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評價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實用方法就是根據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模型,通過分析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三個階段提煉出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系統結構。在此基礎上,從技術選擇能力、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技術引創管理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技術引創產出能力等七個方面對企業技術引創能力進行分析,從而構建出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企業技術引創能力;過程;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73.1 文獻標識碼:A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Process-bas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JZ]Import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ZHAO Jin-lou,KE Li-xia,WANG Ying-zhao
(Shipbuilding Industry Manage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GK2!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process-based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orting and innovation,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itis made out by analyzing the three stages of technology importing and innovation.The paper dissusses this issue from seven aspects, such as technology choosing ability, resource investing ability, managerial ability, RD ability, manufacturing ability, marketing ability,etc. It presen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nterprise technology import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一、引言
技術引進是加快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簡稱“技術引創能力”)是技術引進過程中形成的核心能力,是企業依靠新技術上的創新來推動企業的發展能力,也就是通過引入新技術,并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使企業滿足或創造市場需求,增強企業競爭的能力。企業技術引創能力是在企業進行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一個由若干要素構成的、綜合性的能力系統。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引進了大量的國外先進技術,使企業的技術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給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但是企業技術基礎相對薄弱、投入在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的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等原因導致了企業在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取得的成效不理想。其中,缺乏對技術引進后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進行定量評價和考核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而評價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的一個實用方法是探討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
二、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模型
從先進國家向后發國家轉移技術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連續的過程,包括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過程。企業要通過接受技術轉移實現技術進步,更重要的是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見圖1)

三、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系統結構
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包括四個階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擴散,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形成過程貫穿于其中。
(一)技術引進階段
技術引進是指企業根據社會和市場需求以及當代的技術進展,先選擇所要引進的技術,然后通過國際貿易建立傳授專有技術,轉讓或許可工業產權的契約關系。這一階段的關鍵是能否真正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這就要求企業在引進技術前做好認真的調研和對比,選擇國際上具有先進性,符合我國行業技術發展要求的技術,確保引進的技術具有國際先進性,避免花大量外匯引進的是落后淘汰技術。同時要做好國內外市場調研和分析,確保引進產品有市場。另外,要考慮企業長遠發展,引進的技術對企業發展要具有較為全面的指導意義。這一階段所涉及到的能力包括技術選擇能力、技術引進資源投入能力、技術引進管理能力。
(二)消化吸收階段
消化吸收也可以稱為模仿創新和創造性模仿。(1)模仿創新:這個階段主要是將有關的技術,設備和專業技術人員引入接受技術的企業,根據技術要求將引進設備和原有設備按工藝進行重組,經試運行后進入生產階段;(2)創造性模仿:這是一個將引進技術和設備逐步國產化的過程,以局部改良的工藝創新為主,并進行一定的模仿性設計制造,同時在不失產品性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采用國內的原材料、部件等。這一階段的關鍵是需要保證有足夠的研發能力的投入,極為重要的是消化吸收關鍵技術或者核心[LL]技術。因此,這個階段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關鍵階段,是為再創新打基礎階段。這一階段所涉及到的能力包括:技術消化吸收資源投入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消化吸收管理能力、制造能力、技術引創產出能力。
(三)再創新階段
再創新也稱改進創新。技術引進的主體在技術積累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我開發能力,通過自主的研究開發,進行引進技術的綜合改良,包括擴大引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領域,利用引進技術進行產品新功能的開發和工藝的改進以及新產品的開發。這一階段是實現自主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也是難度最大的階段。在引進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通過認真消化吸收,最終實現再創新目標。實現再創新的基本標志是:(1)自主研發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是國內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可替代進口。這一階段所涉及到的能力包括:技術再創新資源投入能力、再創新管理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技術引創產出能力。
