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了我國英語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從英語教學研究意識不強等三個方面對我國英語教學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英語教學;英語環境;學習動機;教學能力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英語教學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然而,以往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教學體系所具有的嚴重弊端,尤其是對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忽視,也充分顯示出來了,促使英語教學改革從多方面逐漸地展開。許多學校改革了以灌輸語言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而采用側重實際交際能力、使學生在實際語境中學習英語的方法。在大學英語專業教學工作中,筆者采用了適應英語專業學生需要的、以學術交流為目的的教學方法。經過教學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正是在英語教學改革實踐的過程中,筆者逐步認識到我國英語教學迄今仍普遍存在著一個重大問題,即語言教學效率低下。
在教學中,師生都渴望高效地教與學,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往往事倍功半,很多學生成績依然不能提高。特別是一些基礎差的學生英語學習效率低下的情況普遍存在。教師面對這些學習效率低的學生感到很無奈,通常認為是因為這些學生基礎較差,學習不努力,上課不能專心聽講,課后不注意復習鞏固等。然而,即使這些學生盡力克服以上缺點,英語學習還是效率低,成績沒有太大起色,以至于有些學生開始厭學,甚至產生放棄學習英語的心理。
我國外語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
談起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我國的英語教師都有深切的體會。我國城市的孩子常常從小學五年級就開始學習英語,直到大學,學習英語的時間有十多年,而最終大多數人卻收效甚微。例如,我的一個學生,從七歲開始學習英語,到現在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了,但是她在口語表達和寫作方面卻錯誤百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在我國只能算是外語而不是第二語言。而在歐洲的很多國家英語屬于第二語言,即使他們平時不使用英語,但是他們跟中國學生用英語交流時還是非常的流暢,幾乎跟英語國家的人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我國,除了少數民族學習漢語和漢族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時可以把對方的語言稱作第二語言外,中國人在中國境內學習的其他國家的語言一般情況下都應稱作外語。
首先,在語言環境方面,第二語言與外語有著根本的差別。第二語言學習者一般都有一個比較自然的語言環境。周圍有眾多的該語言的本族語使用者。同時,由于該語言可能是“官方語言的一種(如英語、法語在加拿大,英語在印度等),新聞媒介、官方文件、廣告等等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比較真實和自然的語言環境,而外語學習者一般來說則很難有這樣的語言環境。
其次,從語言輸入來看,第二語言學習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語言環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過課堂教學學習該語言,教師的語言程度、同學的語言程度等都給他提供了較理想的“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其中包括“針對外國人的談話”(foreigner talk)、“教師語”(teacher talk)、“同伴語”(peer talk)等;而外語學習者則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 talk之類的輸入,由于外語教師語言水平總體上不能與第二語言教師相比,teacher ta1k的質量和數量都不如第二語言教學課堂, peer 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例如,交際教學法在國外已被提出多年,而我們除在學術理論上的解剖和辯論外,還有個可行性問題。Peter Medgyes也說,用交際法,“教師們必須有非凡的才能:是多面手,又懂得高技術,有神仙般的魔力,同時又是個有血有肉的凡人”。據他看,匈牙利的英語教師,由于語言能力有缺陷,已經自顧不暇,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學生們除教材內容外還有什么別的需要。
再次,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外語學習者在影響學習過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著本質的區別。在第二語言學習環境中,由于第二語言在本語言社團的特殊地位,學習者往往有強烈的學習愿望和動機。如由于英語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國家是一種影響擇業和晉升的重要因素,學習者的工具性學習動機就很強。再如,在美國和德國,語言成為移民和客籍工人減少種族歧視、爭取同等社會待遇和機會的工具,因此他們學習語言有著強烈的動機。所有這些人與中國學生在國內學外語有根本的差別。這并不是說中國學生缺乏學習外語的動機,但中國學生很少會有對外語學習有更大促進作用的綜合性動機,而且就整體而言,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工具性動機也不十分明確。這不能不說是中國外語教學的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他方面而言,如態度、個人性格等,由于語言學習環境的制約,其潛在的對外語學習過程的促進作用也受到極大的限制。更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語言、外語與母語之間關系的不同,母語知識對另一種語言知識的習得的影響也不一樣。大家知道,母語交際能力在學習另一種語言時會發生正負遷移現象。在歐美國家,由于學習者所要學習的第二語言一般都是與他們母語有著同源關系的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語言特征使得他們語言能力的正遷移遠遠超過負遷移。與此根本不同的是,中國學生由于所學外語一般是與母語分屬不同語系,文化傳統、語言特征,包括語音、語法和文字系統有很大的區別,他們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遠遠超過歐美學生。
最后,由于以上種種原因,第二語言和外語學習者所能掌握的語言熟練程度大不一樣。第二語言學習者往往能達到與本族語者相似的程度,特別是在語言表達方面,而外語學習者就很難達到這種程度。
這樣看來,外語教學有著與第二語言教學完全不同的特點,中國學生學習外語更有其特殊的地方。盡管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世界的交往越來越多,英語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然而,到底有多少學生真正對英語感興趣,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一周4~6節的英語課,接觸英語時間對學生來說是否足夠?在每節英語課上,教師用英語授課的時間有多少,學生開口說英語的時間又有多少?有多少學生的家庭有英語環境,有多少學生的父母懂外語?學生在課余時間主動或被動接觸英語的機會又有多少?學生在初、高中階段的6年時間中只學習英語教材,而他們英語課外閱讀量又有多少?我們盡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語教學觀摩課,在這些觀摩課上英語教師和學生配合得很好,聽、說、讀、寫的操練樣樣俱全,加上朗誦、討論、多媒體演示,教學者為之興奮,聽課者為之激動。然而,在所有的外語教學中,這樣的課型又有多少呢?我國英語教學的目的仍然是應試教育,小學、中學有升學考試,大學有四、六級考試,英語專業有專業四、八級考試。我國的教育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語教學,但是我們可以不斷思考提高英語教學效率的方法。
