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候趨暖,成就“避暑”研究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氣候變化是當今全世界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今年2月2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了最新關于全球氣候變化的評估報告。報告指出,“氣候變暖已經是毫無爭議的事實,人類活動很可能是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氣候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將產生巨大影響。其中,對包括生態環境、農業、林業和旅游業等的影響尤其深遠。在“環球同此涼熱”的今天,“避暑氣候”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出現的一個新研究領域,《中國避暑之都·貴陽》論證項目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的。
目前人類主要依靠空調等工程技術來調節和緩解炎熱氣候帶來的不適。這種方式雖然使人們能夠在有限的空間享受清涼,卻不能改變氣候環境,同時又增加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更為嚴重。因此,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盡可能減少CO2的排放,盡可能利用自然、節能、生態和可再生的氣候資源,來加倍關注我們的地球母親,關注我們的綠色家園。
二、避暑氣候,旅游經濟發展新亮點
貴陽是貴州省的省會,總面積為8034km,總人口3448581人,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布依族、苗族、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共居的民族城市。貴陽位于巖溶化的中低緯高原山區,喀斯特景觀類型多樣,山、水、林、洞齊全;城市被兩條數十公里延綿不斷的環城森林帶環抱,以紅楓湖、百花湖等為代表的湖泊水庫星羅棋布,水質優良。貴陽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因受季風之惠,常年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植物繁茂,作物生長旺盛,需水量大的時期正值雨季,熱量的有效性較高。貴陽的總體氣候特點主要是:四季分明,春暖風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多云少照,立體氣候明顯。
貴陽市委、市政府堅持科學發展觀,充分挖掘“避暑氣候”內涵,實施建設生態經濟市的發展戰略,加強環境、生態和資源的保護與建設,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協調發展,重點開展了“南明河三年變清”環境綜合整治、環城林帶建設工程、清潔能源工程建設等項工作,在全市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得以有力保護,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城市總體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全市生態經濟建設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鑒于此,貴陽市2005年、2006年以及2007年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的“中國避暑之都”榜首。
氣候是財富。在這點點滴滴的成績之后,我市“避暑之都”的城市形象得到進一步升華,城市旅游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據貴陽市旅游局統計,2005年、2006年,貴陽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數和旅游總收入逐年大幅增長。其中2005年接待游客數1458萬余人次,同比上年增長25%;2006年接待游客數達1850余萬人次,占全省總接待人數的25%,同比上年增加近400萬人次;2005年旅游總收入超到60億元,同比上年增加24%;2006年旅游總收入超過80億元,占全省旅游總收入的21%,同比上年凈增20多億元。
三、加強理論研究,提高城市名片含金量
氣候助推旅游,避暑促進經濟。發展和研究“避暑旅游氣候”已經成為貴陽旅游經濟中的重要一個環節,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是貴陽的另一個良好的城市名片。近年來,貴陽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貴陽的“避暑旅游氣候”這一珍貴資源,為加強“避暑氣候”的理論研究、提高城市名片含金量,建立《中國避暑之都·貴陽》論證項目組。重點研究、掌握和論證貴陽氣候對消暑度夏、人居環境、醫療保健、人體舒適等方面的有利因素,為打造貴陽“避暑之都”的城市名片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為建設和諧社會、魅力貴陽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為創建“宜居貴陽”提供氣候方面的有力佐證,從而進一步提升貴陽城市競爭力、擴大貴陽城市知名度,為實現貴陽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經過調查、統計、分析和研究,今年8月中旬撰寫完成了《貴陽避暑之都的氣候和環境優勢論證課題研究報告》。報告由一個主報告和十個專項研究組成,涵蓋了貴陽市避暑氣候特征分析、舒適度特征分析、氣候比較優勢分析、旅游資源優勢分析以及全球氣候變化對貴陽氣候的可能影響和對策等幾大方面的分析。2007年8月,“中國·避暑之都”專家論證會在中國氣象學會召開,以秦大河院士為組長的論證小組認定:貴陽條件地處低緯度高海拔高原地區,屬于亞熱帶濕潤溫和氣候,兼有高原性和季風性氣候特點,夏季溫度適宜、濕度適中、風速有利、空氣清潔、水質優良、海拔適宜、紫外線輻射低等氣候優勢。同時,中國氣象學會授予貴陽市“中國·避暑之都”稱號,涼爽舒適的氣候也成為貴陽旅游經濟發展的獨特優勢,對推進貴陽經濟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四、加強部門協作,努力拓展氣象服務領域
貴陽市氣象局緊抓“中國·避暑之都”發展契機,加強氣象與城建、環保、衛生、交通、水利、國土、旅游、科技等部門聯系。一是開展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對城市建設、環境污染、重大疾病發生規律等方面的影響評價和應對措施綜合研究。還建立公路、水路交通氣象監測網絡。二是開展對影響交通安全的暴雨、洪水、大霧、大雪和凝凍等惡劣天氣的預報預警以及能見度預報服務。三是建立城市、旅游、健康氣象服務體系,在貴陽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建立生態氣象觀測站,開展風景區氣象預報和氣候論證,為旅游開發提供科技支撐,努力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從而為推動貴陽旅游經濟發展提供氣象保障服務。
總之,貴陽市氣象部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按照中國氣象局、貴州省氣象局的要求,切實將以提高服務覆蓋面為主要任務的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建設、以提高預報預測準確率為主要任務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建設和以“三站四網”建設尤其是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為主要任務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建設作為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的重點,借避暑氣候新優勢,發揮好氣象在旅游、生態、農業、應急管理等方面的基礎性、現實性和前瞻性作用,為實現我市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作者系貴陽市氣象局局長)
責任編輯 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