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中出現了一些矛盾,于是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構想。本文試以萬科事件為起點,分析萬科事件背后的歷史文化原因,指出了構建和諧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分析如何從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兩個方面來構建和諧社會企業道德體系。
一、萬科事件引起和諧社會企業道德思考
所謂的“萬科事件”是指,在四川大地震捐款中,萬科房地產集團董事長王石由于個人言行不妥而遭致民眾強烈譴責、抵制房產銷售,一度置萬科于極其危險的境地。那么王石到底說了什么以致民眾如此憤怒?四川5.12大地震發生之后,萬科集團總部捐款200萬元,員工捐款20萬元左右。這和萬科2007年銷售額達460億以及網民的“心理期待”出現較大的差距。由于這一心理落差帶來的公眾網民對其“吝嗇”指責,而對此王石又拋出“我們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二百萬已盡到企業責任,捐贈活動不應成為負擔,員工捐款以十元為上限”的話語作為辯解,這一辯解猶如火上澆了油,使民眾更加憤怒,從而影響了萬科個別地區房產銷售。
在譴責王石行為的同時,王石事件也引起了我們對和諧社會企業道德建設的思考,讓我們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去分析導致王石的言行的根源。
事實上,阿里巴巴總裁馬云早在2006年就說過類似的話。他說,“中國企業家即便有能力,也不應該用來慈善,而應該用來擴大再生產。對于那一些熒光下的慈善捐款,我認為一元就夠了。”王石和馬云都是商界有相當影響力的企業家,他們講出這樣的話,我們在毫不同情地批評他們時,更應該進一步思考他們行為的更深層次的社會歷史文化根源,反思我們自己,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完善法制,構建和諧社會。
在分析王石、馬云這類企業道德行為的歷史文化根源之前,我們先對另外兩位資本主義國家的企業家行為進行分析,他們一位就是比爾·蓋茨,另一位就是巴菲特,在歐美他們作為職業經理人(也就是企業家),是真正少數幾個擁有上市公司的億萬富翁,而比爾·蓋茨,一直名列全世界的首富。面對個人如此巨大的財富,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分別成立了不同的基金會,叫公益基金,比爾·蓋茨將他所有的財產都捐給了自己成立的蓋茲靈達基金會,同時他還在電視上說財富是取之于社會,要還之于社會,他只是幫助大家管理這份財富而已。同為有能力的企業家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其原因我們可以從中西方歷史文化差異的角度做出合理的解釋。
在西元第十世紀的時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同時也孕育了第一批企業家。因為當時的天主教皇在九世紀的時候有這么一個信念,即人死后為了顯示出對上帝的忠誠,把財產捐給教會,就可以不下地獄。于是到了西元第十世紀,英國的土地有60%是屬于教會的,由于神職人員不能夠經營,也不能傳給下一代,于是這些企業的所有者教會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經營這些教會企業,這些職業經理人是管理者,這就是管理權跟所有權分開的第一步,是在教會的企業之下這是一個必然結果。比爾·蓋茨所說那番話的根源就是從西方宗教文化而來,因為是上帝的企業,所以一開始整個倫理道德,整個社會責任感就是隨著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長,那就是當職業經理人發揮其對上帝的信托責任,給這個整個社會、老百姓,也就是上帝所愛的子民創造財富。
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建設中,我們中國企業面臨著一個社會道德尷尬境地,即自私自利,對應該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卻避而遠之,企業社會道德觀念淡薄。國營企業做不好,因為東西不是自己的,所以做不好;而民營企業的老板又總是感嘆著,他的員工不為他著想,年輕的職員,做了兩三年之后,就想自己做老板去了,沒有想到這一家企業對他的培育、他要對企業老板或者對股東盡到的責任。他只想到他自己能得到的好處,事情不是自己的就可以做不好,只有做自己的事情才會盡心盡力。這就是王石、馬云這些企業家所處的社會道德環境,他們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講出那樣的話語,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是可以理解的。
分析到這里我們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王石、馬云的言行的社會文化根源,但還有一個疑問就是,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等在中國占有很大市場銷量的國際企業在這次地震中的捐款也不令人滿意,他們企業職業經理人的信托責任在哪里?這就是由于從歐洲歷史宗教而來的信托責任,是一種高超、脫俗的信托責任,隨著社會物質經濟的繁榮出現的瓦解消失,即在第十世紀崇高的教會企業的經營理念到了十四世紀之后頓然瓦解。十四世紀之后,在歐洲是這樣的情形:錢多了,只想自己,別人不重要了,現今的中國和那時的歐洲情景相似。而歐美在經過十世紀到十三世紀教會的理念,一直過渡到十四世紀到十八、十九世紀只為自己打算的黑暗時期,到了十九、二十世紀像可口可樂等企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1890年開始美國政府從反托拉斯,就是美國政府從1890年奠定了一個《反壟斷法》,開始將美國的企業用嚴刑峻法逼迫職業經理人不得不有信托責任,通過法律讓企業職業經理人不敢不有歐洲早期的那些職業經理人的信托責任。從早期對上帝的敬畏產生的信托責任到現在通過對法律的畏懼來約束企業的道德行為,讓職業經理人替整個社會創造財富。對比我們今天的企業職業經理人,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我們沒有對上帝的畏懼,也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嚴格法律逼迫他們有信托責任,所以出現連王石、馬云這樣有影響力的中國企業家也只想到自己,不能積極履行企業社會道德責任。
二、和諧社會企業責任道德建設
