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耗大量資源來實現,資源浪費大,利用率低,污染重。而資源產權的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困擾我國資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內在影響因素。無論是在壟斷情形下還是在完全競爭的情形下,當產權扭曲時,資源的經營者都沒有動力去保護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究其產權扭曲的種種原因,須制定相應的政策,以便規劃我國資源產權制度,合理開發利用我國資源。
關鍵詞:資源利用;資源產權;現狀與展望
中圖分類號:F224.9 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明確提出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性任務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節能降耗是今后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社會的各個層面為其提供支撐和保障。其中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能夠為建立節約型社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筆者主要從資源產權的角度,對我國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得到有意義的結論。
當前,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消耗大量的資源來實現,資源浪費大,利用效率低,污染重。據統計,中國的主要耗能產品的單位能耗遠遠高于工業發達國家,比世界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40%。能源利用率只有32%(其中煤炭只有6%),比發達國家低十多個百分點。中國火力發電每千瓦時耗煤417噸,比美國、日本高20%-30%。中國消耗了占世界總消費量30%的煤炭,卻只創造了僅占全球總量4%的國內生產總值。可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是目前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制約因素。而在我國,資源產權的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困擾資源合理高效利用的內在影響因素,根據自然資源自身的特點研究產權和資源合理利用之間的關系有著深遠的意義。
二、文獻回顧
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初引進了西方的產權理論,并將其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相結合,引起了經濟界的廣泛關注。事實上,產權理論的產生源于對經濟活動外部性問題,而資源開發利用中的問題正是經濟活動外部不經濟性的具體表現,資源合理利用問題與產權問題的關系密切。在追逐個體利益與保護環境的矛盾中,人類在不斷尋求有效解決矛盾的方法,其中資源產權理論的發展為資源的有效利用指出了一條可以嘗試的途徑,筆者試對資源方面的產權理論作一個綜述。
(一)產權理論的一般觀點
西方產權理論觀點源于20世紀60年代興起于美國產權學派。1960年科斯的一篇具有新制度經濟學范式意義的經典論文——《社會成本問題》的發表,標志著現代產權學派的誕生。
喬治.斯蒂格勒于1966年將《社會成本問題》一文的基本思想概括并命名為\"科斯定理\"。一般認為,該定理指的是,\"在交易費用為零和對產權充分界定并加以實施的條件下,外部性因素不會引起資源的不當配置。因此在此場合,當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將受一種市場動力的驅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進行談判,也就是說使外部性內部化。該中性定理指出,擁有有關決定資源使用的產權的人,無論是外部性因素的生產者,還是消費者,交易過程的結果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是否相等,對產值最大化沒有影響;而是否存在交易費用將影響到產值最大化,只要交易費用為零,產值最終將最大化。
(二)資源產權理論的起源
