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不同形式的媒介開始嶄露頭角,手機報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會擔心現在流行的都市報會不會因為手機報的出現而退出中國傳媒江湖。就像當初網絡出現時,我們對傳統媒體的擔心一樣。日漸盛行的手機報會不會取代都市報的地位呢?
有人這樣定義手機報:“手機報就是將紙媒體的新聞內容,通過無線技術平臺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使用戶在每天的第一時間通過手機閱讀到當天報紙內容,它是最新電信增值業務與傳統媒體完美結合的信息技術產物。” 但是我認為手機報應該是將當天主要的新聞信息通過無線電技術傳遞給手機用戶,用戶通過購買獲得該信息內容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簡單的說就是用戶更方便地在手機上瀏覽信息,與用手機上網瀏覽網頁異曲同工。
由于有些傳統新聞媒體特別是紙質媒體在信息的發布上有所滯后,甚至有所缺失, “因為傳統媒體的時效性往往只能體現為信息發送方的時效性,信息傳遞過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難題往往使得這種時效性失去意義。”這樣,手機報的出現就順理成章了。
國內最早的手機報是江蘇省的《揚子晚報》在2003年9月1日,聯合后江蘇移動和聯通兩個平臺創辦的手機報。如今聯通和移動的手機用戶都可以通過手機訂閱手機報,信息來源很多,不僅僅是報紙還有網站、通訊社等等。此外還有很多可供娛樂的笑話、趣聞等。
一、手機報紙的實現形式及傳播優勢
手機報的實現形式主要有短信、彩信和WAP方式等三種。截止到今年,我國手機用戶數量已經成為全世界之冠。這為手機報提供了巨大的受眾資源。相對于都市報,手機報紙在傳播的及時性、有效性、立體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另外,通過技術,受眾還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
(一)受眾資源豐富
衡量一個媒體是否具有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現實和潛在受眾。早在4年前,美國In-Stat/MDR公司就發表了中國手機市場和3G業務的發展趨勢報告, 研究報告預測,到2008年,中國手機用戶將從2003年的2.6869億增至4.9786億,平均年增長率為11.7%,到2008年手機用戶占人口比例37.6%。如今這一數據已經成為事實。可見手機報的潛在受眾是多么龐大。
(二)信息傳播的即時性比都市報強,傳播迅速
都市報由于要受到排版、印刷、運輸、發行等條件所限制,在時間上會稍顯滯后,而手機報在這一方面則彌補了其不足,這也是其最具競爭力的一個特性。移動通訊的速度甚至可以使手機報比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更快捷地發布信息。尤其對于突發事件的新聞發布,手機報更是憑借其無與倫比的即時性,顯示了其鋒芒。比如說,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信息都是通過手機發布的。
(三)手機報的發布范圍不受地域限制
都市報由于受地域發行的限制,傳播范圍僅限于報紙發行地區。比如楚天都市報的發行范圍僅僅在湖北地區,即便是全國發行大報也不能保證完全覆蓋所有地區,其受到的地域限制就更加明顯。但現代化的移動通訊網絡卻遍布全球,我國現有移動通訊網絡覆蓋率達100%。比如湖北地區的手機報用戶,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收到手機報。
(四)信息傳播和接收方便
手機報不受地點的限制,和電視、電腦等傳統媒介物相比,手機小巧輕便,方便攜帶,隨時隨地都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最新的動態新聞,不管是在干什么,不管你在哪,都可以收到手機報。在一篇名為《手機——擋不住的呼喚》一文中,作者保羅·萊文森說,“人類有兩種基本的交流方式:說話和走路。可惜,自人類誕生之日起,這兩個功能就開始分割,直到手機橫空出世,將這兩種相對的功能整合起來,集于一身,手機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電腦,也把說話和走路、生產和消費分割開來。惟獨手機能夠使人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走路一邊發短信。于是,人就從機器跟前和禁閉的室內解放出來,進入大自然,漫游世界。無線移動的無限交流潛力,使手機成為信息傳播最方便的媒介。”
(五)手機報互動性比都市報強也很方便快捷,可提供個性化服務
都市報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傳播的單向性很強,受眾對媒介信息的反饋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時的、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雖然很多都市報也在版面上開設QQ專欄,和讀者交流,但是仍然不及手機報。
而手機報突破了都市報的直線單向型信息傳播局限,與受眾緊密聯系。受眾通過短信等方式與編輯有效互動,受眾可以提供消息成為所謂的爆料員。讀者通過回復短信的方式與媒體互動,既可以反饋自己對某一新聞事件的看法和建議,也可以發送身邊的奇聞趣事,與他人共享信息,還可以利用手機的拍攝功能,隨時記錄生活中的精彩時刻,參與新聞圖片的提供。這樣還可以積累自己的積分從而獲得更多的優惠,手機報最后都有一些笑話、趣聞供受眾消費,比起都市報,更具個性化。
二、手機報不會取代都市報的地位
手機報正在發揮其多媒體的優勢,在內容上圖文并茂、機網互動、縱深鏈接,以新穎的內容打動人,以超常的信息發布速度吸引人,第一時間搶發突發事件。我國信息產業部在2003年經過重新修改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對于包括手機報等信息服務的第二類增值電信業務給予相對寬松的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參與競爭。雖然社會為手機報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環境,但是我認為,手機報不會取代都市報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主要因為在目前來看,它還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說雖然及時性好,但是一天也只有幾次發布消息(一般是一天三次)。
(一)先天性缺點難掩手機報的尷尬
手機屏幕狹小,每頁容量有限,用手機鍵翻頁不方便且翻頁速度非常慢。使用彩信技術,其容量一般也只是8000漢字左右及10張左右小圖片,圖片非常小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而一般傳統報紙的一個版面就可以容納2000個漢字及多幅圖片。
(二)手機報的內容沒有新意,一般和其他媒體一樣
目前手機報的內容大多只是紙媒和網站內容的摘要和縮編而已,手機報的編輯既缺乏原創性與特色,又缺乏信息量和深度。與其他媒介相比,畫面不及電視,聲音不及廣播,報道深度不及報紙,綜合性、豐富性不及網絡。手機報的新聞都是其他媒體的翻版或者重播。
(三)受眾的層次性夸大了手機報的消費潛力
雖然說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很大,但是只要細心一想,很多文化層次低的人,只會使用手機打電話,連發短信都不會,你不可能指望他們訂購手機報,雖然一個月只要五元錢;另外還有很多網民,他們雖然有手機,難道指望他們不上網而去訂手機報查看新聞?這樣看來,手機報的用戶其實不是非常大,這樣也就影響了手機報的發展。
(四)手機用戶受地區移動或者聯通分公司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中國移動還是中國聯通,在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分公司,而這些手機報都是各個分公司負責,所以手機報的內容也以地方新聞為主,這樣新聞內容的傳播會受到一定限制,從而影響手機報的發展。
(五)手機報很難有廣告商光顧
手機報和都市報相比,手機報的版面小,吸引力還不夠,從而導致手機報沒有廣告,僅僅憑借收費很難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
總而言之,在未來手機報會有很好的發展機會,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媒介經營理念、運營模式以及用戶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手機報將會更加凸顯其優勢,成為中國傳媒江湖中的一方霸主,但是它很難撼動都市報地位,畢竟中國人還是很適應在吃完早餐之后拿著報紙去上班,特別是在手機還沒有發展到對人的身體無傷害的地步。
參考文獻:
[1] 吉峰.中國手機報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2]彭蘭.新媒體:大有可為的公共信息平臺[J].中國記者.2006(2).
[3]保羅·萊文森.手機——擋不住的呼喚[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
(作者簡介: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