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一直為貧困所困擾。當前的扶貧政策,在金融制度安排方面,主要依賴于政府主導的正規金融,但由于在政府失靈現象發生的情況下,往往存在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及資源浪費等問題。民間金融以其自身的比較優勢,在民間減貧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彌補了當前扶貧政策的不足。然而,現有的金融政策和環境還有不少因素制約著民間金融的發展。因此,應優化金融制度安排,采取相應策略更好地發揮民間金融在農村減貧中的作用。
關鍵詞:農村減貧;民間金融;金融深化;制度安排
中圖分類號:F830.39 文獻標識碼:A
Private Finance andRural Poverty Reduction
WANG Qing-xing
(Guangxi Banking School; Nanning 530007,China )[GK2!2]
Abstract:
A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has been plagued by the problem of poverty.The existing anti-poverty policies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arrangements,include formal government-led financial support, but the phenomenon still occurrs because of the failure of circumstances, the existence of inefficiency, waste of resources and diversed funds,etc.The paper suggest that to solve this problem should benefit fromthe succ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nti-poverty NGO practices and by exerting thepositive role of non-government-led financial rural poverty reduction.
一、問題的提出
(一)農村減貧的現狀與問題
孟加拉格萊珉銀行的創辦人、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uhammd Yunus曾指出:“窮人不需要我們的同情,他們只需要一只援助的手。以金融服務的方式給予援助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事實上,金融在扶貧、減貧中的不可替代性是不容置疑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一直受貧困問題困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農村金融的改革和創新中特別是在“三農”金融服務、小額窮人貸款等方面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在借鑒其它國家扶貧經驗的基礎上,積極組織小額信貸扶貧到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國投入的資金總量達90億元,覆蓋440多萬貧困農戶。同時,中國小額信貸的試點、推廣初步實現了本土化。銀監會統計也顯示,截至2006年12月末,涉農貸款余額已達4.5萬億元,占銀行業貸款總量的20%,農戶貸款余額9 197億元,無抵押擔保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1 710億元,農戶聯保貸款余額1 001億元。截至2007年5月底,內蒙古等6個試點?。▍^)共有18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其中包括村鎮銀行9家,貸款公司3家,農村資金互助社6家。金融在扶貧、減貧中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中國扶貧開發也面臨著不少難點和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中國扶貧的標準尚處于低水平階段;已經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還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容易重新返回到貧困狀態;貧困農戶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質的變化,貧困地區社會、經濟落后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觀;貧困人口所在地區投入與產出效益的反差較大,等等。
