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社會交際的工具,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離開了社會,語言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語言的社會性規定了語言符號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是由一定的社會群體共同約定的這一潛規則。早在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便指出“ 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則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荀子·正名》中這段精辟的話語是對語言社會性的完美解讀。由此可見,語言必須建立社會共同認可的規范,語言的創造必須經過社會的檢驗,這是語言社會性所決定的本質特征。成語“出爾反爾”古今義的巨大差異正是語言社會性的鮮明體現。
一、“出爾反爾”的古義
“出爾反爾”這則成語來源于《孟子·梁惠王下》中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孟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了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由此可見成語“出爾反爾”是對“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的縮略。“爾”指“你”;“反”,通“返”,回。這則成語的本義是說“你怎么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古文中的“出爾反爾”多用原意,指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例如:陰陽之理,大抵不異,為善為惡,出爾反爾,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
二、“出爾反爾”的今義
語言是有生命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出爾反爾”用以表現“你怎么做就會得到什么后果”的古義,到了現代卻演變為言行前后矛盾的這一不好品質的注腳。
《現代漢語詞典》對“出爾反爾”的釋義為:原意是你怎么做,就會得到怎樣的后果。今指說了又翻悔或說了不照著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縱觀《古今漢語成語詞典》《漢語成語大詞典》《成語詞典》等辭書,它們對“出爾反爾”的解釋也都大同小異,并且最大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都只列出了該成語的今義,對于其古義卻只字未提。如果單從這些辭書中來看,我們難以尋覓到“出爾反爾”這一成語古義的一丁點影子。此外,一些名著、報刊雜志中也不乏用其今義的有力佐證:
①我們可要講究親疏,著重情誼,辨明恩仇,不能那么出爾反爾,此一時,彼一時。(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
②淘寶網又出爾反爾了。要么是仗著已經晉升為“國內最大的購物網站”,店大欺人……反正“再免費三年”的承諾說出口還不到一年,淘寶網就開始采用一種叫“招財進寶”的系統變相收費。(聆海《ITTimeWeekly》2006.6.20)
③地方政府出爾反爾誠信何在(夏正梅《人民周刊》2006年20期)
這些都是成語“出爾反爾”今義后來居上的典型范例。
三、“出爾反爾”古今義差異的成因
隨著生活的變化,語言在傳承中也會發生變化,雖然成語的意義相對來說比較固定,但是在傳播過程中不少成語的含義同它們的原意已經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成語在流傳使用過程當中,因有意的變通或無意的誤解,造成字面意義的變化現象,就是成語的俗化。比如“出爾反爾”,經歷了漫長的傳承過程后,人們差不多已經將其古義遺忘,而完全接受了其今義,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慣成自然”。對于這種俚俗化意義,我們今天也應看作是新詞義的產生,看作是詞匯意義的引申和發展,這也是詞匯繁榮和豐富的表現。成語古義的漸漸消失與今義的扶搖直上有著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我們應該承認這種既成的事實。
參考文獻:
[1]寧皖平.從成語看詞語的古今差異[J].社會科學家,2004(9).
[2]周國瑞.從“空穴來風”的誤用談詞語俚俗化意義的產生[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3).
(作者簡介:田娟(1986—)女,重慶人,華中師范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對外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