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小企業經營中面臨的問題,使之如何更好地解決財務困境問題,更好更快的發展,成為當今社會財務會計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財務存在諸多困難,中美相關資料的比較說明了兩國不同的處理方法。借鑒美國的經驗,解決中小企業的財務困境問題,應從擴充企業籌資、融資渠道,提高中小企業的信用水平以及國家政府必要的支持等方面做起。
關鍵詞:中小企業;財務困難;融資;籌資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of the SMEs
CHEN Ying
(Department of Human Resources,Guangxi No1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eam,Guilin 541100,China)[GK2!2]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the SMEs in China’ s national economy,it is significant to research into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that these enterpriese meet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By referring to the U.S. practices in this regard,the paper presents some solutions such as enlarging the financing channels,impring the SMEs’ credit level and strengthening the governmental support,etc.
Key words:
國際上對中小企業的劃分主要依據兩個標準:一是規模標準,二是地位標準。前者包括企業職工人數、企業年度營業金額等要素;后者包括企業的組織形式、企業的管理方式、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等要素。由于國情不同,各個國家在制定具體的劃分標準時也不盡相同。而我國長期以來對中小企業一直缺乏具有法律意義的明確界定。直到2002年我國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才明確指出:“本法所稱中小企業,是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依法設立的有利于滿足社會需要,增加就業,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生產經營規模屬于中小型的各種所有制和各種形式的企業。”其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對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的貢獻也越來越突出。有資料表明: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已超過1000萬家,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0%,提供了75%的城鎮就業機會,實現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的60%,實現利稅占全國的60%,約占我國出口額的60%。
由于銀行信貸或資本市場的歧視再加上中小企業能力和信用水平良莠不齊,使得我國的中小企業一直是在夾縫中謀生存。當中小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時,他們卻要花費比大公司十倍、百倍的努力才有可能擺脫困境。所以也有人稱中小企業在財務困境時面臨的就是破產。因此能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及時獲得所需要的血液“資金”無疑是至關重要的。而如何合理有效的解決中小企業籌資、融資難的問題將是此文研究的重點。
一、中小企業財務困難的特征
(一)缺乏資金,籌資、融資陷入困境
近年來,中小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中小企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最普遍和最關鍵的制約因素就是融資問題。在當前我國體制轉型和結構調整的特殊歷史時期,城鄉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則顯得更為復雜。其實中小企業融資有幾個突出的特點與大企業是截然不同:在資產總值中,固定資產所占比重中小企業比大企業低;貿易債務比大企業更重要;以租賃或租購的融資方式購置設備的較多;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于個人積蓄或家庭集資,極少通過正規渠道獲得信貸和其他的財政支持。之所以會這樣與中小企業的性質不無關系。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是民營企業,他們經營靈活能及時抓住市場為自己謀求利潤。但是民營企業在企業發展時缺乏連續性常常會因為企業主的突然死亡或市場沖擊而倒閉,所以中小企業在籌資、融資上總是困難重重。
(二)中小企業缺乏競爭能力,很難同大型企業競爭市場
作為市場的追隨者中小企業能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的調整自己的經營方向。但也正是由于中小企業的“船小好調頭”造成中小企業普遍管理水平低下,設備落后,技術創新能力低。如:清華大學經濟管理研究所的調查表明,樣本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率平均為0.5%,大、中、小企業平均分別為0.78%、0.34%和0.37%。由于創新投入少,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技術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即使這樣中小企業卻有想做“小而全”想通過這樣牢牢控制住自己的市場但卻往往造成中小企業負債水平增高,盈利能力降下,再加上中小企業管理水平低下,不少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發展缺乏規劃,對企業資金的運用缺乏控制,等等。以上這些原因使得中小企業在同大企業競爭市場時常常陷入困境、甚至面臨破產或被吞并的處境。