對我國英語教學的思考
(一)英語教學研究意識不強
全球化趨勢在21世紀變得越來越明顯。人類彼此間的交往隨著國際互聯網的普及越來越方便、越來越頻繁。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說當今生活在這個地球村的人們交流有什么共同語言的話,那么英語是理所當然的。外語學習、外語教學特別是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正如對不少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整個大學的學習過程中百分之八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上而是在英語學習上,但是學習效率低。究其原因,是大多數的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沒有進行了解和研究。
從學習者的認知角度來看,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認識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種語言也就掌握了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而學習另外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學習另外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習慣。在當前人們積極探討素質教育的話題時,我們更應當看到,外語教學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必然產生重大影響。只有不斷研究學生的心理,研究教學方法,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于實踐才能真正提高我國英語教學的實際水平,我們所教出的大多數學生才能真正地用英語流利地交流。
令人不安的是,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對語言理論和外語教學理論表現出相當程度的冷漠和無知。這對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對提高我國英語教學的整體水平極其不利。
(二)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
一位研究生去應聘,主管問英語水平如何,他回答“我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能夠使用word”等等。顯然語言的定義在現代網絡時代有了變化,它的內涵由于電腦技術的高速發展而擴大了。下面是我的一位學生用手機給我發來的一個短信:“Dear Professor Yang,how ar u 2day?Wish u happy 2day.”只要是英語教師都會發現這封英文信中有一些不符合英文詞匯用法之處,但這體現了網絡交流簡單、明了、快捷以及用符號和縮寫字母表達意思的特點。
當我們的英語教師還在用一支粉筆、一本書在課堂上一遍又一遍教學生讀單詞的時候,當我們的英語教師還在費力地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當我們的英語教師還在吃力地翻看字典編寫教案的時候,他們中多數人沒見過“金山詞霸”能那么輕松地查找英文單詞,自動給出發音,中英文對照的例句及同義詞和反義詞。他們中多數人沒見過“Word”能奇妙地編輯文章,它可以自動查出你的英文拼寫錯誤和語法錯誤,幫助你自動修改錯誤。我們的英文教師中更有相當一部分人沒見過國際互聯網上眾多的英語教學網站和豐富的英語教學資料。
可以想象,信息時代的到來對我國的外語教師提出了怎樣的挑戰。國際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使得網絡英語成為現代英語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英語教師觀念落后,知識老化,教學手段陳舊是擺在教育戰線面前的嚴峻現實。
(三)必須把外語教學看成技能培養
在我國的大學中,外語基本上都是必修課,主要是英語。一部分教師把外語課等同于其他課程,認為只要給學生講述知識就行,忽略了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由此產生了以教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的外語教學。雖然目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提高語言素質,但仍有相當多的英語教師不知道如何去把語言知識課變成技能課,出現了投入大、效率低的結果。筆者認為,英語課是技能課,除了講授必要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應用語言的能力,特別是英語專業所開設的基礎英語,聽力、口語、閱讀、寫作、高級英語等都應該是技能課。
學習語言不僅是通過聽和讀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記憶和掌握知識的載體——語言,以便以后能很好地運用這個載體來傳遞知識。因此,樹立主體意識,造就獨立人格,已成為現代國際教育思想變革的一個重要標志。在各個教育領域,人們越來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人們意識到,對學習的最終結果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習者本人而不是教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教學生如何學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英語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在真正運用時卻常常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須研究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等等,研究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組織能力,總之,在能力教育上尋找方法。所以,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遠比簡單地講授知識要重要,對學生也更有益處。
總之,我國的英語學習是在非目的語的環境中有意識的學習過程,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過程,需要教師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教學能力,學習者在較強的學習動機激勵下,充分利用課外時間,主動花時間、精力,按照英語的標準反復操練。而我國的英語教師除了責任心之外,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進取,鉆研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一邊教學一邊搞科研,以滿足日益發展的英語教學的新要求。只要教師學生一起努力,我國的英語教學一定能有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Littlewood W. Foreign languag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2]Ellis,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Krashen S D. 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London:Longman Publishing Company,1985.
作者簡介:
楊瑛(1964—),女,山西永濟人,語言學碩士,天津工程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英國雷丁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詞匯學。(本文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