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實現根本性轉變,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更加突出,資源環境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已嚴重地制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黨的十七大報告從當前的發展實際出發,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戰略,對準確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提高發展質量,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經濟發展方式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to Accelerate the Economic Growth
LIU Bei-lin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28,China)[GK2!2]
Abstract:
Since there is not the fundmented charges occurring to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follows an even more rongh pattern,the increased pressure on resource envirornment has severely restricted the mission for building the continuous developing economy and the socialist well-off society.The 17th session of the party advanced the strategy of transforing the mode of developing econom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which will prov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urse of improving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s: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取得明顯進步,效益不斷提高:區域發展出現新變化,農業基礎地位得到加強,現代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發展迅速,國有經濟結構和布局戰略性調整加快進行,國企改革成效顯著,研發投入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管理得到加強,宏觀調控不斷改善。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于我國客觀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差距大等基本國情,由于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來的實踐,科學分析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總量小,社會物資匱乏。為了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在推動經濟發展時,我們自覺不自覺地把速度看得更重,更多地追求總量的增長?,F在我國經濟總量已躍至世界第四,供求關系由長期短缺轉變為一定程度的相對富裕,人民生活由解決溫飽向全面小康邁進。在解決了這些緊迫問題、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后,我們不僅要繼續保持發展得快,更要注重發展得好。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相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繼續保持量的增長,而且更要注重質的提升,堅持好字當頭,好中求快,努力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道路上要根本改變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來支持經濟增長,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緊迫性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的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都嚴重不足,而資源消耗的增長速度卻十分驚人
在資源總量方面,我國石油儲量僅占世界1.8%,天然氣占0.7%,鐵礦石不足9%,銅礦不足5%,鋁土礦不足2%。在人均資源量方面,我國人均礦產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資源為1/3,人均水資源為1/4,人均森林資源為1/5,人均能源占有量為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僅為1/10。目前,我國的鋼材消費量已經達到大約2.5億噸,接近美國、日本和歐盟鋼鐵消耗量的總和,約占世界總消費量的40%;水泥消費約8億噸,約占世界的50%;電力消費已經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僅低于美國。中國油氣資源的現有儲量將不足10年消費,最終可采儲量勉強可維持30年消費。在鐵、銅 、鋁等重要礦產的儲量上,無論是相對還是絕對,中國已無大國地位??傊?,我國的國內資源已難以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增長。
(二)當前我國所面臨的環境形勢十分嚴峻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面積267.4萬多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公里;我國18個省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我國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我國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占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我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個城市嚴重缺水;我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衛生標準的水;我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927萬噸,煙塵排放量為1013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941萬噸,人民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我國的生態環境狀況已難以支撐當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產方式的持續擴張。
(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全球經濟加快重組和國際產業加快轉移,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呈現高技術化、服務化、生態化的特征。一國高技術產業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生態環境的優劣,直接決定著這個國家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地位和國際競爭力。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型”而不是“創新驅動型”階段,資源消耗過大,低勞動力成本投入,科技貢獻率低,加工貿易占主導地位,服務貿易發展滯后,產品附加值低。不轉變這種發展方式,我們就不能從根本上提升經濟的整體素質,就會直接影響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及特征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
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1975年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寧和辛格曼在對服務業進行分類時,最早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概念。所謂生產性服務業,是指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它的主要功能是為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供服務產品,它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一般包括:金融服務、保險服務、現代物流服務、信息服務、研發服務、產品設計、工程技術服務、工業裝備服務、法律服務、會計服務、廣告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營銷服務、市場調查、人力資源配置、會展、教育培訓服務等門類。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特征