(三)中小企業缺乏財務管理理念,缺乏合理營運資金的能力
其實有時中小企業并不是完全缺乏資金需要籌資、融資,而是缺乏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手里現有的資金。如四川一位制造皮制品的民營企業主2001年企業資產達到兩個億,也算是小有規模了,但當記者問他對2002年的規劃時,他說:“如果明年情況好就再上兩條生產線,不好就算了。”缺乏嚴密的資金使用計劃,在庫存管理和交易結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內部控制制度,隨意性較大。當企業經濟景氣時可能矛盾表現的還不明顯,但當企業經濟不景氣時企業可能就會面臨存貨積壓和應收賬款劇增的困擾,在籌措短期周轉資金方面有著更大的困難。其實由于這種對企業資金缺乏合理有效的運營和缺乏對“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了解,使得中小企業總是占用企業的投資資金,導致中小企業缺乏科技創新和合理營運資金的能力的實力,當與大企業同時強占市場時很難同大企業抗衡。所以當自己苦心經營市場被大企業強占、瓜分時,中小企業不可避免地將面臨財務困境。
二、中小企業出現財務困境問題的原因
(一)從國家宏觀經濟環境方面入手
從宏觀層面看,主要是由于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國家提出要讓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的不是在企業數量上而是要在公司質量上,所以國家提出“抓大放小”的政策方針,使得人、財、物等社會資源都或多或少地偏向大企業。使得中小企業在爭取社會資源時陷入不利地位。在這里有一個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銀行對不同融資者的態度問題。我國的銀行貸款明顯偏向于國有企業和大型企業。如,中國工商銀行在1994年年報中總結1993年的工作時指出:“中國工商銀行信貸工作重點放在提高信貸資金質量,減少貸款風險和保證國家重點項目和重點行業的資金需求上,同時,強化貸款目標管理,規范貸款操作程序。”而且國有銀行不僅僅偏向于效益好的大型企業,對處于虧損狀態的大中型國有企業也提供政策性貸款。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5年十年間,國有企業中虧損企業的累計虧損額達到2970.95億元。而根據簡單的經濟學常識推理就可以知道,在這十年里,國有銀行有將近3000億元的貸款用來彌補國有企業的虧損了。顧此失彼,在衡量的天平向國有大型企業傾倒時,中小企業要想爭取到想要的貸款額度可就是難上加難了。
(二)從中小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入手
之所以中小企業融資出現了較大的困難,企業貸款難主要是抵押難、擔保難,加之銀行授權有限、辦事程序復雜繁瑣。從微觀層面上看,主要是由于中小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報表普遍不實;雖然實行了抵押擔保制度,但落實起來很困難;對貸款責任人追究很重,而激勵制度卻不足。而且由于中小企業的不穩定性,使得中小企業在面臨財務危機時對以往的銀行債務采取的不是一種積極應對的態度,而是借改制之機逃廢銀行債務,從而使銀行投放中小企業的信貸資產流失嚴重,不僅影響金融安全,也惡化了社會信用環境,加大了中小企業信貸融資的困難。中小企業自身條件有限,進入證券市場融資異常困難。
三、中小企業面臨財務困境時,不同國家存在不同的處理方法(以中國和美國為例)
(一)以美國為例
在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中小企業認為“美國經濟的脊柱”??梢娭行∑髽I對美國經濟貢獻之大。但在美國,銀行是中小企業外部融資的主要供應者,37%的中小企業得到商業銀行的融資,其他主要的供應者有:金融公司、租賃公司和其他非金融機構。據1993年對美國中小企業融資情況的全國性調查反映:在所有50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中,61%使用貿易信貸;56%使用透支、抵押貸款或租賃等各種融資來源,其中26%使用透支、9%使用抵押貸款、14%使用設備貸款,還有24%使用汽車貸款;在100-499人的較大的中型企業中,60%使用透支、30%使用金融性租賃、19%使用抵押貸款,29%使用設備貸款,還有26%使用汽車貸款。中小企業的產權資金金融來源據統計,美國小企業資金來源為:個人投資者35%、大公司25%、風險資金15%,聯邦研究開發15%,其他10%。正是美國這種分層次的資本市場使用于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企業,大中小型企業均可依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從全球看,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發展,新科技成果的絕大部分被新型的中小企業吸納,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建立創業投資市場來矯正原有金融體系結構的缺陷,用鼓勵和培育創業資本成長的方法促進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1971年美國創立的納斯達克斯(NASDAQ)市場曾把一大批名不見經傳的中小科技企業如戴爾、微軟、蘋果、因特網培育成大公司。
(二)以中國企業為例
而在我國目前在工商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已經超過1000萬家,占全國已注冊企業總數的99%,其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出口總額已分別占全國各項總值的60%、57%和60%。流通領域中小企業占全國零售網點的90%以上,中小企業還提供了大約75%的城鎮就業機會。但我國中小企業與美國中小企業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科技含量低,科學管理、營運水平差。目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大多數還停留在手工制造業,主要進行終端的銷售。在美國有個硅谷,那里曾被譽為是“百萬富翁的搖籃”,在那里誕生了不少知名的企業。在我們中國有一個“中關村”那里每年也創造著不少價值,也被譽為是中國的“硅谷”。可事實上拆去電腦的外殼,中心的cpu都是一樣“奔騰”。缺乏核心競爭力可能是中小企業總是上演風云變換的最根本的原因了。國有銀行對中小企業缺乏信心,看不到其明朗的前景可能是我國中小企業總是拿不到所需的貸款額度的原因所在。
