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休閑旅游將成為一種時尚,休閑農業的前景十分廣闊。在闡述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必要性的基礎上,對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進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若干建議,旨在為江西省新農村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休閑農業;產業化;新農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B
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人均耕地僅有1.4畝,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國農村有2.4億農戶,戶均耕地不到半公頃。經營規模小,效益低。美國一個農民可以養94個城里人,我們僅能養4個人。由于農業的小規模經營,農民要增收,必然導致兼業化,農村從事非農業勞力已超過50%;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房地產開發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漸“縮水”等等給現代農業的發展帶來難題。為此,提高農業生產率,實現農業向“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三高農業轉型迫在眉睫。休閑農業的出現為農業的轉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業的內涵。其產業化發展必然提升農村區域經濟競爭力,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推動新農村建設。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概述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概念
旅游產業化是指以旅游核心產業為龍頭,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現代化、國際化、規模化和市場化,進而形成現代旅游產業的產業集群化的過程。旅游產業化是現代旅游業的基本業態,也是旅游產業化的動態發展行為,即由初級產業向高級產業發展,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進軍的產業進步過程。
休閑農業產業化是指以休閑農業為龍頭,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斷推進農業休閑旅游的市場化、規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進而形成農業休閑旅游的產業集群化過程。即將休閑農業作為一大產業來經營,按照市場運作方式,將區域旅游資源、旅游環境、旅游區位、旅游文化、旅游人才、旅游管理等優勢轉化為旅游產業優勢,形成產業競爭力。而休閑農業旅游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休閑旅游為主題,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游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產、科技應用、藝術加工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購物、度假,滿足旅游者食、住、行、購、娛、游的需求,供游客領略在其他風景名勝地欣賞不到的大自然濃情意趣和現代化的新型農業藝術的一種農業旅游活動。這就決定著農業休閑旅游的產業化經營必須以農業產業化為前提,實現食、住、行、購、娛、游協同發展。
休閑農業產業化涉及諸多復雜問題。首先,休閑農業產業化與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織在一起;其次,休閑農業產業化受到區域農業資源、旅游資源、旅游環境、旅游區位、文化環境,以及旅游人才、管理體制、企業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但無論如何,休閑農業產業化是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的基本業態和基本趨勢。其產業化標志具有多個層面:(1)市場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前提和運作方式。(2)規模化與集約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成熟標志。(3)國際化與現代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水平標志。(4)集群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的競爭優勢。
(二)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背景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全球化,傳統的農業結構已不適應新的形勢,如何加快轉型、提高競爭力已成為當今農業發展的重大課題。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業實現連續豐收,過去農產品短缺的局面已經扭轉,包括糧食在內的大多數農產品供給已經進入較為充裕的階段,表現為賣方市場;在家庭承包的基礎上,創新農業經營組織,克服“小規模、分散化”家庭經營弊端,已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主旋律;實行農業戰略轉型是解決農業發展的深層和長遠問題,必須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鼓勵創建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是目前形勢下農業經營組織的創新思路。休閑農業的興起為農業的生產與經營形式的戰略轉型指明了方向。發展休閑農業可將具單純生產性功能的農業向附加值較高的二、三產業轉移,它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有機結合,是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拓展具有農業生產、加工、游覽、休閑、科普、農技推廣、農產品展示、銷售、特色餐飲、景色觀光、寵物飼養及其附屬用品供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為農業注入了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觀光、休閑、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獲得較高的效益。