科斯在1960年發表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書是西方產權理論發展的重要標志,他提出通過產權分析可以處理外部性問題,并使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雖然科斯的產權理論并非只適用于解決資源問題,但《社會成本問題》對產權的研究卻是從資源環境問題入手的,文章通過對許多資源環境問題的案例展開經濟學分析,得出被稱之為科斯定理的重要結論。可以看出,資源問題是產權理論研究的起點和重要的應用領域,而產權理論又為分析資源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三)關于\"自由市場環境主義\"的爭論
由于對科斯定理在理解上的不同,導致了理論界對資源產權的許多不同觀點。市場理性學者對科斯定理的實用性深信不疑,他們認為所有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都可以通過產權途徑去解決,其代表人物有安德森、利爾、史密斯和古帕塔等。
對此我國學者徐嵩齡先生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簡單地從傳統的'自由市場'概念移植于環境管理未必成功,因為它忽視了一般商品和資源之間的根本區別,即資源中不可分割的公共性,它的不可窮盡的多價值性,以及資源總量隨交易而遞減的特征。\"
我國的藤有正先生則更加客觀地評價了\"自由市場環境主義\"的觀點,他認為\"自由市場環境主義\"強調和重視資源產權化應該說是它的長處,其問題的關鍵在于它過分夸大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以至于認為政府調控機制可以完全被替代。隨著理論研究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資源產權化的障礙會逐步有限地被克服,市場機制在環保領域的應用還會有更大的進展。
(四)資源產權理論的新進展
在最近幾年的資源產權理論研究文獻中,對于難以分割的資源的產權理論研究已經取得較大進展,其中有的已開始應用于各國的資源管理的實踐中。對于難以分割的資源的產權安排,人們的一般觀點是:
1.必須尋找到既不脫離政府管制,又能使產權清晰的產權安排。
2.資源產權具有政府公共產權和市場交易產權的雙重結構。
3.資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分割,從而形成一種政府管制下的部分產權私有化的產權安排。資源引入市場機制的最大障礙是資源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或其過高的分割成本。但是,在一定條件下,資源可以一定的方式進行分割,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產權分割方式。所謂產權分割不僅是指所有權與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的分離,而且也指使用權、收益權等還可以分解成其他各種部分權能。產權分割并界定清楚后,便可按市場規則進行交易。這種產權的分層次明晰既是對產權主體利益的保護,也是對其責任的明確,能夠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促使他們進行長期的投資,克服短期行為。
4.資源產權市場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場。既然資源產權可在分割后將部分產權出賣,資源產權市場就有形成的可能,只是由于資源的原始產權或最終所有權屬于全體國民,政府擁有資源的管理權,因此,資源產權的交易首先是在代表資源主體的公共機構(國家)與廠商之間進行的,交易市場的形成是以政府安排許可為空間,因此是政府控制下的市場。
(五)我國資源產權研究現狀
根據我國憲法,我國自然資源的產權制度包括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在兩種所有制中,開發利用資源所獲得的收益由國家或集體在全體所有者之間根據各自的貢獻大小進行分配,資源均不能隨意買賣。
表面上看,不僅資源的所有權是明晰的,而且使用權和收益權也是明晰的,但實際上卻存在著許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顯得更為突出,需要我們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國家是資源所有者,政府具有國家行政管理者和所有者的雙重身份,使得資源的所有權、行政權和經營權混淆。同時,層層代理的管理機制使國家所有的資源轉變為部門所有、地方所有,從而使國有資源的產權虛置或弱化,不僅使國有資源收益流失,而且還造成了部門、地區之間的利益之爭。同時,各級政府和部門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犧牲長遠利益,有時甚至允許企業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地開發利用,對環境進行肆意地污染與破壞。可見,對于資源產權的深入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