綜上所述,技術引創能力系統的結構要素可以分解為:技術選擇能力、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技術引創管理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技術引創產出能力。其中,為了保證企業技術引創過程的實現, 企業應以較強的技術引創管理能力和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為前提,這兩者是企業實現成功的技術引創的必要條件,貫穿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的各個階段。企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過程與對應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構成要素的關系如圖2所示。
四、基于過程的技術引創能力分析
(一)技術選擇能力
技術選擇能力是一種對有價值的技術信息和率先創新成果敏銳而迅速地識別與跟蹤的能力。包括:(1)關注行業技術進展,根據技術推動的創新過程模型可知,行業中新的發現或新的技術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并刺激人們為之尋找應用領域;(2)關注行業市場進展,根據市場需求拉動的創新過程模型可知,從行業市場的發展中,可以觀察并預測行業市場需求,并據此選擇可以引進的技術;(3)企業高層對信息的識別能力,企業高層具有對有價值的技術信息和率先創新成果敏銳而迅速的識別能力。這一能力是決定企業技術引創系統有效運行的首要因素,是企業技術引創決策的出發點。
(二)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
技術引創資源投入是指在技術引創活動中的資源投入。引創資源的投入是啟動再創新和維持再創新的基本條件。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則是指企業投入引創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包括:技術購買經費投入強度、消化吸收經費投入強度、技術改造經費投入強度、RD經費投入強度、技術引創人員投入比重。
(三)技術引創管理能力
技術引創管理能力表現為企業發展和評價再創新機會,組織管理技術引創活動的能力。一個善于管理創新的企業應具有明確可行的創新戰略和有效的創新機制。由于組織化是現代技術引創活動中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有效的創新管理機制是指技術引創人員得到合理安排,企業內研究開發、生產、營銷與綜合管理部門存在良好的溝通方式和渠道,部門間能夠開展旨在實現創新的大協作,人員流動和獎勵的效果明顯,技術引創項目的選擇有一套科學方法,企業與外部的技術力量(大學、研究機構)能有效合作等。技術引創管理能力包括:技術引創人員安排、企業各部門之間運作、企業與外部技術力量的合作程度、創新激勵機制。
(四)研究與開發能力
研究開發能力可由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與配置的結果表示。但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替代不了研究開發能力。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從外部獲得技術、信息的能力決定了技術環境對技術引創活動的影響程度和企業對技術環境的適應程度,同時還決定著企業技術的先進性和適應性。包括:(1)消化吸收時間;消化吸收時間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企業消化吸收能力;(2)再創新時間:再創新時間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企業再創新能力;(3)技術引創人員的整體水平;(4)科研機構級別;(5)引進技術國產化率;(6)再創新新產品成功率。
(五)制造能力
制造能力是指將研究開發的成果轉化為符合設計要求的批量產品的能力。制造能力是企業能否將RD轉入生產、實現產業化是技術引創成功的關鍵,對企業已有的生產技術水平、設備水平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其他各方面如工人水平、勞動生產率等也不可忽略,它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技術引創能力。技術引創需要的制造能力指能使技術引創實現的制造能力。包括:(1)企業裝備的先進性;(2)工人的技術等級。在裝備水平一定時,技術引創要求的制造能力關鍵在于工人,工人的技術等級體現了工人水平的一個方面;(3)工人的適應性和工作質量,當引進新的技術時,工人的適應性和工作質量對產出也是很重要的。
(六)市場營銷能力
技術引創所需要的營銷能力不僅是指產品開發出來后所具有的推銷能力,而且還指研究市場,使消費者接受新產品,通過企業用戶和競爭者反饋信息以改進產品,從而提高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擴大市場范圍的能力。包括:(1)市場研究水平,市場研究水平包括潛在需求分析、競爭對手分析、用戶分析、技術發展趨勢研究和判斷等;(2)對客戶的了解程度,指企業主動獲取客戶的需求信息、使用信息的努力程度;(3)新產品的市場推廣能力,技術引創的首臺產品往往會有市場準入的問題。良好的市場推廣能力,能夠改善市場準入難的問題。
(七)技術引創產出能力
技術引創產出突出顯示企業技術引創的效果,技術引創產出能力是體現技術引創能力最現實的指標。再創新產出表現為再創新收益產出,技術性產出和競爭性產出。包括:(1)收益性指標包括國產化新產品銷售份額和再創新新產品銷售份額;(2)技術性指標,技術引創活動會引起技術變化,技術性指標可用技術新穎性反映;(3)競爭性指標,重視技術引創能夠為企業創造新的競爭力,包括國產化新產品市場占有率和再創新產品市場占有率。
五、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制約因素是多層次的動態系統,涉及技術引創能力的因素眾多、結構復雜,只有從多個角度和層面來設計指標體系,才能準確反映產業的技術引進再創新能力。根據基于過程對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分析,在系統性與層次性統一、全面性與重點性統一、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結合、精確性與模糊性、科學性等原則的指導下,可以針對企業技術引創能力水平進行評價,評價指標體系表1所示:
六、結論
針對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的分析,筆者初步建立起一套評價企業技術引創能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建立的指標體系為多要素、多層次的評價系統, 擬采用定性與定量有機結合的方法,應用數學模型( 如 AHP 法、模糊綜合評判法、BP 人工神經網絡等) 對企業技術引創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建模, 可大力提高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從而使復雜的企業技術引創能力評價問題明朗化。可以預見我國企業將在不斷培養和完善技術選擇能力、技術引創資源投入能力、技術引創管理能力、研究與開發能力、制造能力、營銷能力、技術引創產出能力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引創能力水平,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孫細明.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綜合評價[J].武漢化工學院學報,2003(06).
[2] 張首魁.網絡環境下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測度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01).[3] 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4] 銀路.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5] 柳卸林.著企業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7.
[6] 寧凌,蔡根女.基于過程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分析及其評價模型[J].企業經濟,2002(08).
(責任編輯:古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