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耶克曾表示:“私人財產是自由最重要的保證。”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則表明,對產權的界定和保護越清晰、有力,資源就越能通過價格進行有效分配。美國的Property Rights Alliance最近發布了“2008全球產權指數”(International Property Rights Index),通過法律與政治環境、實物產權和知識產權三方面的考察,對115個國家的產權保護情況作出評判。芬蘭等北歐國家排名最靠前,而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則相對落后。該項研究表明,“2008全球產權指數”最高的前1/5國家的人均GDP是倒數1/5的9倍。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發達國家的長足發展與其歷史上沿襲的對產權的重視必不可分。幸運的是,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在開放和市場化的過程中逐漸加強了對產權的制度性保護。日前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使“農村土地流轉”成為近來的熱門話題,這也是繼《物權法》之后中國對個人產權的又一次關注和探討。
德國:
2008全球產權指數:8.3
排名:2
德國是產權保護的先驅-9世紀末頒布的《民法典》即包含關于財產保護的法律條文。幾百年間,其物權法已進化得非常完善。在德國,產權不僅是民法的規范對象,還受到憲法、行政法等各個法律部門的規范、調整。德國的產權法律非常嚴密,且執行嚴格,對侵權的處罰很嚴厲。
英國:
2008全球產權指數:8.2
排名:6
英國財產法只針對私有財產,公有財產由公法加以調整和保護。其對“財產”的理解以人為中心,凡是個人可支配的、具有使用和交換價值的東西都是法律意義上的財產,不論有形還是無形,個人財產實際上相當于個人的總財富。英國法律對產權的完備保護有利于促進市場交易。
澳大利亞:
2008全球產權指數:8.0
排名:11
澳大利亞憲法中的財產及獲取財產方面的條款涵蓋較廣,不僅局限于財物及相關利益的獲得,還延伸到對企業主要領導成員的任免等。同時,澳大利亞高等法院對于寬泛的財產條款作出了詳盡解釋,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財產權。
南非:
2008全球產權指數:6.9
排名:23
南非是產權保護做得最好的非洲國家,尤其是對知識產權的立法與保護。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南非政府不斷修改產權法,并改組管理機構,完善產權管理和保護的中介服務機構。
俄羅斯:
2008全球產權指數:4.0
排名:92
蘇聯時代的俄羅斯對個人產權的保護相當糟糕,雖然1985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對此稍有改進。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的物權體系在1994年得以重建。其基本框架由處于核心位置的所有權及由此派生出來的其它物權構成,同時,英美法系中的信托管理也被納入其中。在俄羅斯私有化的過程中,產權保護的混亂和不力使大量國有資產被少數人侵占。
中國:
2008全球產權指數:5.0
排名:62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公民財富的積累,對修改財產權條款的呼聲越來越高。2004年3月,對私人財產權的保護寫入中國憲法。200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物權法》是中國產權保護歷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而最近十七屆三中全會出臺的“允許農民以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決議,有助于農民土地使用權以市場化方式進行流轉。
印度:
2008全球產權指數:6.2
排名:36
1935年的印度政府法案規定,絕不允許以公共利益及給予補償金為由剝奪他人財產。1947年獨立后,受美國憲法影響很大的立憲者們試圖效仿美國,規定任何形式的政府征地必須以公共用途為目的,且應該給予公正的補償。這使印度政府在后來的土地改革中要付出大量征收補償金,從而使改革計劃陷入僵局。后來的修憲使在執行過程已經松動的印度財產保護政策進一步被削弱,到1978年,私有財產的基本權利被廢除,政府可以隨意征地而無需給予補償。現在,雖然印度政府規定“任何邦政府都無權靠《土地獲得法》強行征收農民土地”,迫于選民壓力政府征地行為也收斂多了,但實際上,印度還不存在正式的憲法來限制政府征用土地以及保護私有財產。
美國:
2008全球產權指數:7.5
排名:19
在美國,財產權受聯邦憲法的嚴格保護。其財產權制度的核心不在于政府對私人產權的規制或是絕對保護,而在于設定政府或其他組織、個人對他人產權的征用補償。美國的許多征地和財產爭奪問題都以“公平的市場價值”為解決界分的依據。
阿根廷:
2008全球產權指數:4.4
排名:81
阿根廷在產權保護方面遠遠落后于同等經濟水平的經濟體,并曾因此經歷嚴重的資本外逃。《巴倫》周刊曾指出:“幾十年來,阿根廷不斷推出領袖剝奪財富的生產者……當阿根廷人試圖改變這些的時候,他們的煩惱會容易解決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