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人們帶薪休假天數的增多等促進了社會消費結構轉向發展型和享受型,人們對休閑文化和休閑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為鄉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閑農業旅游自然而然的成為都市人們休閑的首選。據統計,到2006年底,我國城鎮人口已達5.77億人,城鎮化水平達到43.9%,全國人均GDP超過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節假日,這為休閑農業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潛在市場。,對于鄉村旅游形式之一的農業休閑旅游,其產業化發展必定提升區域農業生產的效率,以及區域旅游業的競爭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國各地休閑農業旅游項目紛紛上馬,造成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強等嚴重現象。為此,加強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解決這類問題的主要措施,也是實施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的重要舉措,必然帶來農業產業形態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必要性
(一)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有效途徑
休閑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務業的功能。休閑農業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種強調城鄉經濟有機融合、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發達農業形態,使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延伸。休閑農業是農業和休閑旅游的有機結合,其市場化、規模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發展,產業化必然打破傳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另外,農業休閑旅游具有很強的產業滲透性和互動性,大力發展農業休閑旅游,不僅可以將農村的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鄉鎮工業)作為新的旅游資源,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的良性發展。
(二)休閑農業產業化是建設綠色生態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來,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等問題一直困擾我國經濟發展,這些問題在江西省也同樣存在,同時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水、土地、能源、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環境壓力日益增大。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是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對環境的極大破壞,為此,“建設節約型社會”應運而生。其中所提出的發展生態經濟,正是使我省擺脫目前經濟發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徑。江西省早在上世紀末就提出了建設生態江西的理念,倡導經濟與環境和諧的發展模式。所謂生態經濟就是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二者互相促進的經濟活動形式,其強調的是生態建設和生態利用并重,力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發展中達到動態平衡。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應作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的重要內容和支撐點,并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綜合考慮,實現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休閑農業旅游是把生態建設與開發旅游產業結合起來,發展生態經濟的良好途徑。江西省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省,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及自然資源,為江西省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雄厚的資源基礎。休閑農業提倡農業生態化,將科技含量極高的農業技術融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切實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農業生產效率。而隨著農業休閑旅游的發展,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為農產品開拓了全新的銷售渠道。婺源的有機綠茶,近幾年暢銷歐美,僅2006年一年年產達5000噸,銷售收入達1.08億元,茶農和有茶的農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積極性,讓他嘗到了農業休閑旅游帶來的甜頭,促進茶葉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還有以往農民家中留著自吃的干蕨、干筍、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銷售旺盛,自家養的農家豬、農家雞、鴨都是游客所愛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價。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也跟著提高了,轉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為生態江西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思想保障。
(三)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
其一,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能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廣泛的就業機會,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旅游產業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其產品的絕大部分是以勞務形式體現的,它要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條龍”的行業與之配套服務,除了直接促進農業發展之外,還可以帶動交通、運輸、飲食、郵電、商業以及紀念品生產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為人們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據有關資料統計,旅游業直接就業者與間接就業者的比例為1:5,提供就業機會多。
