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導致財產所有權等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變化,因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繼承問題將變得愈來愈重要。對遺產的法律地位而言,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及通說的理論觀點,基本上都認為屬于共同共有。但這些具體的法律規定及理論通說均存在一定的理論缺陷,本文作者認為,繼承開始后,遺產被分割以前屬于一種特殊狀態的無主財產,是有權利負擔的無主財產,在繼承人行使繼承權以后,財產的所有權才有了歸屬。本文欲通過研究繼承過程中財產所有權的變化,來準確定位遺產的法律地位,以便對當前的司法實踐和未來的法律修訂均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遺產分割前的法律地位
繼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其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依照法律的直接規定或合法有效遺囑,無償轉移給其近親屬所有的法律制度。那么,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被分割以前,各法定繼承人、遺囑繼承人及受遺贈人等權利主體對于遺產享有一種怎樣的權利?這一問題在我國相關的法律規定和理論界已經形成了主流觀點,認為屬于共同共有關系。
在2006年國家司法考試教材中規定了四種常見的共同共有類型,(一)夫妻共有財產;(二)家庭共有財產;(三)共同繼承的財產;(四)合伙財產。關于“共同繼承的財產”具體敘述如下:“這是指繼承開始以后,遺產分割以前,兩個或兩個以上繼承人對共同享有繼承權的遺產在分割遺產時,共同繼承人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原則確定各自的份額或按照遺囑確定各自份額。”最高人民法院在《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77條明確規定:“繼承開始以后,繼承人未明確表示放棄繼承的視為接受繼承,遺產未分割的,視為共同共有。”理論界對遺產分割前的法律地位有三種觀點:1.無主財產說。該說認為,遺產分割前,由于遺產權利人沒有確定,因此沒有所有權人,遺產屬于無主財產。2.財產法人說。該說認為,遺產本身是一個法人,獨自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3.繼承人共有說。該說認為,遺產分割前為全體繼承人共有,在繼承人沒有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以前,繼承人一律視為遺產的共有人。在這三種觀點中,持第三種觀點的人最多。
為了更好地研究未分割遺產的法律地位,有必要先探討一下遺產的范圍。一般來說,遺產是指公民死亡時遺留的依照繼承法規范轉移給他人的個人合法財產。各國繼承立法對遺產有兩種不同的立法體例:一是規定遺產包括積極財產和消極財產。積極財產是指財產和財產權利,消極財產是指被繼承人的債務及義務。日本民法典第896條規定:“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起,承受屬于被繼承人財產的一切權利義務,但專屬于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二是規定遺產僅包括財產和財產權利,即凈得利益,而不包括債務,如英國法規定,從死者財產中扣除債務,余額是可繼承的遺產。而我國《繼承法》第3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具體范圍包括:1.公民的合法收入;2.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5.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6.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這里的“公民其他合法財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其范圍包括:擔保物權和依法可繼承的用益物權;有價證券;以財物為履行標的的債權等。據此可知,我國《繼承法》規定的遺產僅包括財產和財產權利,而不包括債務及義務。
二、遺產分割前屬共同共有理論存在的困境
事實上,遺產是繼承法律關系的客體,即繼承權的標的,遺產包括積極財產與消極財產。積極財產既包括以現實的物為形態的財產,也包括債權在內的各種財產權利,消極財產即為被繼承人死亡時與財產一并遺留下來的義務和負擔。而民法學上的共同共有指兩個以上的權利主體對于同一物共同享有一個所有權的狀態,是所有權中的一種特殊形態。既然遺產的范圍不僅限于物,還包含債權等在內的權利,甚至還包括義務,那么,以物權中“共同共有”這樣一個概念來規定共同繼承人對遺產所享有的權利,屬于用一個范圍較小的概念來涵蓋一個較大范圍的內容,顯然存在問題。即使將遺產僅簡化為物,也存在諸多問題,甚至有許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第一,在繼承關系中,有時不僅存在共同繼承人,還會存在受遺贈人,那么受遺贈人是否也應列入共同共有人之中?(1)如果將受遺贈人列入共同共有人中,那么繼承開始后,受遺贈人就應當成為共同共有權人。但是,按照現行的法律規定,受遺贈人在一定期限內不明確表示接受即為放棄。既然列為共有人,也就取得了共有權,那么為何還需要明示接受呢?這顯然自相矛盾。(2)如果不將其列入共有人,受遺贈人就不能成為共有權人。遺產在分割前應視為統一體,在受遺贈人表示接受之前,享有完全物權的其他繼承人完全可以排除或拒絕受遺贈人成為共有權人,那么,受遺贈人就無法實現其權利。而在受遺贈人表示接受遺贈的情況下,共同繼承人就無法實現對整個遺產享有共有權,此時的所有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物權。從所有權理論看這顯然存在嚴重錯誤。
