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天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并行的經濟格局中,國際直接投資理論(FDI)和產業集群理論這兩個原本聯系不太密切的理論,現在卻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一方面FDI具有很強的地理集中性和產業集群效應;另一方面在產業集群對FDI也具有很強的吸聚作用,集群理論研究中開始關注FDI;系統地研究和總結FDI與產業集群互動關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FDI;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124.4 文獻標識碼:B
The Impart of FDI on Industrial Clusters
WANG Li-ming,ZHAO De-feng,SONG Ming-ming
(School of Economics,Shand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Zibo 255049,China)[GK2!2]
Abstract:
Featuring o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uping,the current world economic pattern makes the FDI theory relate to that about industrial clustering even thorgh both used to be separate areas.The FDI has very strong geographically tersifying and clustering effect while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great attraction to the FDI.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06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中國已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最大的外資流入國。2005年,中國吸引外資724億美元。僅次于英國和美國,再次成為全球第三大外國直接投資接受國。流入中國的國際直接投資(FDI)主要分布于產業集群塊狀區域:如珠三角、長三角及環渤海地區,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區域非均衡特征。
產業集群理論最早源自于發達國家,研究者們更多地強調集群內生性資源和能力對競爭力的提升,而關于外國直接投資對地方產業集群發展的作用和影響給予很少關注。近年來我國有大量的文獻對集群現象做了理論和實證性的進一步研究,多集中于集群的地方化網絡系統,相對忽視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以及跨國公司FDI在某類集群中作為主導力量和重要參與者的突出作用,對當代產業集群動態演化和區域開放性研究不夠。因此,系統地分析和總結FDI與產業集群互動關系,探討如何利用FDI促進地方產業集群的發展,如何增強地方產業集群吸引和利用FDI的能力成為非常有價值的研究。
一、FDI中的集聚現象
越來越多的統計資料表明,全球化通常意味著集中化。無論從全球格局還是區域格局來看, FDI 的地理分布都表現出明顯的集聚趨勢。在國家層面上, 主要集中于美國、中國、英國、德國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 他們所吸收的FDI 占世界流入總量的70 %以上。在區域層面上, FDI 往往集中于某些東道國的幾個特定領域尤其是幾個國際化的經濟區域。這種集中進一步使相關產業的跨國公司(MNCs)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形成FDI集群效應。針對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實踐出現的新現象,理論必須不斷更新和擴展才有解釋力。一些國內外學者已經注意到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中的集群現象,并開始嘗試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
Smith and Florida(1994)對與汽車有關的日本制造業在美國的投資研究表明,空間集聚是日本制造業企業在美國定位的重要特征。Head,Ries 和Swenson(1995)研究日本自1980年以來在美國建立的751家制造業工廠的區位,進一步發現產業水平上的集聚效益在區位決策中起重要作用。Barrel (1999)也發現,同特定產業相關的集聚效應對美國在歐洲的直接投資產生顯著的影響。
Allan S. Carne( 2000)則從跨國企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影響以及各國吸引外資的集群戰略的角度對FDI集群進行研究。在《從一體化企業到地區集群:正在變化的競爭基礎》中認為,全球的競爭基礎將不在于單個的企業和他們各自的供應鏈之間,而是在于地區的產業集群之間。一個新的競爭方式存在于世界上不同的地區如何更好的吸引和保留跨國公司的制造基地。而產業集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跨國企業的區位選擇。因此,他提出各地政府必須要考慮如何在當地發展產業集群。
Peter Drucker通過研究發現,跨國公司通過FDI集聚生存而導致群體競爭優勢的增強。集聚生存是跨國公司之間基于各自核心競爭優勢,為獲取合作伙伴的互補性資產,以擴大企業利用外部資源的邊界,增強彼此的市場競爭地位而形成的一種事實上的相互依賴、互為客戶或以聯盟為基礎的生存戰略。
