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我國女子鉛球項目自二十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成為我國田徑運動在國際大賽中奪牌爭金的優勢項目,實現了沖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戰略目標。1988—1996年,我國的女子鉛球項目在世界田徑錦標賽和奧運會上共取得2金、3銀、1銅的優異成績,并且多人次進入世界大賽的前8名及年度世界前10名,逐漸形成了我國女子鉛球項目在國際田壇中的優勢地位。然而,近幾年來,由于李梅素、黃志紅等一些老運動員的退役,我國女子鉛球運動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文章針對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水平現狀,試從理論上進行相關的對策研究.
二、分析與討論
(一)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水平的現狀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可以看出②: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的女子鉛球的水平處于世界的先進水平前列,且1990—1992年度黃志紅、隋新梅和李梅素等優秀運動員的涌現,使我國女子鉛球達到鼎盛時期,占據世界個人最好成績的榜首,幾乎代表世界女子鉛球運動的最高水平。當時在亞洲沒有對手,我國有三四名運動員排在當年世界最好成績的前10名。而在90年代末至今,尤其是2001-2005年這幾年,我國女子鉛球水平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漸增大。
我國女子鉛球鼎盛時期幾年運動員的平均成績為21.21m,而我國女子鉛球運動員近5年的平均成績為已下降到18.83m。通過對數據進行統計比較表明,新、老運動員存在著明顯差距,進人世界前八名已經很不容易,甚至投出19米以上的次數也寥寥無幾。2004年雅典奧運會,除李梅菊投出了18.37m外,另兩名選手張小魚和李鳳峰都沒有進入決賽。從而可以看出近幾年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成績存在明顯滑坡趨勢,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
(二)我國女子背向滑步推鉛球的技術特征
1.滑步階段
背向滑步推鉛球技術在左腿著地之后,必須進行瞬間制動,這是鉛球運動員左腳的支撐反作用力向左腿過渡的最佳時機,是提高投擲效果的基礎;鉛球運動員左腿的充分快速蹬伸,能使運動員腿部所有肌群全部參與用力,對挖掘運動員腿部肌肉潛能起著良好的作用。
2.過渡階段
右髖向投擲方向的前移不夠,不利于重心速度的回升;鉛球運動速度曲線走向和鉛球與身體重心運動速度兩條曲線重合點出現的早晚有關,鉛球速度變化則受身體重心運動速度的影響。
3.最后用力階段
李梅素、張榴紅、李梅菊這些老運動員的技術相對穩定,而年輕運動員技術的穩定性相對差一些,這與比賽經驗有關。出手速度的技術完成上,我國運動員是比較完善的。出手角度與出手速度之間的組合問題,我們認為運動員在比賽時在最佳出手角度和較快初速度二者不可同時兼得的情況下,適當減小出手角度以換取較快的初速度是明智的。理論上的最佳出手角度在實踐應用中有其局限性,不能套用,應因人而異,讓各個運動員找到一個能充分發揮身體機能的角度。
(三)提高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水平的見解
1.思想觀念的轉變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內外合一、身心合一,追求德與力的統一。在體育文化的目的上,則注重于內在人格的塑造。它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健”還為了“壽”和“道”。可以說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以心為本”的體育。因此,發展中國的競技體育必須及時轉變觀念。大眾體育是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土壤。對我國來說,人口眾多是一個體育人才資源庫,大有潛力可挖。但在人們的思想中,競技體育就是損害運動員個人的身體健康,影響運動員的文化知識學習,影響他們的再就業和融入社會。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全面教育,以待將來考個名牌大學。正如奧運冠軍劉翔,在他12歲那年是他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重大選擇,上海市田徑隊跨欄教練方水泉、跳高教練顧寶剛為了將劉翔收入普陀區少體校接受系統訓練,親自到劉翔家和家長商量,一直從下午持續到了深夜。經過輪番勸說,其家長才終于決定將兒子送到少年體校接受專業訓練。為此,應當從優化體育教育環境入手,特別要更新體育教育觀念,挖掘體育人力資源潛力,加強體育后備人才的培養,為培養更多的奧運冠軍做準備。
2.重視科學訓練
早期的基礎訓練(12—13歲),應全面發展各項身體素質,并做到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進行。在此基礎上抓住少年女子鉛球運動員的敏感素質,優先發展靈敏、柔韌和速度練習,給予相應的專門訓練,把少年兒童先天具有的自然、放松、輕快的特點表現出來,有針對性的采用一些速度練習。如各種變化的接力跑、追逐跑、快速起跑等,達到提高速度的目的。在發展力量素質練習時,一定要以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為主要形式,避免大負荷,大密度的力量練習,應以各種跳躍練習,如多級跳、臺階跳、單足跳等,來代替大的負荷力量練習,用各種形式的推拋實心球等來代替機械的仰臥起坐練習。在兒童生長發育中,骨骼的彈性好,可塑性大,關節韌帶伸展的幅度大。因此,這個時期抓住時機進行柔韌,協調性訓練會取得最理想的效果。鉛球技術比較復雜,對柔韌性、協調性的要求較高,所以要早抓。鉛球需要的柔韌主要是肩、臂、腰、髖、腿等部位??梢圆捎脡杭?、壓腿、踢腿、劈腿、腰部繞環等練習增強各關節的活動幅度、肩部柔韌性和身體的協調性對掌握鉛球技術中的背向滑步推鉛球技術尤為重要。這個時期是少年女子對各種高難度動作都能掌握的階段,也是學習鉛球的最佳時期。
3.體制的改革和完善
