模塊的成績得出平均成績。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向不同對象,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因材施教。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考核方式要有所創新,力爭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基本素質和技能的技術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漢瑞.淺談電工電子實訓教學[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2]趙志群.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新概念[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張志云(1955—),女,天津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實驗師,主要從事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實踐教學。
(本文責任編輯:尚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