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發生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為開端,殖民者的大炮轟開了閉關自守的中國大門,自此之后,自古被稱作“夷人”的外國殖民勢力,對這個東方古國虎視眈眈,一種亡國滅族的不祥之兆,成了上至清帝,下至黎庶的共同心病。西洋“夷人”憑籍其船堅炮利,可以向清政府提出各種厚顏無恥的領土及權益要求。對此局勢,清政府的態度除了又恨又怕,只能繼續推行其既定的閉關鎖國舊策之外,別無它法。
雖然西方列強憑借其槍炮與清政府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然而他們十分清楚地看到,清政府雖然已經作出了屈膝的姿態,但是始終堅守儒家傳統道德,西方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始終很難滲透,因此要想在中國推行其殖民主義政策,清政府并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代理政府(至少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前)。
此外,雖然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開放了部分市場,但由于中國傳統的封建習俗根深蒂固,人們對“洋貨”(除鴉片外)的需求十分淡漠;且占當時中國人口大多數的普通民眾生活極其貧困,根本無力購買西方的商品:因此列強用大炮轟開的通商口岸的貿易成績令他們大失所望。對于這種現象,馬克思曾指出:“人們過高地估計了天朝老百姓的需求和購買力,在以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為核心的當前中國社會經濟制度下,談不上什么大宗進口貨。”
一、攻占南京后列強與太平天國的“蜜月期”
正當西方列強無可奈何之際,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起義創建太平天國,只兩三年間便定鼎南京,形成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的局面。令西方殖民者意外驚喜的是,這個新政權居然十分虔誠地信奉與自己信仰相同的上帝,很明顯,這無疑會使西方列強企圖拋棄清政府、另求自己在華利益的最佳代理政府的念頭會由此而產生。于是在太平天國攻占南京以后,西方列強曾和這個新生政權產生了一段甜蜜的歲月。
西方的傳教士們最先發出了興奮的歡呼,一位美國傳教士把清政府與太平天國的宗教狀況作了一番比較后說:“當我來到中國時,我發現一切都籠罩著午夜黑暗的陰郁。現在,烏云被沖破了。雖然我不知道未來歲月如何,但我歡呼出現的曙光。”另一位具有相當威望的香港維多利亞主教斯密斯也撰文大肆贊揚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的“文學才能”“道德修養”“行政才干”“精神智力”“領導氣魄”,“使叛亂成為偉大的宗教運動”“其推翻清朝暴君,建立天下太平的帝國是完全正義的。”
傳教士們的共識又很快地變成了西方政客們的共識。美國駐華公使馬沙利向美國國會報告了這一信息,認為:“在中國出現了比較開明的文明曙光。”英國公使文翰在南京被太平軍攻克之后,曾向英國首相羅塞爾建議保持中立,“如果舉事者成功,至少傳教士的活動可望獲得完全的容忍。這些人看到外國人一般地都和他們遵奉同樣的教義,因而當他們得勢時,可能對外國人懷抱友善態度。他們無疑會允許通商的;不過從他們的出版品以及他們的行為上看,我們可以推斷他們將嚴禁鴉片——不像現在這樣的有名無實,而是真正的禁止。……目前唯一可行的政策,是保持不卷入這一斗爭中,力避與雙方發生正式的聯系,但外國人必須準備好足夠的武力,來擊敗舉事者們可能施與他們的任何攻擊。”但就在這所謂“中立”的旗幟之下,列強卻派遣大批的使節“訪問”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