此外,我國的一些學者也對外商在華投資中出現的集群現象進行了介紹和研究。如北大著名學者王緝慈等人在其《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2001)中對出現在廣東東莞的由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的電腦相關企業集群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一發展模式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戰略性思考。
王永龍和鄭勝利在其《臺商投資從集聚到集群的對策分析》(2002)一文中,運用產業區理論對臺商在大陸尤其在粵、閩的投資特征進行分析,認為臺目前在大陸的投資只達到地域化經濟的集聚階段,與當地區也缺乏密切的合作網絡,根植性不足,對臺商投資地區的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作用不明顯。因此,各臺商投資密集區應以產業集群為政策新取向,營造使臺商深深扎根當地的區域創新環境。
此外,江小涓(2002) 、徐濤(2003) 、陳濤濤(2003)等的研究強調了集聚效應是影響外資集聚的重要因素。李鋒、趙曙東、安禮偉(2004)通過計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大量的FD I流入數量與本地快速的產業集聚的形成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相關性。趙娟(2005)對珠三角地區外商對華直接投資狀況和集聚經濟關系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結論是:城市集聚經濟對珠三角地區各市(縣)制造業外資的流入有很強的促進作用。
二、產業集群研究中對FDI的關注
由于對產業集群的理論研究始于西方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的產業集群內存在大量的跨國公司,這就使得這些產業集群不再是彼此隔離、封閉的局部系統,而是與全球經濟網絡之間產生密切的聯系。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在產業集群的研究中關注跨國公司及其與全球經濟的聯系,同樣是極其重要的。但是,由于研究者們過于強調產業集群發展中內生性資源的利用和自主發展能力的培育,淡化了它與FDI之間的關系。
Storper(1997)指出,以往對產業集群的研究過于強調產業集群的柔性專業化和本地的發展,而忽視了產業集群與外界的聯系及其在全球生產分工中的定位。Park和Markusen(1995)甚至認為,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可以成為產業集群的領導者。
Enright(2002)的研究表明,美國紐約藥業集群的順利成長得益于法國和瑞典的FDI,而美國的FDI又在加拿大的電信服務業集群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Birkiashaw(2002)指出,產業集群成長存在三種路徑。他認為,在不同類型的產業集群中,FDI的作用也各不相同。其中獨立型地方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同FDI關系不大;而依賴型產業集群的成長往往得益于跨國公司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形成以子公司為核心的地方化生產系統,FDI對產業集群的模式和發展起著主導作用;還有些產業集群與FDI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如我國香港的金融業集群。在這類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跨國公司雖然起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產業集群不會隨著跨國公司的離開而衰落。產業集群為跨國公司提供了更好的投資機會和收益,同時,產業集群區域也會因為跨國公司的進入得到更好的發展,從而使東道國與跨國公司都獲得好處。
Rugman,Verbeke,(2000)對Porter提出的鉆石模型作了兩點補充:一是跨國公司不僅僅從母國的產業集群中獲取競爭優勢,而且從多個國家的“鉆石區域”獲取優勢;二是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更多是以搜尋知識或戰略資產為目的,試圖在投資地的產業集群中獲取知識。Rugman還認為,Porter關于產業集群的研究只考慮了由一群地域相近的企業組成的產業集群,然而事實上產業集群也可能為一家或幾家大公司所主導。前者是一種對稱性結構,鉆石模型中的產業集群就具有這種特征。后者是一種非對稱性結構,核心企業占據領導地位,核心企業自主推動組織的共同演化,并導致溢出效應。
德國、瑞典和丹麥的經濟地理學教授Herald Bethel、Herald Bethels、Peter Maskell合作發表文章,從知識創造的角度研究了集群。他們認為,過去大量文獻過分片面地強調了本地互動學習的重要性。實際上,無論是隱含經驗類知識還是編碼化知識的交流,都是既可以在地方上,也可以在全球遠距離進行的,而FDI作為全球“一籃子”生產要素的遠距離載體,在集群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Ray Barren和Nigel Pain在其1999年的論文《歐洲各國制度、集聚經濟和外商直接投資》中,探討了東道國國內的集聚經濟對美國跨國公司在歐洲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認為集聚經濟可以吸引大量的外國投資,而且通過FDI形成的國際間技術和知識的轉移可以極大地促進東道國經濟發展。
