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立足于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汲取人類社會關于發展的有益成果,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發展觀深化的新階段、新高度,是一種新的理念,它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倫理思想,是發展理論與倫理智慧的一種全新的統一。
一 、“以人為本”是經濟發展的倫理前提和導向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它充分體現了人在倫理中社會本體地位。所謂“以人為本”,“人”是指人民群眾,“本”是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1.“以人為本”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的,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人發展的手段,把人的發展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標尺,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中體現和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創造更豐富的物質財富,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尊重和保障人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以人為本”是把人的生存和發展作為發展的最終目標
人的需要及其滿足程度是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價值尺度,發展必須把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統一起來,而落腳點是人的發展,把人的需求和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對人類發展規律認識的一次飛躍;人自身的發展是發展的最大資源和動力中心,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就失去了根本動力,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實現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是發展所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和最高原則,堅持以人為本,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實際工作中必須堅持的最高原則。
可見,科學發展觀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利益高度統一,集中而鮮明地凸現了科學發展觀對經濟發展價值目標的自覺認定,這樣的倫理維度的發展觀,是對過去的經濟增長觀是一種積極的揚棄與超越。
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經濟發展應該遵循的倫理準則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相互聯系的整體,只有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倫理準則,才能保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才能做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1.全面發展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協調
促進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的,它既包括經濟發展,也包括社會發展。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描述未來社會面貌時明確指出:“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是根本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面發展,就是要推動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社會格局。
2.協調發展是兼顧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和國外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們面對的利益主體更多,領域更廣,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局面亟待改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這就要求我們更要注重各方面利益關系協調發展,既要保護發達地區利益,又要高度重視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既要保護優勢產業的利益,又要關心較困難行業的發展,既要關注城市發展,更要加強支持農業,把農村、農民問題放在更突出的位置。要正確處理各方面利益關系,形成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機制,注重實現良性互動,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3.可持續發展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求,不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保證一代又一代永續發展。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重大壓力: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可持續發展作為協調人和自然的行為準則,具有十分重要的倫理意義,在經濟發展的進程中,我們應以人類所特有的道德自覺態度來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自然界的權利和內在價值,保護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三、“統籌兼顧”是經濟發展應該采取的倫理方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應采取的倫理方法。統籌兼顧就是要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促進各方面協調發展,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訴求,保持我國經濟發展、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1.要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
堅持統籌兼顧,就是要在制定發展戰略和規劃,實行各種具體方案時,既要做到總攬全局,又要做到兼顧局部。
(1)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就是要轉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建立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農業和農村工作,深化農村改革,推進現代化農業建設,實現城鄉協調發展。
(2)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繼續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和積極性,逐步扭轉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3)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是要大力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發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的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加快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4)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就是要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國際環境的關系,要合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立足于擴大內需,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實施“走出去”戰略,從我國經濟發展需要、資源供求狀況出發,加強經濟與外交的結合,努力實現國內改革發展和對外開放相協調。
2.要善于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
統籌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循環。
(1)堅持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相統一
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難以限制對資源、環境造成較大壓力的產業發展,我們應根據這些基本國情,制定發展戰略和國策,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業和環保產業,減小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盡可能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2)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舉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就要建立健全的法規體系,加強引導,綜合運用法律手段和納稅、價格等經濟杠桿,形成節約資源的體制機制,要在社會生產、消費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盡可能以最小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3)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降低廢棄物排放率,制定和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擴大再生材料市場,促進企業回收舊產品,逐步形成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資源節約型社會。
科學發展觀,既是社會發展觀演變的一種新的歷史形態,又是一種取代傳統經濟倫理的嶄新倫理觀,它汲取了古今中外經濟倫理思想的精華,在充分認識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問題上,提出了要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發展目標。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倫理內涵,在實踐上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出了必然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1]溫家寶. 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N].光明日報.2004-02-22.
[2]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陳寶庭, 劉金華.經濟倫理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裴桂清. 科學發展觀的社會價值導向[J].理論探討.2005(1).
(作者:系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思政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