生產性服務業具有五個基本特征:一是增值性。生產性服務業既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又具有提高產品附加值的作用。二是知識性。生產性服務業是知識和技術密集產業,它的服務可以促進高素質人才的集聚,提供高智力、高效率的知識技術服務。三是創新性。生產性服務業是高新技術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動者,并能夠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四是關聯性。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服務與客戶消費同時進行,互相聯動,密不可分,在整個產業鏈中各種服務的依存度越來越大。五是信用性。信用決定服務產品的價值,信用體系保證服務過程的質量。
三、生產性服務業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作用
(一)生產性服務業具有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的作用
“微笑曲線”表明:在整個國際產業鏈中,形成“V”曲線。在“微笑曲線”的左端,是以知識經濟、知識產權為主導,包括研發創新等知識型的服務業;在“微笑曲線”的右端,是以品牌、綜合服務要素為主導的服務業;左右兩邊最后交匯在“微笑曲線”的弧底部分,就是產品加工為主的制造業。處在兩端的生產性服務業利潤率在20%至25%之間,而處在中間的加工產業的利潤只有5%。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專業化的加深,制造業成本逐步降低,而交易成本逐步升高。在制造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交易成本在企業總成本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生產服務特別是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法律服務、會計服務、管理咨詢、廣告服務、技術中介服務的發展。因此,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降耗減排的有效手段,是實現綠色GDP的客觀要求
物耗過大和環境污染嚴重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兩大瓶頸,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在緩解這種瓶頸制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增長,在總體上并未改變能耗過高、資源效率低的運行模式。制造業持續高速增長引起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非均衡性增長的矛盾。2004年我國GDP占世界的份額只有4.4%,而所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占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40%。目前中國每日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2006年,我國“十一五”規劃確定了5年內單位GDP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低10%的目標。雖然2006年節能減排取得的成績比往年好,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23%,但沒有實現年初確定的單位GDP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的目標,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國際經驗表明,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上升一個百分點,工業相應下降一個百分點,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大約可下降一個百分點。與制造業相比,生產性服務業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點,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從源頭上降低能耗、降低污染、實現綠色GDP的根本出路。
(三)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提升制造業的知識和技術含量,克服資源要素制約,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隨著制造業的全球分工和產業鏈的延伸,導致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所創造價值的差異性日益擴大,企業所創造的價值更多的來自于研發、營銷等價值鏈兩端的生產性服務活動??蒲小⒐芾碜稍兊壬a性服務機構通過產學研一體化,能高效地整合生產“內力”和技術“外力”,對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降低資源要素對企業發展的制約,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促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而且生產性服務業中研發、設計等部門的發展,能夠加快傳統工業的技術進步,提高關鍵零部件的開發和生產能力,不斷提高我國傳統工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從而提升工業的整體質量。
(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其實質是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和滲透到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和環節;它的另一個特征是必須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以高質量的研發設計以和技術服務、商務服務、金融服務以及人力資源服務等生產性服務為支撐。目前,生產性服務業是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顯著。(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工業經濟高速增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隨著世界經濟的迅猛發展,西方發達國家正從工業化社會步向后工業化社會,其產業結構明顯地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的趨勢,并越來越多地利用企業外部的資源。具體表現在: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發達國家的許多工業企業越來越多地開展尋求生產活動和服務的外包。據預測,未來制造業生產的產品價值將有70%-80%來自于服務業。因此,大力發展國際產業鏈上的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工業經濟高速增
長、提升制造業產能、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重點
(一)發展工業生產性服務業
這是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業態創新。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應重點推進與制造業發展緊密相關的服務行業,如商務服務、物流服務、科技研發服務、設計創意服務等。此外,還應高度重視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的建設,重點建設以科技研發、設計創意、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功能區域,大力完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并從人才培訓、投融資渠道、財稅政策等方面對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給予支持。
(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
這是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業態創新。發展農業服務業應重點發展與農業緊密相關的服務,如農資連鎖經營、農產品物流與營銷、農業信息服務、農產品檢測、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金融保險等。此外,還應高度重視農業服務業集聚區建設,重點建設集農業科技、認證、流通、展銷、培訓、信息于一體的農業服務基地。同時大力完善政策環境,在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新技術新設備引進和人才引進等方面向集聚區聚焦。