筆者試圖從理論上說明我國目前可耗盡資源產權與其開發利用的關系,通過模型證明在產權扭曲的情況下,我國不可再生資源利用效率較低,進一步說明探索出一條合理的資源產權制度對我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大意義。
三、基本模型及其分析
傳統的可耗盡資源開采模型用社會價值來判斷資源的任何抽取方式的合理性,在每一時點,采礦企業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實質上就是最大化利潤函數,或與利潤成比例的變量。由于我國礦業開采企業是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經營決策過程的復雜性,其本身就有可能使企業偏離利潤最大化選擇。如果擁有控制權的礦井經營者在企業銷售收入中占有的比例大于他們在企業成本中應承擔的份額,或者說,企業經營者的權利與責任不對稱,采礦企業經營者就可能破壞性開采,增加資源不合理利用的幾率。現實的情況是采礦企業的生產成本包括生產設施的購買,礦工工資及福利,治理開采礦藏所導致的生態污染,安全生產的開支,企業運營費用,技術改進成本,政府稅費支出等等,然而由于監督缺位、權力尋租等多種原因的存在,企業經營者個人承擔的邊際成本遠遠小于生產的真實邊際成本。正因如此,礦井經營者追求個人目標最大化就與\"企業經濟效益(企業開采礦藏的社會價值)\"發生了嚴重的偏離,滿足個人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條件的可耗盡資源抽取就可能遠大于正常企業(權責對等)對可耗盡資源的抽取,企業經營者對抽取量的不切實際的追求造成對資源的盲目的破壞性開采。[WTBX]
假定企業的經營決策完全由經營者做出。設企業對可耗盡資源的抽取路徑為Q(t),逆需求函數為P(Q),企業合理開發利用資源應支付生產成本C(Q)。企業經營者的目標是選取最優抽取路徑以便最大化。
這個目標與傳統上可耗盡資源經濟學中的\"利潤函數(社會價值)\"是不同的,對企業的收益項附加了系數β,成本附加了系數α。用β衡量采礦企業經營者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α衡量采礦企業經營者所承擔的生產成本的份額,更一般地,β表示了采礦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擁有的權利,α表示采礦企業經營者對企業所承擔的責任,當β=α時,即經營者的權利和責任是對等的,經營者的目標等于利潤最大化,只要β≠α,表明經營者的權利責任關系不對等,采礦企業就會發生\"產權扭曲\",就會使經營者偏離所有者(即國家或者社會)的目標。采礦企業經營者的目標可寫為α[β/α*P(Q)Q-C(Q)]。
定義企業的產權扭曲度是企業經營者權利與責任之比γ=β/α,由定義,γ≠1的企業是產權扭曲的,γ>1表示經營者權利相對較大,反之經營者責任較小。在可耗盡資源開采中,相當多的小礦井、小煤窯、小企業,個體的或集體承包的,都出現礦藏開采的收益與經營者承擔責任不對等現象,更多的是權利遠大于責任,有的甚至只享受權利不承擔責任。如此以來,在可耗盡資源開采中,壟斷企業的經營者的決策可由下述動態優化模型描述,
如果將P(Q)(P′(Q)<0)看作企業實際的逆需求函數,則在每一時刻t,經營者還面臨一條虛擬的需求曲線γP(Q)。由于γ>1,在(Q,P)空間中,虛擬的需求曲線在真實的需求曲線上方,相應地,經營者面對的虛擬邊際收益曲線也在實際邊際收益曲線上方。C′(Q)表示企業邊際成本曲線(C′(Q)>0),對社會來說, 是虛擬的需求曲線、虛擬的邊際收益曲線,但對產權扭曲的開采可耗盡資源的企業的經營者來說卻是客觀存在的,他們據此做出企業的經營決策,特別是最優抽取路徑。將式(5)變為 γ[P(Q)+QP′(Q)]=C′(Q)+λeρt,由于ρ、λ是常數,在任意時刻t,則上式右端項在(Q,C′(Q))平面上表示邊際成本的上下平移,記為C′1(Q)(C′1(Q)>0),記MR(Q)=P(Q)+QP′(Q),從而經營者決策的一階條件可寫為γMR=C′1(Q),與企業經營者的決策相關的各變量間的關系見圖1。
由圖2可知,當產權扭曲時,完全競爭企業與壟斷企業有相同的可耗盡資源最優抽取策略。在產權扭曲時,無論是壟斷企業還是完全競爭企業都不是資源的保護者。在可耗盡資源開采中,產權扭曲是資源過度開采,不合理利用的原因。從分析可知,產權的極度扭曲導致可耗盡資源開采企業經營者為了最大化個人利益愈發加快了礦產抽取速度(產權扭曲度γ越大,Q2偏離Q1越多,見圖1,2)。由于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對煤炭等礦業資源需求更是大為增加,這將推動需求曲線及其邊際收益曲線上移,使其和邊際成本曲線的交點右移,Q2趨于增大,然而由于采掘業自身的特點,隨著資源抽取的速度加快,在現有技術和資金條件下,資源利用效率必然下降,對于產權扭曲的采礦企業的經營者而言,實際只承擔了本應承擔的投入成本的一部分(成本系數α<1,α越小經營者承擔的成本越少),經營者投資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成本很少,經常出現\"殺雞取卵\"式的資源大量開采,造成很多資源浪費。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同時威脅到國家的能源安全。