其二,休閑農業的開發,擴大了農業經營范圍和經營規模,改善了農業生產結構,增加了農民收入。休閑農業區別于傳統農業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把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部分農產品運銷層次多的問題,避免經銷商的中間盤剝,同時農民也可從提供休閑服務中獲取合理報酬,增加收入。
其三,休閑農業可以增加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交流與溝通,將城市先進的經營理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帶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面貌的改善,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生活品質,縮小城鄉差別,促進農村社會的進步和城市鄉村的共同繁榮與發展。
因此,農業休閑旅游業的發展,不僅僅提高了農民的收入,還解決了農村勞動力過剩,農業、運輸業、餐飲業、住宿業等等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產量的提高,產品質量的上升,休閑農業旅游不但解決了就業問題,還改變了人的思想觀念,促進產業結構優化。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使當地經濟結構不再是單一的農業作業生產,使農業生產集約化、機械化,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江西省宜春市現已建立休閑農莊近2000家,接待游客60余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累計近億元,吸納就業人員突破1萬人。
(四)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是江西省農業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需要
休閑農業的產業化有利于培育江西省區域性農業主導產業,促進江西省“名優特產品”的培育,創造良好的農業市場組織發育的產業環境,提高江西省農業產業市場組織化程度,培育農業市場組織競爭力。其次,休閑農業的產業化通過引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為江西省農業的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提供發展資金、人才和技術,提高農業產業勞動者素質,全面提升江西農產品的技術含量、農業生產要素產出率,增強江西農業的競爭優勢。
三、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可行性分析
江西省是個農業大省,傳統種植歷史悠久,農耕文化沉淀,農業產業化經營較早,休閑文化的發展較其他發達省份落后,休閑農業的發展也就是近幾年的事。但是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自然資源、旅游資源、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的農業大省,其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省歷屆政府也特別注重農業旅游的發展。特別是自2005年國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任務以來,江西省的農業旅游業也迅速發展,到目前為至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業已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旅游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市場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供給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環境良好,休閑農業旅游業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增強。2007年國家旅游局“城鄉和諧游”的提出,這是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業發展的又一機遇。
(一)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優勢
1.江西省旅游經濟在節節攀升,為休閑農業產業化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持。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9.73萬人次,同比增長33.38%。其中接待外國人18.41萬人次,同比增長35.06%;香港同胞16.08萬人次,同比增長40.95%;澳門同胞5.77萬人次,同比增長40.97%;臺灣同胞9.47萬人次,同比增長16.15%。旅游創匯13 960.75萬美元,同比增長34.3%。接待國內旅游者6 000.23萬人次,同比增長18.63%。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8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旅游總收入390.8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15%。
2.旅游設施明顯改善,為休閑農業產業化硬件保障。旅游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連接主要旅游城市和重點景區的交通網絡初步形成。至2005年底,南昌昌北機場已開通境內外航線38條,贛州、景德鎮、井岡山機場增開了至旅游熱點城市航班;縱橫江西的京九鐵路和浙贛鐵路增開了十多趟江西與省外重點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 580公里,省會南昌至各設區市和所有出省主通道全部實現了高速化,連接公路干線與旅游景區的10條旅游景區公路基本建成,極大改善了江西旅游可進入的條件。同時,旅游接待能力明顯增強,全省新增上檔次的旅游汽車近千輛,新增旅游星級飯店139家,分別比“九#8226;五”期末翻了三番和增加了98.58%;上檔次的旅游餐館、購物及娛樂場所不斷涌現。