第二,在轉繼承的情況下,共同繼承人對未分割遺產共同共有的理論也存在著重大缺陷。轉繼承是指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實際接受遺產前死亡時,繼承人實際接受的遺產歸由其法定繼承人承受的一種法律制度。被繼承人死亡后繼承開始前,繼承人死亡,按繼承人對未分割遺產享有共同共有權的理論,被繼承人的繼承人死亡前與其他繼承人對未分割遺產是共同共有關系,在繼承人(被轉繼承人)有配偶的情況下,根據《婚姻法》和《繼承法》的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如無特別約定則該因繼承取得的財產為夫妻共同共有,繼承人(被轉繼承人)死亡時,對其享有所有權的財產,應當首先劃分出一半作為其配偶的個人財產,另外一半發生轉繼承,這樣才符合共同共有的理論。但是,現行《繼承法》的規定并非如此,轉繼承時繼承人(被繼承人)的配偶并不能分出一半作為其個人財產,而是由被轉繼承人的繼承人按其應繼承的全部份額進行繼承,這顯然與未分割遺產屬共同共有的理論相矛盾。事實上,轉繼承人參加了兩個繼承關系,就被轉繼承人參與的繼承關系而言,轉繼承人實際上享有的是分割遺產的權利,而不是對被繼承人的遺產繼承權。只是在被轉繼承人死亡后發生的繼承關系中才享有實際的繼承權,轉繼承人正是基于對被轉繼承人的遺產繼承權才直接取得直接承受被繼承人的遺產。因此,被轉繼承人在死亡前對遺產所享有的不是所有權,而是現實的繼承權。
第三,按未分割遺產的共同共有理論,共同繼承人對未分割遺產享有共有權,但繼承法還規定了繼承人享有的繼承權在遺產分割前可以放棄,這樣,繼承人對于遺產就享有兩種權利,繼承權和共有權,且這兩種權利同時存在。但繼承權存在多長時間呢?按繼承法的相關規定應視為遺產分割以前的這段時間。假設各共同繼承人一致同意這種共有關系延續下去,那么繼承權也就一直存續下去嗎?這顯然也存在問題。
第四,從繼承權的概念上講,繼承權是自然人依照法律規定或被繼承人所立合法有效的遺囑無償取得死者遺產的權利。按分割前遺產共同共有理論,被繼承人死亡后,遺產立即就變為共同共有財產,繼承人隨之就擁有了遺產所有權。也就是說,隨著被繼承人死亡事件的發生,繼承人的繼承期待權立即就轉變為財產所有權,則現實的繼承權在時間間隔上是不曾存在過的,這顯然不符合邏輯。
第五,按未分割遺產共同共有理論,被繼承人死亡后,各共同繼承人立刻對遺產處于共同共有狀態。而共同共有是民法學上典型的所有權概念,既規定了內部關系,也規定了外部關系,繼承人依此關系可以完全自由支配遺產,而且根據我國《繼承法》中遺產范圍不包含債務和義務的規定,則推導出繼承人對被繼承人生前所承擔的稅款和債務根本無須予以償還的結論,從而造成《繼承法》第33條中“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的立法理論基礎的缺失。
三、未分割遺產的性質屬于有權利負擔的無主財產
鑒于未分割遺產共同共有理論存在如此多的瑕疵和邏輯問題,我們有必要提出一個新理論來解決,即未分割遺產的性質屬于有權利負擔的無主財產。
我們從繼承權和所有權的關系來進行論述。首先簡化一下遺產的狀態,假設遺產僅僅是以物的形態存在。被繼承人死亡后,導致被繼承人作為民事主體的資格消滅,被繼承人對財產的所有權歸于消滅。繼承人原有的潛在的繼承期待權變成了現實的繼承權。從繼承權的概念上可以看出,繼承權是一種對財產的未來取得權,既有別于人身權也有別于一般的財產所有權,也不同于物權和債權,是一種有其自身特有屬性的權利。繼承權歸繼承人享有,繼承權指向的對象是遺產。筆者認為,遺產權利人是確定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就是遺產的權利人,他們的繼承權指向遺產,因此,遺產是不完全意義上的無主財產。所以,遺產的法律地位應當這樣看待,遺產是沒有所有權人的財產,但遺產是有負擔的財產,受繼承權約束,繼承人拋棄繼承權,則遺產就變成了無主財產。繼承人行使繼承權,無論是分割還是約定為共同共有,遺產就改變了權屬狀態,有了所有權人。也就是說,遺產由被繼承人享有所有權到繼承人享有所有權在時間上并不是連續的,這之間存在著一段所有權人缺失的狀態。通過行使繼承權,繼承人才取得了所有權,繼承權和繼承權人對遺產的所有權不是同時存在的,在時間上是前后相繼而銜接在一起的。
綜上可以看出,未分割遺產并不屬于共同共有,也不是完全的無主財產,是在其上面存有特定權利負擔的財產。此理論可以較好地解決本文所提出的未分割遺產共同共有理論的種種弊端,能建立起協調一致的理論體系,且能與我國現行的《繼承法》法律體系很好地結合,現行法律體系無須做較大的調整,對現實的司法實踐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海燕編著.民商法總論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2]郭明瑞,房紹坤著.繼承法.第二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秦偉編著.繼承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劉凱湘主編.民法學[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5]魏振瀛主編.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王利明,楊立新, 王軼, 程嘯著.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錢明星 ,溫世揚主編.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2006年修訂版)第三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尚軍(1972- ),男,漢族,河北省保定市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學生處副處長,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
李雙印(1979- ),男,漢族,河北省雄縣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