四、資源開采企業產權扭曲原因
(一)我國采掘行業尤其是煤炭行業的\"準公用地\"性質
1968年,美國學者哈丁(Hardin)發表了著名的公用地悲劇,借用牧人使用無人管理的集體牧場的例子,闡明集體資源的自由使用會毀滅整個集體資源的觀點。我國礦產資源由于其稀缺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使我國采掘業具有\"準公用地\"性質。由于交易成本、地方政府的地區利益關系以及經濟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所導致的采掘業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認識偏差,造成地方保護主義
許多礦產資源豐富地區,經濟結構單一,畸形發展,經濟社會發展嚴重依賴礦藏的開采。在這些地方相當一部分官員沒有全局觀念,只看到礦業開采對當地經濟、稅收的促進作用,對亂采伐對資源所造成的破壞、對生態所造成的破壞認識不夠,缺乏資源合理有效利用的意識,在資源高效利用上投資很少,減少了企業應承擔的成本和義務,造成事實上的產權的扭曲。
(三)權利尋租
在礦業開采中的尋租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主要是行政權利尋租、司法權利尋租、新聞監督權力尋租,其中行政司法權利(包括采礦權的審批)的尋租給資源過負荷開采帶來隱患最大。一般付出租金的人必然要收回高于租金的利益。投入租金與投入企業實際所需的社會成本等相比,前者給經營者所帶來的利益卻要大得多。于是存在權利尋租時,對企業經營者不可能有對等的權責關系。
(四)處罰監管力度不夠
由于一部分政府官員認識的偏差,同時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相關法律、標準缺乏,使資源過度開采的處罰和監管力度不夠,大大降低了企業經營者的成本,這些都加重了經營者的產權扭曲度。
五、政策建議
(一)理順資源開采環節的隸屬關系,政務公開
監管的缺位會造成產權的扭曲,對企業過多的干預使權力尋租有了更多的機會。政府應在繼續采取嚴厲行政措施的同時,切實轉變礦業資源的管理方式,改變礦業開采的\"準公用地\"屬性,探索出一條有效的路子,降低企業產權扭曲度,努力使企業生產回復到權責對等的狀態。
(二)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健全相關標準
明確政府監管部門、資源開采企業經營者的法律責任,加強道德、法制、相關標準宣傳,增大企業經營者違法、違規經營的成本,增大礦業開采監管部門檢查驗收的形式主義。
(三)對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開發應有系統規劃,應考慮利益的均衡
資源富集地區相當多的是貧困地區,國家在制定相應政策時應更多的考慮到利益的均衡,能讓利于地方、投資者和民眾,應從政策、財政、技術上給予相應的支持,減輕當地政府的財政負擔,提高采礦企業的技術水平,協助當地政府改變當地單一的經濟結構,切實切斷礦產開采中的\"食物鏈\"怪圈。
六、結論
筆者通過研究,說明了資源耗竭型開采企業由于產權扭曲,權力和責任的不匹配,無論在何種經濟結構中,都會造成資源開發過程中巨大的浪費。這種資源開發的浪費和低效率配置與當前我國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違背。當然,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的途徑還有很多其他的方面,比如技術進步,等等。筆者僅針對資源開發過程中的制度層面上,從合理配置產權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關建議,希望對我國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建設節約型社會提供一定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張秀玲.礦產資源管理應改革產權制度[J]. 決策與信息,2006(5):34-35.
[2] 劉克亞,黃明健.資源產權制度反思[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4,(12):1-3.
[3] 蔡增權.淺議礦業管理的要害問題及對策[J]. 經濟師,2003(2):295.
[4] 張維迎,馬 捷.惡性競爭的產權基礎[J]. 經濟研究,1999(6):11-20.
[5] 嚴盛虎,楊純.資源開發與其保護有關的產權問題分析[J]. 能源環境保護,2005(8):50-52.
[6] 王學山,吳 豪.公共資源與最優產權選擇[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6(1):25-28.
[7] 蔣中一.動態最優化基礎[M]. 商務印書館,2003:194-218.
(責任編輯:石樹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