而現有的扶貧政策,在金融制度安排方面,多基于政府主導的正規金融,但由于在政府失靈現象發生的情況下,正規金融往往存在效率低下等問題。因此,進一步借鑒國際NGO扶貧的成功做法與經驗,更好地發揮民間金融在農村減貧中的作用,仍是一個未被引起足夠重視而有待深入探討的課題。
(二)同類研究綜述
當前,研究民間金融方面的論著與文獻頗豐,而減少貧困更是中國乃至全球面臨的必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因而這一領域的研究成為當今的熱點,文獻之豐富不言而喻。然而,在中國反貧困過程中引入農村民間金融作用的專題文獻則屈指可數,江曙霞(2005 & 2006)在這方面所做的開創性且富有成效的研究,為人們的后續研究提供一個很好分析框架。
林毅夫(2005)在研究中指出,非政府部門在扶貧過程中的一些環節上往往比政府部門進行的扶貧活動具有更高的效率,從而在金融對扶貧的支持方面認為,民間金融有條件地逐步開放,將有利于其他小額貸款金融機構開展其業務,這有利于扶貧事業的發展。汪三貴(2005)研究也認為,政府應通過更優惠和寬松的政策,容許各類民間組織和非正規的金融機構參與各種形式的農村扶貧工作。
雖然上述論著因受選題所限而未能作專題深入的研究,但這不僅為人們后續研究提供一個空間,而且也為探討民間金融在反貧困中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筆者在分析民間金融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正反兩方面探討其對農村減貧的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為深化已有的討論,又接著從國際的視角探討民間金融對農村減貧所產生的作用,并以來自國內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幾個證據,借助可貸資金的理論解釋發生作用的內在邏輯,立足當前扶貧相關政策的不足,探討如何優化相應的制度安排,更好地發揮民間金融在農村減貧中的作用。
二、民間金融的發展現狀與特點
(一)關于民間金融的內涵與現狀描述
民間金融的含義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故在內涵與外延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國內多數學者(王自力,2005;孫濤,2005;胡必亮,2006)認為,民間金融也即非正規金融、地下金融、場外金融。如果說正規金融是指在國家監管之下、在官方報表中披露、有納稅義務的金融活動,那么民間金融則因沒有取得合法地位,所以它既未納入監管范圍,也不受法律保護。
姜旭朝(2004)認為,非正式金融與民間金融是不盡相同的兩個范疇,雖然兩者有很大的交叉,非正式金融可以說是一種過渡金融體制,而民間金融則主要是金融管制的產物。非正式金融主體,可能是經過正式注冊的金融組織和機構,也可能是沒有經過注冊的個人;但民間金融肯定沒有經過注冊。隨著經濟和金融體制的轉型和完善,非正式金融要么消亡,要么轉化為正式金融;但民間金融的一部分恐怕會與金融資源的短缺長期共存。
筆者則認為,民間金融是以個人信用為基礎,未納入監管范圍,沒有經過注冊的金融形式。其代表形式包括:民間借貸、合會、民間互助會、地下錢莊、地下投資公司等金融形式。
近年來,民間金融發展迅速,分布地區廣,規模不斷擴大,隱蔽性強,區域性特點明顯,參與主體在地域上相對集中,呈現多元化趨勢,融資方式日益多樣化。全國的民間金融規模有多少,目前很難獲取相對準確的數值。根據人民銀行統調司對全國的民間融資進行的摸底推算,2004年我國民間融資規模為9500億元,占GDP的6.96%左右,占本外幣貸款的5.92%左右。表1是李富有(2005)所收集到的2002年以來各課題組對民間金融在不同地區的推算量。
由于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金融監管不一致,導致民間金融在全國和各地區的供給規模不平衡(見表1)。有些地區的民間金融浮出了水面,民間金融在數量上表現的就多;有些地區的民間資本處于潛伏或地下狀態,給統計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民間金融在總量上表現的就少 。但不容置疑,這部分金融總量規模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乃至對減貧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一問題值得人們關注和研究。
(二)民間金融的優勢與對減貧作用
一般說來,與正規金融組織相比,民間金融具有以下優勢:
1.信息優勢。民間金融組織的信息優勢首先反映在貸款人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甄別上。由于貸款人對借款人的資信、收入狀況、還款能力等相對比較了解,因此在選擇貸款對象時可以事先進行篩選。信息優勢還反映在它對貸款監督過程中。由于地域、職業和血緣等原因,借貸雙方總能保持相對頻繁的接觸,信息獲得的成本相對較低,這便于貸款人為收回貸款,采取相應的行動。
