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小說于2003年6月首次出版之后,即獲得了眾多好評。作品在各國的銷售都異常火爆,譯者李繼宏將其翻譯成中文之后,即在國內引起了一股狂熱的浪潮。
作品《追風箏的人》講述的是一個阿富汗少年的成長過程。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和他的仆人哈桑從小一起長大,可以說是情同手足。不過在一年的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割斷了最后一個風箏,贏得了比賽,哈桑在幫阿米爾撿那個被割斷的風箏時,碰到了當地的惡霸少年,逼迫哈桑交出那個風箏。哈桑為了保住主人的榮譽,沒有交出風箏,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阿米爾目睹了事情的發生卻沒有站出來……在這件事情后阿米爾一直因為深深的自責而痛苦,最后竟想方設法誣賴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將哈桑父子逼走。后來阿米爾也隨父親逃到了美國。成年后的阿米爾雖然遠離了故土,可心中一直久久無法忘懷曾經的背叛。事隔二十年后,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并且得知哈桑原來是自己父親的私生子,當阿米爾得知這件事情時,哈桑已因為照看阿米爾老家的故居被塔利班殺死,只留下了一個孩子索拉博在喀布爾。為了贖清自己以前的罪惡,阿米爾深入塔利班統治的喀布爾,救出了索拉博。全文表現出阿米爾的兩次心靈沖突,本文就具體分析這兩次心靈沖突。
一、第一次心靈沖突
在阿富汗一年一度的風箏比賽中,阿米爾割斷了最后一個風箏,贏得了比賽。但按照阿富汗的習俗,還得撿回那個被割斷的風箏,才算是贏得了最高的榮譽,因此,仆人哈桑決心一定幫阿米爾撿到那只風箏。可是在撿到風箏返回時,哈桑卻在小巷中碰到了經常欺負他們的惡霸少年。惡霸少年希望哈桑能交出風箏,可哈桑為了保住主人阿米爾的榮譽,堅決不愿交出風箏,最后被惡霸少年強暴。而與此同時,阿米爾在門板背后目睹了哈桑對自己的忠誠。阿米爾此時面臨著巨大的心靈沖突:到底站不站出來幫助哈桑?站出來幫助哈桑的話,說明阿米爾把哈桑當成了自己的朋友而不是仆人,但是阿米爾得面臨兩方面的后果:一方面,會被惡霸揍一頓,身體上會受苦;另一方面,拿不到風箏,也就意味著讓父親失望,也就很可能得不到父親的寵愛。如果不站出來幫助哈桑,那當然就是驗證了惡霸少年的話,阿米爾仍然擺脫不了將哈桑當作自己仆人而不是朋友的思想,必要時總是會讓哈桑來作出犧牲。這樣阿米爾自己會得到父親的寵愛,但也從此要承受心靈的譴責,背叛了對自己如此忠誠的一個朋友。當然最后阿米爾心靈沖突的結果是為了自己犧牲了哈桑。
從阿米爾少年時的心靈沖突來看,阿米爾的抉擇存在人性和社會因素兩個重要原因:
(一)人性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普遍存有的自私心理。作為少年的阿米爾之所以那么想得到風箏無非是為了得到父親的寵愛。盡管阿米爾是富家少爺,能享受到正規的學校教育,阿米爾本性又聰慧過人,很會寫故事,可阿米爾的父親卻并不這么看。阿米爾的父親是當地的富商,被人俗稱為“颶風先生”。曾單身和熊搏斗過,身材也是魁梧高大,非常勇敢。因此阿米爾的父親在阿米爾身上就存在著很多不滿:例如阿米爾很懦弱。書中曾經講到別人搶了阿米爾的玩具,阿米爾都不敢做反抗,還是哈桑幫他和別人打斗搶回玩具;還有就是阿米爾身體很孱弱,奔跑永遠不會像哈桑那樣飛快;書中更是談及在用石子打水漂時,阿米爾永遠不能像父親和哈桑那樣能跳六七次。當然這其實都是一些小事情,但是以兒童阿米爾的眼光來看,失去母親之后父親的愛就是一切。而這一切的事情似乎都表明父親更欣賞哈桑。父親從來都不會忘了哈桑的生日,總是會給哈桑買生日禮物,對待哈桑就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甚至還請著名的外科整容醫生幫哈桑矯治了兔唇。這一切在少年時的阿米爾看來,似乎都是父愛離去的表征。于是阿米爾迫切需要在風箏大賽中贏得冠軍,讓父親對自己刮目相看。如此看來人的抉擇很多時候都是偏重于自己的一己私利。
(二)社會因素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阿富汗社會的民族矛盾。阿富汗社會存在這兩大種族:普仕圖人和哈扎拉人。阿米爾等很多上層人士都是普仕圖人,而哈桑這一層的仆人多是哈扎拉人。哈扎拉人在阿富汗社會中頗受歧視。哈桑的父親和哈桑就深受眾人的嘲弄。這在隱含之中就影響了阿米爾的抉擇。在惡霸少年威脅哈桑交出風箏,哈桑不從時。惡霸少年曾嘲笑過哈桑認為阿米爾把自己當成朋友,“因為對他來說,你什么都不是,只是一種他無聊的時候可以玩的東西,別欺騙自己了,別以為你意味著更多。”這實際上是道出了阿米爾的心聲。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阿富汗社會仍然存在著非常明顯的民族歧視成分。阿米爾最后決心犧牲哈桑的另一個心理動力也許就是哈桑的哈扎拉人和仆人成分。這說明了阿富汗社會內部根深蒂固的民族歧視因素。正是這些民族因素最后影響了兩個少年的一生。