3.旅游目的地建設步伐加快。省政府對旅游業的投資逐年增加,由“九#8226;五”前期每年210萬元增加到2005年的2000萬元。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外資和民間資本也大量進入旅游領域。僅2005年招商簽約資金達135億元,實際引資52.53億元。大投資帶來大變化,旅游城市、風景名勝區、A級旅游區、森林公園等建設速度加快,旅游目的地形象明顯改觀。井岡山、婺源已成為特色鮮明、游客云集的旅游熱點;廬山、三清山、龍虎山、龜峰、仙女湖等重點旅游景區接待條件明顯改善;南昌、九江、贛州、景德鎮、鷹潭、萍鄉、瑞金等城市面貌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新的旅游景點不斷涌現,旅游功能明顯增強。“十#8226;五”期間,南昌、九江、贛州、景德鎮、鷹潭先后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成為我省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對外形象窗口。同時,國家先后安排我省旅游國債和旅游專項資金達2.6億元,促進和加快了我省一批重要景區和旅游接待服務設施的開發建設。全省開發的古村落已達40多個,涌現了婺源古村、樂安流坑、青原渼陂、安義古村群等一批通過旅游開發加快發展的鄉村,婺源江灣、星子溫泉、宜春溫湯、浮梁瑤里等一批通過旅游開發改變了面貌的鄉鎮。
4.豐富的旅游資源是休閑農業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天然依托。廬山是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和聯合國優秀生態旅游景區,鄱陽湖列名《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全省現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4處,國家地質公園4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107個點,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6個;擁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30個,其中4A級14個,3A級6個;旅游星級飯店280家,其中五星級2家,四星級21家;旅行社562家,其中國際旅行社33家。全省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4A級景區的數量分別比“九#8226;五”期末增加了1.75倍和2.5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山、湖、城、村為主體,形象鮮明,各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體系,并形成了“南昌-九江#8226;廬山-景德鎮-婺源”名山瓷都名村文化旅游線、“南昌-吉安#8226;井岡山-贛州-瑞金”紅色文化旅游線、“南昌-龍虎山-龜峰-三清山”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線等三條旅游精品線路和一批專項旅游線路。
5.消費觀念的不斷更新為休閑農業旅游產業化提供客源基礎。休閑農業主要客源是城市居民,隨著江西省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收入也在不斷增加,消費觀念發生了改變。現代都市生活和工作節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人口集中、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問題的出現,讓生活環境日益惡化,人們厭倦長期城市生活,經常到城市周邊鄉村去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田野寧靜、清新的空氣和純樸的民風。據有關部門調查,南昌市民中有30%的人愿意到郊區去生活,50%的人有去郊游的愿望。這種休閑模式,不但能夠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實現城鄉和諧發展,讓更多民眾重視農業的生態綠化功能。據不完全統計,每天前來九江縣體驗“三農”樂趣的游客不下2000人,目前全縣已建成餐飲、住宿各類休閑農莊100多家,年戶均收入超過3萬元。
(二)江西省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化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休閑農業在中國還處在起步階段,江西省的休閑農業更晚于其他沿海發達城市。雖然目前省內各地的休閑景點也在迅速增加之中,但畢竟經驗不足,難免會出現: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布局不夠合理;農業區游樂項目單一,游客難以盡興;在經營方式、促銷力度、管理、服務水平等方面也存在不足等等問題,制約著江西省休閑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從總體上看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水平并不高,主要表現為:(1)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起步晚,各地發展不平衡,休閑農業的開發和研究均處于低水平層次上。(2)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布局較分散,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3)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還不夠完善、不規范,龍頭企業帶動農戶的能力還不強。(4)人才、技術、資金等仍是制約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瓶頸”。(5)目前開發的休閑農業產品單一。
四、農業休閑旅游產業化發展促進江西新農村建設的建議
自十六大五中全會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重大任務以來,農業的轉型問題再次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休閑農業旅游的出現,既解決了農業的轉型問題,同時也拓展了生態旅游新內涵。然而,休閑農業旅游要在旅游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走產業化這條路。江西旅游的產業化發展的不足,既體現在發展理念上的自然自發狀態,也體現為旅游六大要素的分割,發展業態層次較低。為此,休閑農業的產業化過程中,必須結合江西省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農民收入為根本,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充分利用各方面資源。加快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促進江西省新農村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選取合理的產業化組織模式,加大產業規模