四、中小企業財務困境的解決方法
(一)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
1.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為發展創造良好的信用企業發展必需一定資金,其中通常包含一定比例負債籌資,中小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應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而要想達到良好的資本結構就應注意:在企業創業時,應根據投資規?;I集必要的資本,選擇所能達到的投資最佳規模。中小企業實現的稅后利潤應盡可能多地充實資本,會計政策的選擇一資金的充分補償為考慮重點,以確保資金尤其是營運資金周轉的順暢,要重視增強企業借款能力,保持良好的資本結構,增強企業借款能力,對于外部籌資主要依賴銀行借款的中小企業來說至關重要。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努力加強內部管理,擴大銷售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水平,樹立企業的信用形象,爭取得到銀行的貸款。只有從根本上注意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社會地位,才能提供給銀行一份使之滿意的報表和信用報告,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
(二)解決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
一般地說,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獲取資金,即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源于企業內部的融資,包括所有者投入、企業留存收益和職工集資;外源融資歐式源于企業外部的融資,包括銀行貸款、債券融資、股權融資、風險投資和民間借貸。而在我國,內源融資對中小企業資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成本低、風險小的特點,是中小企業融資的立足之本;內源融資主要來源于企業主和企業員工的投資,但這種融資卻可能產生員工的多頭領導和內部管理制度的失效。外源融資是發行企業債券和風險投資。而長期以來,我國政府卻在一直采取的是“重股票、輕債券;重國債,輕企債” 政策。股票市場對中小企業的不開放,企業債券的無人問津,使得中小企業想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取資金顯得風險大而又不見效果。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應該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激活民間借貸,擴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領域。截止2003年2月末,我國居民本外幣儲蓄余額已突破10萬億大關,達到10.03萬億元,比1978年的210.6億元增加了476.25倍。如果放著這么巨大的市場不加以利用實屬可惜。再有就是財稅支持的法律保障。在國外給予中小企業財政援助、實行稅收優惠,制定各種中小企業稅收的減免與寬限政策。而我國有時為了吸引外資,使國外企業享受“超國民待遇”,使得本國企業的處境尷尬。所以給予中小企業財政援助、實行稅收優惠,以提高中小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對于緩和我國國有銀行“死債”、“爛債”的壓力,增加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三)開源節流、合理壓縮企業成本,提高資金周轉率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市場競爭必將越來越激烈,國家的支持畢竟只是治標不治本。要想從根本上強起來,關鍵還是要勤練內功,完善企業管理制度,明確企業發展方向,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我們可以通過成立企業協會的方式,互通有無。21世紀就是一個高度協作,互通有無的世紀。任何企業要再想以前那套“小而全”的思想的話,必將被市場所淘汰。只有通過相互協作,互惠互利讓合作雙方達到“雙贏”的局面,我們的中小企業才能真真正正的發展起來。
五、展望前景
隨著我國各項政策的越來越開放,我國的中小企業也始終將面臨著更多的機遇。但機遇與壓力并存,面對我國這么龐大的市場和我國在世界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任何一個國外企業都不會輕易放棄我國市場的。然而有壓力才能有動力,有資料表明從1979年至2002年,我國國民經濟保持了9.5%的增長速度,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非國有經濟增長速度達到30%以上。而且以中小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截止到2002年末,其從業人員達到1.33億人,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26.8%,提供給農民工的工資由1996年的4不從心380億元,增加到現在的8 200億元??梢娭行∑髽I為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我國政府必將越來越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而我國的中小企業也必將在進一步殘酷的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
參考文獻:
[1] 劉治欽,秦富.中小企業財務管理[M].北京:農業出版社,2002.
[2] [JP3]中小企業融資中的幾個問題[J].中國經濟時報.
[3] 方曉霞.中國企業融資:制度變遷與行為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 王競天,李正文,馮雪飛.中小企業創新與融資[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5] 劉勝軍,李漢玲.財務困境與穩健經營[J].財會通訊,2001(9).
(責任編輯:櫻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