2.抵押優勢。民間金融組織關于抵押的靈活安排緩解了貧困農民面臨的抵押約束。由于抵押品的限制條件相對比較寬松,同時,因關聯契約的存在,即借貸雙方除了信貸市場上的借貸關系外,還在其他市場上(如商品市場上)存在交易關系,這事實上也是一種抵押。

3.交易成本優勢。一方面民間金融組織的操作比較簡便,合同的內容簡單而實用,對參與者的素質要求也不是很高,另一方面是交易運轉的成本也較低、工作方式也靈活。此外,還可對借款的期限、利率與還款的方式進行創新與變通。
4.嵌入性(embeddedness)。一些民間金融活動和形式對特定的文化具有嵌入性,這使得它們在某些社會中受到特別的歡迎。當地居民對某些民間金融組織如合會賦予更多的認同感,而與正規金融機構之間感情則疏遠得多。
由于在正規金融普遍受到約束的情況下,導致了正規金融的供給不足。而民間金融的上述優勢,實際上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解釋了民間金融產生的條件。在傳統的發展經濟學中,民間金融如私人放貸者,扮演了極其不堪的角色,人們往往視之為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民間金融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其作用的認識才有了新的轉變,逐漸意識到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與農村減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突出一點在于,在現階段由于廣大農戶往往無法從正規金融部門獲得貸款,資金緊缺成為這些地區的人們擺脫貧困與落后的最大障礙之一,而民間金融的存在,增加了資金的供給,緩解了資金緊張的狀況。
[JP+1]不少學者研究指出民間金融對居民消費也發揮著促進與平滑作用。朱守銀(2003)對傳統農業區農戶借貸的調查發現,大約有31.6%的私人借貸資金被用于消費(主要是住房、婚喪嫁娶等),俞建拖等(2005)對浙江臺州200家農戶2001年的截面數據所作的實證分析也表明,在當地,民間借貸顯著地保證了居民的消費水平,民間借貸水平每增加1000元,消費水平增加506元(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
隨著商業化和貨幣化程度的加深,民間金融的經濟保障功能逐漸凸現,由于貧困地區居民不足以通過一己之力抵消或減輕各種沖擊帶來的危害,客觀上需要一個健全的保障體系使他們過上安定的生活,這在政府部門難以提供制度保障的情況下,人們就必須自行組織起來,通過互助會等民間金融形式來保證生活的安定。本課題組主持人湖南工業大學黃建新(2007)的一項調查表明,在湖南省233戶農戶中,有130戶需要用錢時從親朋好友處借過錢,有17戶借過私人高利貸,而從農村信用社借過錢的農戶只有70戶,從農業銀行借過錢的則更少,僅有4戶。從借錢的目的來看,除一部分人是為了從事生產外,大多數民間借貸是非生產性的,諸如建房、就醫、子女上學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講,民間金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窮人的脆弱性,在這些家庭遇到不利的自然災害和疾病,或遇到收入的季節性、市場的變化時,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說,民間金融在目前廣大農村地區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建立起來的情況下,起到了某些社會保障功能。
(三)民間金融對減貧及社會經濟生活的不利影響
民間金融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解決農戶生產、生活之所需等方面,彌補金融機構信貸不足,加速社會資金流動和資金的配置效率,起到了拾遺補缺的積極作用。但如果不加強引導,民間金融也將產生較大的負面效應。
最主要一點在于,民間借貸游離于國家政策法規之外,缺乏制度保障,存在很強的制度風險。民間金融大部分都是在鄉村鄰里、親朋好友等社會小團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信用域極其有限,資金規模往往較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差。如在我國農村市場曾存在十幾年的農村合作基金會,在1999年后開始全面退出市場,關于其中的原因,焦瑾璞(2006)研究表明,地方政府行政力量介入導致“高息攬存”以及由此引發影響全局的系統性風險。胡必亮(2006)也認為,由于相當多的基金會在實際運營中,已脫離了辦會的宗旨,在管理上形成了內部人控制,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此外,民間金融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家貨幣政策的實施,并可能為洗錢和其它金融
犯罪提供便利。
三、民間金融與農村減貧的關聯性的實證分析
(一)一個國際的視角
1.一組來自美國的歷史數據