徐康寧、陳奇(2003)指出,FDI在國內一些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江蘇昆山和句容兩縣級市的實證研究表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許多產業集群都屬于資本遷移模式。外資企業的“群居生存”導致了產業集群的出現。FDI通過產業集群可以獲得比原先更大的市場利益,產業集群也是集聚FDI的優良載體。
朱華晟(2004)以浙江嘉善木業集群為例,分析了FDI作用下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其經驗表明,FDI能否持續推動地方集群的發展,除了受地方制度成本及集群外部效應的影響之外,更取決于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融合方式與程度。在學習能力和企業家精神較強的地區,民營企業在外資企業的示范帶動和競爭壓力下,可通過持續的知識積累和自主創新,加強其自身優勢。外資企業不但能夠獲得純經濟外部性,還能夠獲得知識與信息的外部性,并受此驅動與地方資本有效融合。
童昕、王緝慈(2003)分析了全球商品鏈與地方產業集群之間的關系,特別強調產業集群在發展中國家FDI政策中的意義,并結合對東莞“商圈”現象的實地調查,分析了“生產者驅動”和“購買者驅動”這兩種全球價值鏈的網絡治理結構在我國沿海出口加工業地方產業集群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外商直接投資進入中國的一般規律是:從“生產者驅動”網絡治理模式起步,建立本地化的供應鏈體系,再依靠這種供應鏈體系,進入“購買者驅動”網絡治理模式,以品牌和技術創新優勢,開拓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三、FDI與產業集群的互動關系
關于外商直接投資和產業集群的互動關系的研究,主要是通過產業集群是影響FDI區位選擇的重要因素和FDI對產業集群的影響這兩個方面來闡述的。
Keith Head ,John Rise ,Deborah Swenson(1994)等美國學者以20世紀80年代日本制造業同一產業的對美投資中顯著存在的產業集群現象為例,研究影響日本企業在美國各洲投資地點的選擇中重要的因素,包括:(1)東道國企業在當地的產業集聚影響;(2)已有的投資國企業在當地的產業集聚影響;(3)企業集團組織的集聚影響;(4)地區邊界附近同產業的企業活動。日本投資者偏向在同一行業已有日本投資密集的地區及有集團組織聯系的地區投資;州的邊界并不限制集聚效應的經濟邊界。Keith Head等又根據Mc Fadden 1984年的Iogit模型,用極大似然法計算了廠商選擇地區的概率。研究結果表明:集聚效應在外資地區選擇中具有重要作用,集群存量每增加10%,該地區被未來投資者選中的可能性就增加5% - 7%。
Wheeler and Mody (1992)認為集聚經濟是基礎設施質量、工業化水平和利用外資水平等的函數, 并發現集聚經濟和市場規模決定了美國公司在發展中國家的區位選擇。
Hood Pesters(2001)的實證分析表明,跨國公司對產業集群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子公司自主權越大,出口傾向越強,人力資本素質越高,與當地企業及研究機構的聯系越密切,對當地產業集群就越有推動作用。
Edmund R.Thompson(2002)在《國外直接投資集群與技術轉移提高:中國香港制衣企業實證》一文中,論證了形成產業集群的外商直接投資會比分散分布的外商直接投資提供更多的技術轉移。
Jennifer Bair(2002)以墨西哥服裝產業集群為例分析了FDI進入對發展中國家傳統產業集群內網絡治理結構的影響。結論是:跨國公司的進入對于傳統產業技術水平、外向化程度、人力資本素質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的主要力量,但是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傳統產業企業分包的都是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的業務,對于全球價值鏈高端的業務,如設計、研發等則由跨國公司控制。
臧新在《外商直接投資對產業集群的影響及啟示》一文中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資中的產業集群現象,產業集群對地區的經濟和進一步吸引外資產生的重要影響。外商直接投資在自組織形成的“漲落”條件、開放條件和內部協作和交流條件等方面對產業集群產生影響。外商直接投資行為不僅會影響產業群的萌生、發展,同時也會影響產業集群的盛衰。
陸妙燕、杜曉燕在《產業集群——東道國吸引FDI的特殊優勢分析》中指出外國直接投資在全球經濟發展中明顯表現出集中的優勢。國家層面的基礎性優勢是東道國吸引FDI的前提,次國家層面的以產業集群為存在形式的集聚性優勢是東道國吸引FDI的一種競爭優勢。
四、發展趨勢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集群區域與20世紀初存在的傳統的地方集群相比有了深刻的變化和發展,當代的產業集群是更為動態開放的系統,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的FDI在集群區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外聯系過程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產業集群的發展也直接影響著跨國公司競爭優勢的變遷。同時對產業集群的研究開始關注社會網絡、根植性、正式非正式的企業家網絡等,認識到社會資本對集群發展創新體系的重要性。在政府層面,面對地區之間的外資爭奪戰愈演愈烈,靠單純的土地、稅收等優惠條件的吸引已不能打動或留住外資,甚至會造成政府引資中的囚徒困境,投入互相抵消,因此提高吸引外資的地方投資環境的綜合水平才是關鍵。
參考文獻:
[1] 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 王緝慈,譚文柱.產業集群概念理解的若干誤區評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02).
[3] 魏后凱,賀燦飛,王新.中國外商投資區位決策與公共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
[4] 童昕,王緝慈.全球商品鏈中的地方產業群-以東莞的“商圈”現象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1).
[5] 朱華晟.基于FDI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以浙江嘉善木業集群為例[J].中國工業經濟,2004(03).
[6] 冼國明,葛順奇.跨國公司FDI與東道國外資政策演變[J].南開經濟研究,2002(01).
[7] 任勝鋼,李燚.集群形成與發展中跨國公司的正負面影響及實證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 2005,(04).
[8] 曹群.FDI與地方產業集群發展的效應分析[J].商業研究 ,2006(06).
[9] 鄭云.產業集群-吸引FDI的新取向[J].經濟論壇,2005(11).
[10] 王煥祥,陸妙燕.東道國吸引FDI競爭力研究的國際進展述評[J].社會科學家,2004(05).
[11] 趙建華,阮翔.產業集群吸引FDI的動態累積優勢分析[J].商業研究,2005(15).
[12] 鄭勝利.復制群居鏈-臺商在祖國大陸投資的“集群”特征分析[J].特區經濟,2002(07).
[13] 陳昭鋒.基于FDI的長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微觀基礎構造途徑[J].科技與經濟,2004(06).
[14] 王雷.基于跨國公司視角的產業集群理論研究綜述[J].新華文摘,2005(06).
[15] 江小娟.中國的外資經濟: 對增長、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貢獻[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16] Porter ,Michael E,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J].2000.
[17] Thompson E R,“The Regional 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rade,”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DEC 1994.
[18] Etienne B, Yehoue, Clusters as a Driving Engine for FDIIMF Working,2002 PapersEdmund R,Thompson,Cluster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nhanced Technology Transfer Evidence from Hong Kong Garment Firms in China,World Development Vo1,30,No,S,pp,873-889,2002.
[19] Birkinshaw, Julian(2000),“Upgrading of IndustryClustersandForeign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Vol, 30.
[20] Birkinshaw, Julian (2000),“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Subsidiaries in Industry Cluster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Vol30(1), pp, 141-154,
[21] Allan S, Carrie, From integrated enterprises to regional clusters: the changing basis of competition, Computers in Industry 42(2000)pp,289-298.
[22] E, Borensztein, J, De Gregorio, J-W, Lee,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5(1998)pp, 115-135.
[23] Driffield,N,L and Munday, M,C, Industrial performance, agglomeration, and foreign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 in the U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0.
[24] Keith Head, John Ries, Deborah Swenson, Agglomeration Benefits and Location Choice: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vest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8 1995,223-247.
[25] Matthieu Crozety Thierry Mayerz Jean-Louis Mucchielli, How do Firms Agglomerate? A Study of FDI in France, January 14, 2003.
(責任編輯:石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