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分析得出,廣東與東盟雙邊貿易基礎較好,同時存在較大的互補性和競爭性,因此發展潛力巨大。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廣東應克服外貿發展的瓶頸,充分利用CAFTA建立的契機,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實施外貿市場多元化和“走出去”戰略,將經貿發展提升至一個新的水平。
關鍵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際貿易;廣東;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The Strategy of Guangdong’s Tradeunder the CAFTA Conditions
LI Cai-bo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GK2!2]
Abstract:
By analyzing trade complement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fundation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Guangdong and the ASEAN ise fairly good that there is an enormons potential trade development. In the new, Guangdong should overcome the bottlenecks of trade development, make full use of the effects of CAFTA,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peed up industrial upgrading, make the export market diversification and implement the \"going out\" strategy.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建設的啟動和不斷深入,廣東外貿發展面臨著前期開發東盟市場不夠、建立CAFTA熱效應的壓力和出口產品結構亟待調整等方面的挑戰。與此同時,由于廣東自身擁有獨特的先行優勢、人緣優勢、經濟技術優勢和“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的推力等因素,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過程中,廣東與東盟國家的經貿關系有著許多發展機遇。在新的形勢下,廣東如何利用CAFTA建設的契機,合理調整外貿發展戰略,實現貿易結構的轉型和升級,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廣東與東盟貿易發展現狀
廣東省是東盟的近鄰,由于歷史、地理、民族習慣等因素,廣東與東盟國家間的貿易有著深遠的傳統,可上溯到中國的漢代,迄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1975年起,中國與東盟部分國家相繼簽訂了貿易、航空、海運、投資保護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雙邊貿易進入了健康發展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廣東與東盟的貿易發展更上一層樓,90年代雙邊貿易更是由于廣東經濟的高速發展而突飛猛進。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加入WTO,廣東與東盟國家間的貿易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一)貿易總量分析
21世紀以來,從廣東與東盟日益增長的雙邊貿易總量來看,其擴張呈現以下3個特征:
1.貿易總量不斷擴大,廣東貿易呈現逆差,絕對逆差不斷擴大,相對逆差有縮小的趨勢,但遠遠高于全國總體水平
表1顯示,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廣東與東盟的貿易總額不斷擴大,按可比口徑,2006年雙邊貿易額比2000年增長了2.2倍,達到4 414 745萬美元。廣東對東盟的貿易中一直處于逆差地位,每年逆差絕對額不斷擴大,由2000年的465 077萬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1 481 419萬美元。逆差占雙邊貿易總量的比例(相對逆差)始終處于高位運行,2003年達到最高的44.88%,近兩年略有下降,2007年上半年降至31.23%。與全國總體情況相比,廣東與東盟間的相對逆差遠遠高于全國總體水平,中國與東盟的相對逆差2003年為20.97%,2006年為11.32%。
2.雙邊貿易增長速度較快,但年均增長速度低于全國總體水平
1999年至2006年,廣東與東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速度為23.73%,其中出口增長速度為23.21%,進口增長速度為24.01%。進出口總額增長速度呈現波動,最高為2000年的38.46%,最低為2001年的11.07%;出口增長最高為2000年的33.95%,最低為2001年的7.25%;進口增長最高為2000年的40.84%,最低為2005年的9.96%。1999年至2006年,中國與東盟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速度為29.95%,其中最高為2000年的43%。廣東與全國總體水平相比,除2001年外,增長速度均低于全國總體水平(詳見圖1)。
3.與東盟貿易額占廣東外貿總額的比例相對穩定,近年來有微弱下降趨勢
東盟是廣東的第5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量占廣東省外貿總量的比重相對穩定,與全國總體水平基本持平。2000年至2007年上半年,雙邊進出口貿易占廣東外貿比例為9%左右,近兩年略有下降,最高為2003年的9.34%,最低為2000年的8.08%;出口方面,雙邊出口貿易占廣東出口貿易總額的5%左右,最高為2007年上半年的5.32%,最低為2003年的4.77%;進口方面,雙邊進口貿易占廣東進口貿易總額的13%左右,最高為2003年的14.68%,最低為2000年的11.78%。
(二)貿易國別構成分析