二、第二次心靈沖突
二十年后,阿米爾在美國成家立業,已經成為了一名作家。可父親的好友拉辛汗突然一個電話讓阿米爾回到了阿富汗。拉辛汗告訴阿米爾哈桑因為保護他家在喀布爾的故居被塔利班殺害了,妻子也一并被殺死,只留下一個孩子索拉博還遺留在塔利班統治的喀布爾地區。拉辛汗還告訴阿米爾其實哈桑是自己的父親的私生子,只是因為害怕影響自己的聲譽,所以一直都未公開過。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去喀布爾救出索拉博。知道這個真相之后的阿米爾痛苦萬分,此刻他又面臨著抉擇:到底是救與不救索拉博?救索拉博的話,自己就贖清了一些罪惡,不管是幫父親還是幫自己,但要面臨著生命的危險,因為當時的喀布爾已經是塔利班恐怖分子的統治范圍,毫無人身安全可言;如果不救索拉博的話,仍然可以滿足自己的私欲,可仍然是以犧牲哈桑的兒子為代價。經過異常痛苦的心靈沖突之后,阿米爾最終選擇了不惜一切代價救出索拉博。其實這一次考驗也延伸到了在與塔利班成員(曾經的惡霸少年)交鋒之時,阿米爾選擇了索拉博而不是逃避。
從阿米爾成年的心靈沖突來看,仍然存在人性和社會因素的原因:
(一)人性方面:仍然是和第一次心靈沖突一樣,要和私利作斗爭。到底是拋棄美國的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來彌補自己以前的過錯,還是繼續欺騙自己的良知,繼續犧牲友人,繼續承受心靈的煎熬?阿米爾進行了痛苦的斗爭,想到了父親欺騙哈桑與自己所承受的心靈的痛苦,想到了哈桑曾經認真的眼神“為了你千千萬萬”,想到了父親對于欺騙的闡釋,想到了父親的眾多善行,想到了為了保護自己家的房子被槍殺的哈桑,想到了流落在戰火紛飛的喀布爾的索拉博……阿米爾再也無法承受心靈的重擔,最終理智戰勝了軟弱的人性,阿米爾決定深入喀布爾救出索拉博。
(二)社會因素方面:此時社會因素的影響,其一仍然是民族歧視以及民族道德意識造成了哈桑的悲慘結局,如若不是民族道德的輿論,阿米爾的父親不會不認自己的兒子,如若不是民族歧視,塔利班不會對哈扎拉人大加殺戮,如若不是動蕩的社會局勢,身在喀布爾的索拉博也不會經受各種傷害與生命危險,阿米爾也不會對去不去喀布爾猶豫不決。總之,社會因素造成了今日的局面,社會因素又阻礙了今日的抉擇。
三、總結
通過對阿米爾兩次心靈沖突的描寫,我們可以發現這兩次心靈沖突在小說中的特殊作用:一方面它們實際上是人物成長過程中的天真與成熟兩部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小說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兩次心靈沖突的描寫剖析了主人公突破人性的矛盾沖突走向成熟與完善的心路旅程,對廣大讀者以及研究者進行一次心靈上的洗禮,鼓勵眾人面對人性自我的缺陷,在正確的道德引導下完善人性,完成了文藝作品自古以來所承擔的對社會的教化職責;同時也凸顯了阿富汗特殊的社會背景給主人公成長所帶來的深刻影響,展現了作品對成長的深度書寫和阿富汗人民溫情、善良及深受本國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傷害的一面,引起了世人對阿富汗人民的同情與關注。
參考文獻:
[1]Hosseini,Khaled.The Kite Runner[M].New York:Penguin Group(USA) Inc,2006.
[2]卡勒德·胡賽尼,李繼宏譯.追風箏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苗渝萍.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劉芬(1985—)女,湖北仙桃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語學院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專業。
張雪娜(1984—)女,河南鄭州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外語學院研究生,英語語言文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