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是一把殺手锏,尤其在中國,一旦處理不當,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聲譽損傷。
通過裁員緊縮銀根,降低用工成本,這是企業在戰略轉型或減虧中經常采用的方法。然而,裁員是一把殺手锏,尤其在中國。一旦處理不當,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聲譽損傷。
八年前,網絡泡沫破碎后的市場蕭條和裁員危機,使IT人員的工作士氣普遍低落。即便是留下的員工,其工作的積極性也受到了極大的挫傷,對管理層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這種陰影長達半年之久。
八年后的今天,席卷而來的華爾街金融風暴,全球性大規模的裁員,又帶來了同樣的問題。社會大眾開始普遍關注這些被裁人員的流向,企業多年建立的聲譽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如何裁員,成為當下很多公司面臨的極為棘手的問題。
經濟低迷時期的人力資源管理,不只是簡單的裁員。然而,什么樣的方式可以幫助企業在長遠的發展上,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不影響到企業的聲譽呢?
比較起來,歐美日一些知名企業的做法相對比較成熟,頗值推崇和借鑒。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不少金融機構和傳統企業破產或被兼并。受傳統觀念左右,企業并不是采取簡單的裁員方法。
一些企業通過實施人力資源整合策略——“查余補缺”,把集團內部需要縮減的人員和崗位,與分公司或其它部門需要增加編制的崗位和人員聯系起來,在征得本人同意后,通過內部轉職的方法,向有需求的崗位派送人員,成功地避免了規模性裁員。
在服務性、事務性輔助崗位的人員編制上,企業采用彈性用工形式——“開源節流”,增大彈性用工的應用比例,如在中國可使用的人才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以完成一定任務用工形式的員工,盡可能地提高組織的彈性。在效率的提升上,發揮彈性員工在工作中的“鯰魚效應”,刺激內部員工活躍起來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整個企業的工作熱情,以末尾淘汰制實現優勝劣汰。
在經濟性裁員上,企業選擇與專業的派遣公司合作,這種方式達到了“一箭多雕”的效果,尤其在中高級人才上,平衡了人力成本收支、供需之間的關系。他們具體的方法是:企業在征得本人的同意后,將已雇傭的人員委托給派遣公司,根據業務需求和不同的時間段,通過派遣公司獲得這些人才。企業只要支付使用時間段的人力成本就可以了,這樣既降低了長期固定成本,又為其他中小型企業創造了條件,以較低的成本得到了所需的高級人才。同時也保證了被裁人員的薪酬不會因減虧縮水,而是有所增長,保持了其持續性的工作熱情。
在整個過程中,派遣公司與企業(用工單位)之間構成了“人力供求”的協作關系。派遣公司作為人力輸出方,儲備派遣人員。當企業有人力需求時,派遣公司就派出符合要求的派遣員工。當業務量減少時,派遣員工就結束工作或被派到其它地方。等同于生產和物流配送領域“及時生產制(Just in Time)”的理念,即通過第三方物流不以庫存形式存在而免去庫存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企業通過派遣公司的“倉儲”,避免了工作量減少時雇傭過多的人員,避免人員冗余帶來的閑置浪費,包括辦公費用、管理費用、在職的薪資福利、雇傭的風險成本等等。
當原公司復蘇,工作量增加,需要增加人手或產生緊急性的人力需求時,委托給派遣公司的人才儲備仍然可以為其所用,從而節約了培訓新員工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而且這些對公司、產品和服務了如指掌的員工,還能大大提高公司的運營效率。
對于中國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而言,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人力成本的升高,在人力配置和管理上,同樣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把內部資源的整合策略及與外部資源的協作,列為人力資源戰略創新的一個非常重要組成部分,以增強對經營風險的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