在東盟10國中,老東盟五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和印尼)在對廣東貿易中一直占絕對份額,2000年至2006年,老東盟五國在東盟與廣東貿易中所占比例均超過95%,最高為2001年的97.57%,最低為2006年的95.70%。廣東與柬埔寨、緬甸、文萊、老撾之間的貿易量很小,所占比重微不足道。
從廣東與東盟各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看(見表3),最大的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一直占據前三位,新加坡所占份額有所下降,由2000年的29.79%下降到2006年的25.74%,馬來西亞和泰國所占比例幾年來變化不大;其次是菲律賓和印尼,菲律賓與廣東的貿易額在東盟國家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由2000年的8.01%上升到2006年的15.28%,而印尼的份額則呈不斷下降趨勢,由2000年的14.34%下降到2006年的8.85%;越南所占份額略有上升,從2000年的2.32%上升到2006年的3.63%;柬埔寨、緬甸、文萊和老撾所占比例變化不大,幾年來所占份額合計不到1%。從份額排序看,7年來順序發生變化的是印尼和菲律賓,兩者交換了位次,其他國家排序保持不變。
出口目的國方面呈現出從相對集中于新加坡到逐步分散化的趨勢。表4顯示,新加坡所占份額由2000年的45.67%下降到2006年的39.58%,馬來西亞和泰國的份額分別由2000年的12.96%、14.22%上升到2006年的17.18%、16.11%,印尼份額略有下降,菲律賓則略有上升。從前幾位排序看,2000年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和越南,2006年變化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越南和菲律賓。
進口來源國方面,馬來西亞和泰國始終占據前兩位,幾年來兩者合計份額均超過50%;新加坡和印尼出現下降趨勢,分別由2000年的21.93%、15.13%下降到2006年的18.85%、7.76%;菲律賓和越南則呈上升態勢,分別由2000年的8.60%、0.59%上升到2006年的19.42%、1.75%。出現上述明顯變化,與近年來越南經濟不斷向好、印尼經濟不斷惡化有很大的關系。前幾位排序變化,2000年為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越南,2006年為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印尼和越南,具體見表5。
二、廣東與東盟貿易互補性分析
(一)貿易結合度指數
所謂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或地區)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進口)占該國出口(進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出口)總額占世界進口(出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它反映了兩國在貿易方面相互依存的程度,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指數首先是由經濟學布朗(A.J.Brown)(1947)年提出,后經過小島清(1958)、彼得.德拉斯戴爾(Peter Drysdale)(1967、1991)、山澤逸平(1971)等人研究得到完善,并明確了其統計學和經濟學上的意義。分為出口結合度指數和進口結合度指數,其計算公式分別如下:
在貿易上較為疏遠。
根據公式(1)和公式(2),運用WTO官方網站的統計數據,計算出2000年至2006年廣東省與東盟國家間貿易結合度指數,包括出口結合度指數和進口結合度指數,詳見表6和表7。
計算結果表明,廣東與東盟國家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較小,整體呈現下降趨勢。2006年,除了與新加坡、越南的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超過1以外,與其余國家和東盟整體的指數均小于1。這說明廣東出口貿易與東盟國家聯系不夠緊密,與廣東自身出口能力和東盟國家進口能力不相匹配。年度變化看,2001年和2002年的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相對較高,近幾年逐步出現下降趨勢。具體國家方面,與新加坡、印尼、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出口貿易結合度相對較高。
從進口貿易結合度指數看,廣東與東盟主要國家的貿易結合度指數比較大,這說明廣東市場與東盟國家的出口密切相關。2000年至2006年,與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新加坡和東盟整體的進口貿易結合度指數均超過1,基本保持在較高的水平。其中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增長較快,新加坡出現了一定的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加坡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替代了部分對華出口。
(二)Drysdale貿易互補指數
Drysdale于1967年提出用貿易互補指數來衡量一國進口與另一國出口的兼容性。其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和e分別代表進口國和出口國,M和X分別代表進口額和出口額,k代表商品類別。當i國不進口e國出口的任何一種產品時,Cie=0,當i國各進口產品比重與e國各出口產品比重完成吻合時,Cie,故Cie的值在0和1之間。
筆者對廣東和東盟的貿易按照HS分類標準,并細分到兩位數共97章。用上述公式計算出1997、2000、2003、2004和2005年的雙邊貿易互補數據(見表8)。從表可以看出,廣東與東盟的貿易互補指數是比較高的,特別是廣東的進口和東盟的出口的指數更高,說明廣東和東盟雙邊貿易結構還是比較兼容的。同時看到,廣東出口和東盟進口的指數近年來有所下降,這與廣東比較重視歐美市場、對東盟市場開發程度不夠深有著很大關系。