理順政府和各級體育組織機構的關系,加快競賽體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探討國家隊的組建方式、訓練方式、以及教練的選拔方式,改變過去“國字號”隊由財政供養,長期“圈養”的培養方式,打破國家隊教練的終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競爭機制。我國田徑運動競賽制度對不同層次的訓練對象所起到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接近的,在實踐中有些基層單位過分強調運動成績和獎牌、競賽名次,這些與參賽單位或教練員的利益和榮譽相聯系,使人們更加追求優勝和名次,這就造成各層次之間銜接不連貫,出現輸送上去的人才潛力不大,難以進一步提高運動成績。
4.加強教練員素質培養
在鉛球運動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的素質直接影響訓練效果,決定鉛球運動的走向。加強教練員素質,培養我國未來鉛球運動教練員。首先應該提高各級領導和有關方面對教練員培訓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其次,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練員崗位培訓的管理體制及其運行機制,國家體育總局要加強對教練員培訓工作的整體規劃、協調溝通和宏觀管理。其次要注重對教練員的思想和能力的培養,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同時,田徑管理中心應積極采取“內聯外引,重點培養”等措施,給鉛球教練員創造出國學習的機會,或聘請國外訓練經驗豐富的教練員、專家來承擔培訓講學的任務,使這支教練隊伍不僅在數量上,更重要的在質量上適應我國鉛球項目實現奧運戰略的需要。
5.注重科研訓練一體化
競技體育要發展,科技是關鍵。我國田徑項目中,大部分訓練仍以經驗訓練為主。不少教練學歷偏低,自身科技含量少,訓練中科技含量不高。一些教練不重視知識的更新,把90年代前曾出現過的成績,還要當成現代訓練的資本,訓練方法固定不變。不少教練信藥物,不信科研,科研人員搞測試,認為會干擾自己的正常訓練。這些均是阻礙我國女子鉛球運動發展的頑疾。也有研究表明,我國鉛球運動研究多數內容集中在運動訓練主題下,而基礎人體科學的研究較少,也不利于我國女子運動的發展和運動成績的提高。因此,建立科研訓練的一體化體系勢在必行。第一,提高各項目主管部門的科技意識,加強科技投入和科技管理工作,完善科學訓練結合的管理機制。其二,引導、推動部分科技力量(人員、設備等)和部分科技工作(選材、機能評定等)從科研單位向訓練單位的分流轉移。根據實際情況,將部分機構并入訓練單位,成為運動隊和訓練基地的科研、測試中心。第三,要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強訓練基地(訓練中心)的科技投入,逐步配備專職科技人員和設備,堅持和完善攻關服務課題組、簽定合作協議等形式的下隊服務,并通過改革撥款渠道等方式,積極創造條件使之逐步納入技術市場的軌道。第四,加強基礎人體科學的研究,使競技體育更加科學化。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近十年來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成績總體呈逐漸下降的趨勢,回升程度不明顯。提高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水平要從優化體育教育環境入手,更新體育教育觀念,挖掘體育人力資源潛力,加強女子鉛球運動項目后備人才的培養;理順政府和各級體育組織機構的關系,加快競賽體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更新;加強教練員素質培養,重視科研能力,強調科學訓練。
(二)建議
1.以提高鉛球的出手速度為核心
投擲原理指出,決定投擲遠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器械出手時的初速度。當今田徑運動正朝著加快動作速度的趨勢發展,速度是各項運動的核心。器械出手速度越快,投擲的成績就越好。
2.注重動作簡單、實效,充分發揮技術的綜合效益
當前,推鉛球技術正在從強調某一個動作參數的最好向追求最好的最后效果的方向轉變。人們已經意識到,不是所有的動作技術參數的單一提高,就一定能帶來推鉛球成績的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訓練實踐的深入,人們更深刻地認識到,推鉛球是屬于一項以力量為基礎、以速度為核心的運動項目。運動生物力學的發展揭示了推鉛球技術的動作結構。這一切都使推鉛球技術向著簡單、實效,充分發揮技術綜合效益的方向發展。
3.不斷探索符合運動員個人特點的技術風格
每個運動員都具有與眾不同的個人特點,這些個人特點需要建立在符合技術原理規范模式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我國優秀女子鉛球運動員李梅素、黃志紅、隋新梅之所以能達到世界水平,原因就是她們及教練員對鉛球項目有了科學的認識,確立了全方位的訓練思想,形成了適合每個人特點的技術風格。
4.重視滑步與最后用力的銜接
滑步是為了獲得最后用力前鉛球運動的速度,要使這個速度對鉛球出手后的飛行起更大作用,就必須使之和最后用力時鉛球的加速疊加,而疊加的效果取決于滑步以后用力的銜接。在銜接過程中,不能過分地強調超越器械動作,要在必要程度的超越器械的動作下使過渡階段身體—— 鉛球速度得以保持,甚至增加。
參考文獻:
[1]劉洪波. 1999—2004年我國女子田徑發展趨勢的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2006(3).
[2]金慶凱,趙勝國. 我國女子鉛球運動水平的現狀及對策[J]. 皖西學院學報.2006(2).
[3]李玉健,焦建軍. 對我國優秀女子鉛球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的檢查與評定[J]. 浙江體育科學.2006(2).
[4]阮剛,覃強,韋金亮. 1994—2004年國內外鉛球運動發展情況的對比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2005(5).
[5]白光斌. 我國優秀女子鉛球運動員于鑫、程小燕背向滑步推鉛球技術動作的速度節奏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7).
[6]焦建軍. 對我國女子鉛球運動員身體訓練水平的檢查與評定[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6).
[7]李建英,王曉剛. 對我國優秀女子鉛球運動員背向滑步推鉛球技術的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04(6).
[8]鄭賀. 推鉛球技術發展趨勢[J]. 體育科研.2002(1).
[9]馬永豐. 中國女子鉛球狀況及展望[J]. 田徑.2002(11).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