在各個國家,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也無論經濟發展的任何階段,商業銀行一般不情愿直接對小規模農戶進行貸款,但是農戶的生活與生產卻經常產生一定的信貸需求,這樣就產生資金供求的缺口,從而內生的民間金融則在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農業高度發達的美國,在解決農業資金問題的措施之一也曾經是通過各種渠道包括民間經濟力量,為農場提供資金。
根據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來自“個人與其他”渠道的貸款占當年美國農場信貸總量的25.5%,這說明了民間經濟力量的強大和較高的整合程度。
2.國際NGO扶貧的運作模式
在正規金融不能滿足低端客戶需求的背景下,在不少欠發達國家或地區,適應于農村地區經濟增長與扶貧解困的需要,包括小額信貸組織(項目)在內的民間金融組織另辟蹊徑,通過一系列完全不同于正規金融的特殊制度安排,來解決交易成本與信息成本問題,從而將豐富的社區信息資源與資金結合起來,專門從事針對中低收入居民、貧困農村的貸款服務,還有的面向貧困人口提供儲蓄、小額保險、轉賬以及技術培訓甚至其他服務。在有些國家,小額信貸等非正規金融已經發展為能夠為窮人提供系統性金融服務的可持續的制度體系,目前這類的金融組織模式多種多樣,它們各自的主導模式的基本特征見表3。這些對我國當前的農村減貧政策的調整與優化,無疑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重大的指導意義。

(二)一組來自中國的證據
為深入了解現實的中國農村金融狀況,1999-2004年,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中國農村金融課題組組織進行了這方面的實地調查(胡必亮等,2006)。
1.農戶貸款的供求
該調查組在采訪中了解到,農戶的貸款需求是很普遍的,但在實際中,農戶的貸款需求很少能夠通過正規金融機構得到滿足,農戶借款中個人比例都很高,民間金融成為農戶借款來源的主要渠道(詳見表4)
關于貸款的目的,除了用于生產經營貸款需求外,根據該課題組對屯瓦村24戶借款戶的調查,生活目的貸款原因的排序為:教育(6人),結婚(5人),生活(4人),治?。?人),還錢(1 人),為生活目的進行借貸的都是低收入戶。
這說明由于營業成本、貸款所需信息等方面因素的制約,以及貸款抵押的硬約束,正規金融機構對農戶的貸款供給不足,這樣農戶的貸款服務需求被壓抑,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與低收入農戶的日常生活。而民間金融以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較好地彌補了這一資金缺口,在這一點上,它無疑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減貧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2.關于標會的調查
在民間金融的發展演進中,合會(標會)是一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形態,根據臺灣省1989年的全省性標會調查資料顯示,臺灣全省全部家庭1984年參加標會的占51.60% ,1989年為49.91%,基本上一半家庭參加了標會(見表5)。這說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參加標會情況相當普遍。

關于標會的目的,金融調查組對項東村的調查顯示,村民主持或參與標會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獲利,而是為了相互之間幫助以解決家庭生活中因種種原因急需用錢的現實困難(詳見表6)。
雖然表6僅是反映項東村部分標會的情況,但課題組調查資料顯示,標會對經濟條件比較差的家庭而言,在治病、教育、蓋房、結婚等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這說明作為民間金融一種主要形態的標會,在扶貧濟困方面具有難以替代的作用。
(三)基于可貸資金理論的解釋
前面從實證的角度,探討了民間金融在農村減貧的作用,下面運用可貸資金理論并引入一模型來分析農村金融市場的供求,以期解釋民間金融在農村減貧中發生作用的內在邏輯。
在圖1中,DD′是可貸資金需求曲線,SS′是可貸資金供給曲線;二者的交點P,即能決定均衡利率re與均衡可貸資金數量OE;現假設政府采用低利率的政策以刺激經濟成長,設此時的利率為r1,由于受可貸資金供給的限制,市場所能融通的資金就從原來的OE減少到OA。這就是因利率管制而使現實可貸資金供給減少,從而形成了所謂的金融壓抑。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正式金融機構的利率水平無法提高,相當部分的資金需求者(如低收入家庭)將不得不到民間金融市場上尋找資金,如上面討論的民間借貸、合會等。隨著這種情形的逐漸普遍,民間金融市場的重要性也會隨之提高。由此可以看出,資金需求方面的因素,是促進民間金融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素。