因此,無論是用貿易結合度指數,還是用Drysdale貿易互補指數分析,都可以看到:廣東與東盟日益增長的雙邊貿易是有著內在必然性的,即雙方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和生產能力等方面各有所長,并形成一定的產業分工格局,因而在貿易商品結構方面有較強的互補性。
三、廣東與東盟貿易競爭性分析
(一)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性性比較優勢(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標是衡量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的一種分析方法。巴拉薩 (Balassa,1965)最先運用該方法進行了實證研究。簡單地說,國家i出口產品k的顯性比較優勢由該種產品占該國總出口的比重相對于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來衡量,其顯性比較優勢指數為:
RCA=(Xki/Xi)/(Xkw/Xw)
其中:Xki表示i國k類商品的出口額,Xi為i國總出口額。Xkw表示世界上k類商品的出口總額,Xw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總額。RCA指數考慮了不同國家和不同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側重一國的出口業績效。一般認為,當RCA大于2.5時,該產業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當RCA在1.5-2.5之間,該產業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當RCA在0.80-1.25之間時,表明該產業具有中等比較優勢;RCA在0.8以下則處于比較劣勢。
國內外學者在研究該專題時,產品的分類大多采用國際商品標準分類法(SITC)。由于數據獲得受到限制,《廣東統計年鑒》編排的廣東貿易數據采用的是海關協調制度分類標準(HS1996)。考慮到HS分類標準比SITC標準更加詳細,在HS標準1996年版本的類章總值表中,全部商品分為21類97章(編號是1-99,77和98空缺)。這種分類較之SITC更符合產品的加工特性,各類以及同類的各章基本按加工程度從低到高排序。因此,筆者采用了HS分類標準的有關數據計算了廣東省、中國以及東盟國家的RCA指數。
(二)廣東與東盟出口比較優勢對比分析
筆者將產品按照要素密集度進行分類。HS分類中,第1、2、3、4、5和9類歸為資源密集型產品;第6、16、17和18類歸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其他歸為勞動密集型產品。
1.資源密集型產品。表9顯示,6類資源密集型產品中,東盟的第3類動、植物油脂及蠟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其他5類基本具有中等比較優勢。廣東在這方面則是比較劣勢,特別是第3類動、植物油脂及蠟和第5類礦產品,具有極強的比較劣勢。資源稟賦上看,東盟國家水產品和礦產資源豐富,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在農業資源豐富,馬來西亞和印尼具有較豐富的林業資源。而廣東在農業、林業和礦產資源方面基礎非常薄弱,漁業資源也處于比較劣勢。
2.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又分為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第8、11、12、13和19類)和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品(第7、10、14、15類)。表10顯示,廣東在一般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比如皮革、紡織品及服裝、玻璃陶瓷制品等,在鞋帽、玩具和家居產品方面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2005年RCA指數達到4.95和4.75;受自然資源約束,廣東在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劣勢,如塑料、橡膠及其制品、木漿、紙及制品、珠寶首飾、賤金屬及其制品等。東盟在塑料、橡膠及制品、鞋帽制品方面具有中等比較優勢,在其他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具有比較劣勢。總體上看,廣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比東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3.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表11顯示,廣東的機械、電器設備、電視機及音響設備產品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2005年RCA指數為1.91;在儀器、醫療器械、鐘表及樂器方面具有中等比較優勢;在化工產品、車輛、航空器、船舶和運輸設備等其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東盟在電器設備、電視機及音響設備產品上具有中等比較優勢,在其他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劣勢。整體上看,廣東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方面優勢強于東盟國家,在機電設備產品方面雙邊形成競爭關系。
四、對策與建議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構筑以來,廣東是直接的地區受益者。廣東在克服發展瓶頸,尋求發展新模式的過程中,要著眼于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特點和趨勢,充分利用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帶來的新機遇,謀求新的發展理念,構筑新的經貿戰略。
(一)實施外貿市場多元化戰略,避免過分依賴歐美市場,緩解貿易摩擦,降低貿易風險