1853年4月27日,英國公使文翰“訪問”了天京,文翰派人首先說明英國公使前來的目的,在于申明英國政府的中立態度,接著詢問太平天國對英國的意向及將來進兵上海時的政策如何,并商談接見英使的儀式。作為太平天國方面,面對“洋人”們的來訪,卻表現出令人失望的舉動。北王韋昌輝表示:“我們今后不僅彼此相安無事,而且還可以成為親密的朋友。”此舉將這些不懷好意的英人看成了自己的“洋兄弟”,卻反而讓英人產生了輕蔑的念頭。東王楊秀清后來給文翰發了一紙誥諭,其中說:“爾海外英民不遠萬里而來,歸順我朝,不僅天朝將士兵卒踴躍歡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當嘉汝忠義也。茲特降諭:準爾英酋,帶爾人民,自由出入,隨意進退,無論協助我天兵殲滅妖敵,或照常經營商業,悉聽其便。深望爾等能隨吾人勤事天王,以立功業而報答天父之深恩。”從總的來看,文中除了“歸順我朝”“勤事天王”之類傳統的大國意識之外,最要害的是其中有“自由進出”“隨意進退”“貨稅不征”的許諾,這在實質上有損于國家的主權,反映出楊秀清等人沒有認清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實質,一開始便失去了警惕,其與咸豐帝不愿引狼入室的基識相比,太平天國在對待列強的殖民侵略企圖方面要比清廷膚淺得多。
總之,在攻占南京后,太平天國正處在全盛時期,由于北伐、西征正在激烈地進行,對外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使得西方各國不幫助清朝,不與己為敵,因此,一面布置江防,提高警惕,加緊戒備,另一面以準許友好往來、萬國通商的政策,暫時緩和矛盾。西方列強的訪問和“中立立場”就是這一外交活動的結果。但是,西方公使之所以訪問天京,并公開地為太平天國喝彩,其目的就只有一個——利己,企圖通過親眼目睹的訪問,看看這個新起的政權是否能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推行殖民主義的最佳代理人,從而取代令他們感到失望的清政府。這就決定了太平天國企圖在平等交往條件下得到西方支持的目標不可能實現,利益的權衡終將促使列強進行重新選擇。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與太平天國的若即若離
文翰在訪問天京之后,令隨員各自寫出考察報告,從政治、軍事、經濟、商業、宗教、官兵素質等方面來評介這個政權,從而在此基礎上寫成與英國政府的總結性考察報告,最后他認為,太平天國“推翻現政府的企圖將不會成功。”主張支持清政府,而在表面上繼續“中立”,同時認為應該“準備充分的武力,以抵御革命軍或來之攻擊。”英國政府經過仔細的權衡利弊之后,終于拋開“中立”的立場,開始轉向支持清政府。
這里有一個問題,既然楊秀清在給文翰的“誥諭”中準許英人“自由進出”大陸內地,這就意味著西方諸國將輕而易舉地得到過去在清政府方面用盡心機而不可得的利益。相比之下,太平天國滿腔熱情地歡迎與清政府處處防備“洋人”滲入內地真有天淵之別。但為什么不但未獲得“洋兄弟”們的支持,反而使其轉向支持清政府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列強通過考察后普遍認為,太平天國由于自身所具有不可克服的弱點,從而不可能成為國家的主宰。從西方各國的角度上來說,他們的根本目的是要在中國推行殖民主義侵略,從中國取得大量的財富和利益。但他們發現太平天國由于自身的各方面局限性而難以取得最后政權的時候,他們也就只好十分現實地再次選擇清政府了。
但此時以咸豐和肅順為代表的清政府統治者對借助西方的力量鎮壓太平天國還表現得相當警惕,對于出讓國家主權換取西方支持也有相當的保留,因此列強這一時期的政策是打著中立的幌子支持清政府。
正當太平天國的勢力如日中天之時,一場似乎不可避免的內訌終于向他們襲來,天京事變的發生極大地削弱了這個反清陣營的實力。太平天國方面因自身的不足而走向崩潰,不幸被西方列國的公使們言中了。
正當太平天國處于危機之時,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們,突然對鯨吞清政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于1856年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列強與清政府再次交惡。與此相反的是,1858年列強與太平天國之間發生的“額爾金事件”似乎使雙方的關系發生了一點轉機。
在此事件后,列強軍艦接踵而至“訪問”天京,造成了第二個太平天國的外交高峰時期。與第一次相比,從前列強是為試探與考察而來,而現在卻是為獲利而來:一方面可以取得進入長江內地的實利,另一方面又可借此而要挾清廷,從而同時在兩方面都取得好處。從原則上來說,太平天國如此與“洋兄弟”套近乎有損于國家的主權,但從太平天國的主觀方面來看,卻無疑是一種成功。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英法等國與清廷交惡,導致雙方兵戎相見。在此期間,太平天國與他的“洋兄弟”們確實度過了一段頗為“溫馨”的歲月,再加上1859年4月,洪秀全重用原來長期流亡于香港的族弟洪仁玕,使得太平天國與西方的關系更加密切。這一時期三方面關系的反復波折說明,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是一批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殖民者,只要于他有利,一切條約、承諾都可以視為無物,至于中國內戰的雙方的利害得失,他們是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的。