如果以A點作為農村民間金融市場借貸數量的原點,在A點的農村民間金融數量等于0,以AG為軸向上延伸的射線代表民間金融市場的利率,JQ為農村民間金融市場資金需求曲線,其斜率會比原先的DD′需求曲線陡峭一些;HS″為民間金融的資金供給線,應位于正規金融市場的資金供給曲線的上方,二者之間的差距即為資金借貸者所要求的風險補償。從[CM(23]圖1不難看出,在民間金融市場上,資金供給曲線HS″與資金需求曲線JQ交點將能同時確定民間金融市場的均衡利率rc與均衡借貸數量OC′,顯然,民間金融市場的利率rc要比官定利率高,但融通的數量從OA增加到OC′,從這個角度來講,農村民間金融的存在,有利于資本的形成,較好地彌補了正規金融對農村家庭生產、生活所需資金供給不足所形成的資金缺口,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減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政策建議
由于歷史的原因、認識上的偏差與政策的岐視,現有金融政策與環境還有不少制約民間金融更好為農村減貧服務的因素,為此,應積極完善相應的金融制度安排,在做好引導的基礎上,增加民間金融制度供給。
第一,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針對農村融資難的特點,制定、調整相關法規政策,賦予民間金融主體及相關行為以應有的法律地位,明確其權利與義務;區別合法的民間金融活動與非法金融行為,從而規范、保護正常的民間金融活動,并將其引導到正常運行的軌道上;對乘人之危獲取暴利的高利貸者或以欺詐手段募集資金的行為予以打擊、取締,維護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
第二,制定更優惠、寬松的政策,支持民間金融組織參與農村減貧工作。針對利率因長期金融抑制而缺乏彈性的問題,給予民間借貸一定的利率浮動區間,使民間金融活動得以正當地展開,獲得合法的利潤,對正規金融發揮其補充作用。同時,發展名副其實的基層合作金融組織,推廣農村會員之間互相擔保和以民營經濟為核心進行內部融資,改良村民之間內部互助性的合作金融組織,建立登記、自律等相關規章制度,為農村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社會資金扶助。

第三,加強金融監管部門對民間金融的監管。建立民間融資信息監測系統,依托各級政府統計部門或農村金融監管組織,定期收集民間借貸規模、資金流向、利率變動等方面數據,消除金融監管機構與民間融資行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切實加強對民間金融的監督和管理,避免出現監管真空,及時有效地打擊高利貸等非法行為,努力將民間金融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新聞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白皮書[Z].中央政府門戶網,2001-10.
[2] 國務院新聞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Z].中央政府門戶網,2001-6
[3] 江曙霞.中國農村反貧困過程中民間信用的作用探討 [J].東岳論叢,2005(5).
[4] 江曙霞.中國農村民間信用緩解貧困的有效性分析[J].財經研究,2006(10).
[5] 黃建新.關注草根金融[J].經濟導刊,2007(7).
[6]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課題組,民間資本的現狀與發展[J].浙江金融,2002(3).
[7] 李富有.民間資本供求與民營企業融資:對陜西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05(1).
[8] 孫濤.民間金融發展的國際視角[J].中國金融,2005(17).
[9] 林毅夫,李永軍.中國扶貧政策——趨勢與挑戰//王國良.中國扶貧政策[C].北京,社會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0] 張杰.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結構、變遷與政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1] 胡必亮.農村金融與村莊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2] [孟加拉]阿西夫.道拉(AsifDowla)、迪帕爾.巴魯阿(DipalBarua),窮人的誠信-第二代格萊珉銀行的故事[M](朱民譯),北京,中信版社,2007.
[13] 焦瑾璞.小額信貸和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6.
[14] 劉民權.中國農村金融市場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張淑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