五、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政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目前,不少地方和企業對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還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一些地方重生產、輕服務,重視工業發展,忽視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一些企業受“萬事不求人”和“求人不如求己”的傳統觀念的影響,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企業內循環服務替代了理應外包的戰略合作。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嚴重制約了生產性服務業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應充分認識到,現代工業與傳統工業的一個顯著區別就是它包含了大量的服務性內容,在現代工業生產網絡和營銷網絡形成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伴隨著服務需求,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又為制造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撐。
(二)深化改革,創新體制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體制改革滯后,主要表現為基本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不分,行業壟斷問題還比較嚴重,市場準入門檻較高,以及服務行業標準不完善、社會誠信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因此,加快推進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規范化進程,是促進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任務。市場化,就是打破行業和部門壟斷,引入競爭機制,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來配置資源;產業化,就是對于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要打破市場壁壘,放寬市場準入,對生產性服務企業實行最低標準準入、最優前置審批和最靈活的經營自主,為民間資本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社會化,是指把原來由政府或大企業內部承擔的一些生產性服務職能移交給社會;規范化,是指建立起完備的準入制度、行業標準、交易規則以及相應的監管制度,以保證生產性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推進壟斷行業、事業單位、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的改革,優化服務業的運行環境。
(三)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業務
建立支持生產性服務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平臺,推動工商企業主輔分離,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服務業務外置,促進服務供求的市場化。剝離企業的公共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職能,分流富余人員,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外包業,將輔助性業務、非核心業務服務外包出去;將企業具有優勢的高端服務業務包進來,并同企業保留的核心、專長業務進行整合,做大作強。
(四)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
要促進集群制造企業內部服務活動的外部化和服務交易市場化,引導制造企業將其核心競爭力之外的附屬服務剝離為社會化的專業服務,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培育發展企業金融、商務服務、教育培訓、現代物流、信息服務、工業設計、會展服務等各種形式的生產性服務業,提高集群化科技創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構建功能完善的區域性服務支撐體系,促進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有機融合。積極發揮城市的平臺作用,鼓勵有條件的中心城市和中心區域生產性服務產業集聚發展。
(五)優化產業結構,跨越式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服務業的發展要著眼于企業創新,優化產業結構主要指在經濟增長中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在服務業的發展中要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的比重。促進企業創新就是要重點發展那些能夠孵化、促進企業創新的生產性服務業,同時,促進企業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利用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帶動整體經濟的良性發展。
(六)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稅收扶持。在切實落實國家已出臺稅收政策的基礎上,突出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技術創新和新興服務領域拓展。二是加強用地支持。凡符合條件的生產性服務業項目,給予優先安排。對用地需求較大、要求較高的現代物流業,給予重點支持。三是調整價格政策。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企業的用水、用氣、用電價格與工業企業享受同等標準,逐步實現同電同價,營造產業運行的平等價格機制。四是拓寬投融資渠道。在加大政府引導投入的同時,鼓勵和支持生產性服務業開拓境內外資本市場融資、知識產權融資、創業風險投資業務。五是鼓勵爭創品牌。通過政府獎勵、補貼等方式鼓勵生產性服務企業爭創知名品牌,并對有聯帶效應的會展品牌給予重點扶持,引導服務企業做大做強。
(七)拓寬渠道,集聚人才
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知識性、專業性和創新性等特征,因而對人才有比較高的要求。為盡快緩解人才方面的瓶頸約束,應拓寬渠道,努力集聚各方面的專業人才。重點是建立生產性服務業專門人才的激勵機制,引進、培養、留住高素質、高技能和創業型人才,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一是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采取措施吸引急需的專業人才;二是加大人才開發的力度,自己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三是積極發展職業培訓,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一鳴.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三個轉變”[J].宏觀經濟管理,2008(01).
[2] 王一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意義實現路徑[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8(01).
[3] 魏江.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創新范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
[4] 唐龍.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理論思考[J].當代財經,2007(12).
[5] 胡學勤.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的聯系與區別[J].理論探討,2008(2).
[6] 劉樹成.論又快又好發展[J].經濟研究,2007(06).
[7] 黃泰巖.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和實現機制[J].求是,2007(18).
[8] 李菊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的是構建利益驅動機制[J].求是,2008(01).
[9] 李京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J].經濟研究參考,2008(9).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