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中央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構想。胡錦濤主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由此可知,和諧社會就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高度發達和和諧發展的社會。在和諧社會里,社會的各方面利益都得到照顧和考慮,互利共贏。和諧社會的基礎是社會利益的協調,一部分是要靠國家政府來協調和控制,另外相當程度上也要靠倫理道德來調整。一般意義上講,“和諧社會不僅僅只是一個富裕的社會,更是一個經濟秩序與道德秩序和諧統一、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高度統一的社會。”因此道德建設對構建和諧社會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社會和諧重要的道義基礎,也是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人們只有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凝結意志和力量、協調行動,共同去化解矛盾、消除沖突。企業道德又是整個社會道德的重要構成部分,為避免類似上述分析中“王石事件”再次發生,在社會主義和諧建設中尤其要注重企業責任道德建設。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重要的經濟實體,對利潤的追求是企業的本能。在生產經營和管理過程中,企業為社會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的保障,實現社會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是企業的固有責任。同時,企業作為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組成單元和活動方式,企業行為本質上還是一種人的社會行為方式,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倫理等諸多方面的內容。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和道德主體統一的社會角色,不僅承擔著為社會提供財富、效率、經濟發展和進步的使命即經濟責任,而且還承擔著為社會提供良知、信任、道德發展和進步的使命即道德責任。在市場經濟中,企業既是經濟主體,同時也是道德主體。企業獲取最大利益的行為必須在有效運行的市場經濟秩序中進行,而道德則是維持和調節市場經濟秩序有效運行的手段。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一旦離開了道德規范,他所從事經濟活動的風險必然會加大,這點王石領導的萬科就是實實在在的例子。在市場經濟活動中,純粹的不具有道德意義的“經濟人”企業是不存在的。企業參與到特定的經濟關系中,總是從事著有目的的活動,固然期待著經濟效果,同時也期待著一定的社會效果,并且不愿意經濟效果與社會效果相背離。因此,企業選擇一種經濟行為,同時也是選擇一種道德準則;企業作為“經濟人”——經濟主體承擔經濟責任,同時也必須作為“道德人”——道德主體承擔道德責任。
三、結合法制構建和諧社會企業道德體系
由以上王石事件的分析中可知,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于過度注重效果、物質建設,導致今天我們的精神文明沒有跟上來,企業社會道德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我們的企業道德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通過提高企業家本身的職業經理人素質的同時還要加強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經濟法制建設,主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我國企業社會道德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也為企業道德體系的完善提供了原動力。道德作為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上層建筑的范疇,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道德的這種適應主要體現在:承認企業在法律和道德規范的框架內,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權利,并加以保護;要求企業對個體利益的追求必須以不危害社會整體利益為底線。由此出發,對于企業承擔道德責任,政府應該在制度上形成激勵機制。企業道德責任作為企業的一種道德良心,實質上是社會群體對于企業行為的一種道德期待,而不是法律規范的內容,只能是企業根據自身能力進行自主選擇。在一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的社會經濟環境中,企業本身不可能道德中性,企業及企業家的社會良知與市場機制的完善以及社會評價體系的健全密切相關。在價值取向多元、善惡標準模糊的情況下,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及其經營者常常會將道德責任拋到一邊。顯然,強化和落實企業道德責任而要寄希望于一種正式法律制度安排,因為從根本上說人類的道德要求和動機并不是來自道德的魅力,而是源于經濟關系和物質利益。當各種利益矛盾充分暴露、相互沖突時,個體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意志往往難以抵御和克制利益的誘惑,特別在經濟轉型時期,更需要社會以制度化的形式提供一種激勵機制。這種激勵承認企業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在不危害社會整體利益的前提下,最大化追求經濟利益的合理性,然后是提倡和引導企業自覺調整個體利益,使之與社會整體利益相一致,實現企業、社會、人的共同發展。
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一個完善的法律競爭環境,提高經濟效益增強經濟活力的同時,加強企業道德體系建立。通過思想道德建設,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通過國家制定強有力的法律制度約束規范個人、組織行為。社會主義道德與社會主義法制具有共同的經濟、政治和思想基礎,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法律從本質上講是對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而道德水平的提高又反過來促進社會主義法制的實現。兩者是相互彌補相互促進的關系。
思想道德建設側重個人、企業道德素質的提高,實現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法制建設側重社會責任道德的提高,實現人與社會、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二者結合是構建和諧社會企業道德體系的有效保障,從而極大地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姜超凡.論和諧社會的道德建設[J] .百家論壇,2008
[2]焦緒賓.論和諧社會建設背景下的企業道德責任[J] .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
[3] 王玉珍.道德秩序的經濟學分析 [M ] .北京: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4]王虹.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J] .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