三、《北京條約》簽定后列強與太平天國的徹底決裂
從1860年6月起,情況又發生了極大變化。一方面,太平軍連戰連捷,兵鋒直逼上海,而西方列強是一直將上海視作自己的勢力范圍的,現在太平軍要將上海收入囊中,這就從根本上觸動了列強的既得利益,于是便出現了一支以保護上海為名義的“洋槍隊”。這是一支起初只有二三百個外國水手、逃兵、流氓、浪人等組成的隊伍,本來這么一支小小的武裝是不足以“保衛上海”的,然而太平天國方面此刻卻不愿與英法交惡,于是棄上海而不攻,使列強的企圖再一次得逞。另一方面,列強在與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之后,從中國攫取了巨大的利益,特別是“辛酉政變”之后,以恭親王和兩宮太后為代表的清政府拋棄了咸豐肅順時代的謹慎政策,改為一味順應西方的要求;與此相反,太平天國自天王洪秀全到普通將官則一再明確拒絕了列強的無理要求,兩者的鮮明對比導致了列強最后撕下其中立面具,悍然介入中國內戰。正如英國首相巴馬斯頓所說的那樣:“我們干涉了中國的事務,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的條約權利受到了危險,我們的國家利益處于岌岌可危之境!”
到了1861年底,太平天國的內部又發生了一些變化,原來受到重用并頗具成效的干王洪仁玕不再處置朝政事務。從前那種妄自尊大與狹隘封閉的思想重新抬頭,從而使天國與西方列國的關系迅速惡化。1862年,“中法混合軍”(常捷軍)、“中英混合軍”(常安軍、定勝軍)相繼成立。外國侵略者和清軍結為同盟,向太平軍進犯。這標志著西方列強與太平天國正式決裂,列強已經徹底成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幫兇。
四、結語
總的來說,西方列強與太平天國之所以會漸行漸遠,那是因為雙方之間有兩個根本矛盾:第一,太平天國堅持中國的獨立主權,這和西方列強的殖民利益存在根本沖突;第二,太平天國堅決禁止鴉片貿易,而當時西方從鴉片貿易獲得的暴利,遠遠超過正常商業貿易所獲。這兩大矛盾決定了太平天國在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上都不符合西方列強的利益,這決定了西方不可能支持太平天國。
然而,太平天國是有機會爭取到西方的中立的,至少是可以使之不幫助清政府,事實上他們也一度做到了。這一可能性存在的原因是:第一,太平天國本身的蒸蒸日上,使西方列強不敢輕視其力量,不得不慎重考慮與之為敵的后果;第二,太平天國的政治,經濟政策比清政府開放得多,他們對所有沒有政治惡意的外國人都抱歡迎態度,對和西方進行商業貿易表現得非常積極。因此,如果太平天國成功,西方將可以不必依靠鴉片貿易,而能和中國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外貿關系,這是符合其長遠利益的。
但是,正如太平天國的英國友人指出的,如果太平天國能在短期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那么西方出于對其勢力的忌憚和對長遠商業利益的需要,是可能采取中立,坐觀其成的。但是由于太平天國本身的內訌和種種決策失誤造成其非但沒有越來越走近勝利,形勢反而越來越不利。如此一來,西方開始不再擔心他們不是太平軍的對手,而他們也沒有耐心去等待那個不知道能不能實現的長遠利益了。另一方面,太平天國的對手清政府卻做出了“借師助剿”的決定,全面而徹底地接受西方以協助其鎮壓太平天國為條件提出的交換要求,如此一來,西方的政策全面倒向清政府就是必然的了。
參考文獻:
[1][英]呤唎.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譯本[M].王維周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英國政府藍皮書中之太平天國史料.太平天國.(六)[M].神州國光社.1952年.
[3]郝俠君、毛磊、石光榮.中西五百年比較.中國工人出版社.1989年.
[4]李侃.中國近代史.中華書局.1994年.
[5]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綱.中華書局.1955年.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