受到20年來在港資企業帶動下對外開放的傳統影響,廣東企業向來有著重視歐美、香港市場的習慣,而且這幾個市場出口利潤比較高,也成為粵企重視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出口市場過分集中引發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沖突,從現在國際貿易發展的情況看,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傾向越來越嚴重,“中國制造”、“廣東制造”產品面臨更為復雜和苛刻的外部條件,廣東企業必須注重開拓新的市場,尤其是抓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的良機,將國際貿易風險分散開來。與廣西和云南相比,廣東有經濟優勢;與以長三角為中心的東部相比,廣東有地緣優勢,與東盟之間的運輸距離最短,并有諸多深水良港與東盟通航,運輸費用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據測算,CAFTA的建立,將創造一個擁有17億消費者的經濟區域,其國內生產總值約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估計為1.23萬億美元。由于廣東是外向型經濟比較高的地區,而且加工貿易也比較發達,關稅降低將會使雙方貿易市場空間和業務規模擴大,廣東的加工貿易將會面臨一個更大范圍的要素組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越南、老撾、柬埔寨的廉價勞動力以及泰國、菲律賓豐富的資源。東盟作為廣東進口原料和輔料的重要基地,關稅的減少也會降低商品的生產成本。同時,利用廣東相對于東盟國家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機電產品和高技術產品的一般貿易規模,實現貿易結構持續升級。
(二)加快產業升級,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順應要素稟賦變化,尋求動態比較優勢
廣東長期依賴低成本土地和廉價勞動力發展了多年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怠于發展高科技產業和進行產業升級;現在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成本上升,要素稟賦發生變化;國家出口退稅、加工貿易等政策不斷調整,廣東貿易戰略調整、產業結構升級已迫在眉睫。廣東與東盟國家的經濟結構具有互補性,但同時又存在同構性。在CAFTA的構建中,廣東應充分利用雙方經濟結構的互補性,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迅速擴大的貿易流量,適時地加快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東盟在競爭中不斷地尋求動態比較優勢,跳出同構陷阱,尋找新的產業轉移與分工模式,發展新產業,如創新服務業、物流業等,迅速實現區域內的產業升級。一方面利用我國加入世貿后服務領域開放的契機和CEPA的實施,加速服務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利用中國與東盟兩個貿易通道之一的海上通道的發展契機,依托港口優勢,將廣東構建成為中國與東盟海上貿易通道。
(三)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改革開放20多年,吸引外資已經直接成為廣東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力,而東南亞華僑華人的資本一直是廣東利用外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利用東南亞國家華僑華人資本的門檻將進一步降低,往來更加方便,必將進一步提高東盟國家資本在廣東利用外資中的比重。因此要采取積極的措施,認真做好規劃和引導,爭取在“引進來”方面取得新進展。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廣東的經濟環境和企業競爭力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勞動力、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傳統成本優勢正受到不斷挑戰;另一方面,不少企業已經具備“走出去”的實力,愿意到國外市場大展宏圖。東盟具有原材料、能源和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有與廣東形成天然的地緣、人緣聯系,是廣東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首選之地,為企業進一步對外直接投資積累資本和經驗。
近年來,廣東實施“走出去”戰略有了起步,但力度不大,需要把握機會,搶占先機。截至2006年底,廣東在東盟各國投資設立企業159家,投資總額3.26億美元,業務涉及電子、通訊、機械設備、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廣東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可以借鑒東盟自由貿易區業已成型的架構,加快自由貿易區技術設施、標準化和政策等方面的便利化建設步伐,減少貿易和投資的程序,加快貨物、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速度,利用東南亞國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和投資空間大等優勢, 將富余的資金投于東盟,迅速打進東盟市場,形成跨國投資的區位優勢。
參考文獻:
[1] Balassa.B, 1961.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Homewood.Ⅲ. Richard D. Irwin.
[2] Cooper, C.A. and Massell, B.F. 1965.A new look at union theory. Economic Journal 75(300),December.
[3] Suthiphand Chirathivat,2002. ASEAN-China Free Trade Trea: background,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13(2002)671-686.
[4] 黃靜波.廣東省對外貿易發展的實證分析[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
[5] 黃范章.東亞經濟藍皮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呂洪英)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