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連續暴跌的國際油價,石油輸出國組織(簡稱歐佩克)終于按捺不住了。10月24日,其在維也納召開特別會議,決定將石油,日產量削減150萬桶。此前,13個成員國的總日產量為3100萬桶。
國際油價在7月份創出每桶147美元的高價后,迅速下滑,僅兩個月時間跌幅就達50%以上。紐約商品交易所12月份輕質低硫原油期貨結算價10月25日已觸及64.15美元/桶。
油價暴跌背后是全球經濟放緩帶來的石油消費預期下降,以及原油期貨投機分子對中國經濟走向、理順能源價格的擔憂。2003年炒作原油期貨的資金量為130億美金,2008年上半年則達到2600億美金。如今,這些做多的投資機構已經紛紛撤出。
這意味著,國際油價下跌對各國進一步控制通貨膨脹會提供不少幫助。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已從今年2月的8.7%回落到9月的4.6%,并將進一步下降。但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是,油價持續走低卻對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投資造成了沉重打擊,并促使其中的泡沫加速破裂。
作為最重要的化石能源,石油價格的波動總是與新能源投資相伴相生。出于經濟利益考慮,高油價會不斷推動政府、企業發展新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2005年以來,在廉價美元的刺激下,風能、核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新投資熱門,大批企業成為資本市場明星。
2007年全球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比上一年猛增60%,達到1480億美元,如果加上并購交易,可持續能源的總投資達2041億美元。中國、印度和巴西這三個新興經濟體吸引的新能源投資達260億美元,占全球新能源投資的22%。以太陽能光伏行業為例,短短兩三年時間里,僅中國內地就有10多家企業實現海外上市,融資額接近200億美元。
而在風險投資的圣地美國硅谷,去年前3個季度為能源行業提供的風險投資高達17億美元,是過去兩年同期數字的5倍。他們相信,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資,可以帶來難以預計的收益。
這一過程中,中國是新能源投資最活躍的國家之一,來自中國的新能源上市公司頗受歐美投資者追捧,其熱度在去年底更是達到最高值。比如當時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太陽能公司賽維LDK股價就從27美元一路上漲,年底漲至75美元,浙江昱輝、林洋新能源等同類公司在此前后股價也達到最高值。
然而今年初,對新能源行業的憂慮情緒開始蔓延,伴隨國際油價高漲,新能源公司股價出現大幅波動。現在,石油泡沫的迅速破滅終于給不斷積聚泡沫的新能源投資以致命一擊。同樣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新能源股票價格大幅暴跌,幅度遠超過其它大部分行業。就在歐佩克宣布石油減產的同一天,賽維LDK股價已下探13美元,而林洋新能源股價也已從每股32美元的最高點跌至每股4.9美元。
假如國際油價繼續探底并保持低位,新能源應用的吸引力將不斷降低,相關上市公司融資也會不容樂觀。上世紀80年代的情形也許會重現:彼時,因為傳統能源價格的下跌,新能源十年來的發展毀于一旦——畢竟,人們更喜歡廉價的石油。
現在,或許這些新能源“明星”們已經感受到操之過急的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