休閑農業不是純粹的農業開發,也不是傳統的旅游項目開發,它的發展必須包含并兼顧農業、環境、生態、環保、教育、經濟、社會、旅游、醫療、文化的意蘊,只有這樣休閑農業才能走上健康的發展之道。產業規模影響著區域競爭力。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的產業化健康發展一方面取決于產業規模,另一方面也受制于產業化組織模式。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有機結合的產物,其產業化的發展必然受到農業及旅游業產業化程度的影響,同時,產業化組織模式也同樣影響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綜合國內外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理論與實踐,雖然其產業經營的具體形式上有所差異,但休閑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休閑農業企業(中介組織)”,而基礎是“農戶”,其實質是“農戶”通過休閑農業企業(中介組織)把自己與市場連接在一起,通過有效的產品價值鏈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
但是,旅游經營是一個產業鏈,鏈條中的穩定交易實際上是尋求組織合作、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其實質是經濟的專業化即為游客提供系列化和連續化的旅游服務。為此,江西省休閑農業旅游的產業化發展要充分考慮休閑農業產業化與旅游資源分布的關系、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與旅游經濟發展總量的關系。由于旅游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地區經濟和旅游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旅游產業化水平及潛力有所不同,由此所采取的產業化發展政策和組織制度也應有所不同。如:產業化水平高的地區,應偏重于旅游企業集團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對策,而水平低的地區則要注意鼓勵個體、私營、股份制、公司制等多種所有制和經營形式對旅游業的參與。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經驗,應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特點,采取政府主導型、市場(企業)主導型、企業集團型、資源開發型、龍頭景區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等不同形式。
(二)注重特色,開發深度旅游
休閑農業走產業化發展這條路子,其最終目標是提高休閑農業的競爭力。雖然江西省目前休閑農業發展較為迅速,但總體來說還是處于起步階段,旅游開發的深度不足。一些走馬觀花式的農業觀光旅游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因為,它不但不能達到消除疲勞、緩解身心壓力的功能,反而增加游人旅游后的疲憊,因而,深度旅游、定點度假成為新的旅游方式,健康、有機、養生為訴求的休閑游憩活動成為諸多游者的選擇。
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要根據市場的需求,不斷創新,應遵循奇趣性、參與性、多功能性、地方特色,形成項目開發的穩定性和長效性。江西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各地的農業特色各異,休閑農業的產業化需將當地的農業特色、農業文化為主要旅游資源,加大農業旅游業的集約程度,注重深度旅游的開發,充分利用江西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積極開發鄉村觀光休閑游、鄉村生活體驗游、鄉村民俗風情游、鄉村文化互動游等系列產品,展示江西獨具魅力的古村名鎮和鄉村風情,重點培育稻鄉、漁鄉、茶鄉、酒鄉、竹鄉、桔鄉、蓮鄉、橙鄉、候鳥之鄉、溫泉之鄉、儺舞之鄉、毛筆之鄉、夏布之鄉、硯臺之鄉、羽絨之鄉、煙花之鄉、花卉之鄉、客家風情之鄉等特色旅游村鎮;大力發展農業科技園區等現代農業觀光旅游;開發一批“農家樂”旅游產品和知識性、趣味性、競技性、娛樂性、參與性強的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各種節慶活動、時令季節,如梅花節、桃花節、荔枝節、枇杷節等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獨具特色的活動。如樟樹市可以中藥的種植文化、中藥的鑒賞文化、中藥的膳食文化為主要特色而組織的各色產業鏈,進而形成以中藥為旅游資源的農業休閑旅游產業集群;而那些依傍名山大川的地區其休閑農業產業化則要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主要特色。另外,休閑農業旅游也可以將農業休閑與探險、科考、科教等旅游形式結合在一起開發更深層次的旅游形式。如大連市根據當地農業特色建成世界最大的、面積340畝的“勇者之旅”玉米迷宮,滿足游客的獵奇心理。為此,江西省的休閑農業產業化必須在提升農業旅游的檔次的基礎,形成休閑農業旅游的“一縣一特”和“一鎮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農家休閑度假旅游產品。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協調管理
休閑農業產業化,不僅要有資源上的前提、體制及機制上的條件,更要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這樣才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旅游產業化的基本前提;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促進旅游產業化的有效手段;完備的體制環境是旅游產業化建設的重要條件;科學的運行機制是旅游產業化發展的必然保障。為此,政府應加大對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支持,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政府要重視加強對農業休閑區的規劃與指導,把休閑農業規劃區的建設視為社會公益事業,投入資金建設硬環境,并配以優良的軟環境條件。
2.地方政府對進入農業行業的企業可以適當實行土地、稅費等政策優惠,鼓勵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
3.政府(農業局、旅游局)對農業產業,特別是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以及農業生產基地、加工基地進行總體規劃,引導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的發展。
4.政府除鼓勵“公司+農戶”模式外,還需要組織農民培訓,以便指導農業生產基地、加工基地,觀光農業園、休閑農業園的建設。
5.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激活農村宅基地資源。根據農民意愿,在滿足農民居住自用的基礎上,引導將多余的產權房入股參與建設集中的、規模型產權式農業旅游住宿設施,開展農業旅游經營活動。
6.鼓勵農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興辦農業旅游。本地農戶可以土地使用權、固定資產、資金、技術等多種形式入股興辦休閑農業旅游,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穩定、長期的收益回報。
7.積極擴大經營規模,拓展各種開發主體,鼓勵農戶自主開發“農家樂”等旅游產品,支持農業企業興辦現代農業園區旅游項目。政府、企業等多方聯手建設集聚型農業旅游基地。
8.制定《江西省農業旅游服務質量等級評定標準》等法規,成立或指定專門的機構或個人進行專業指導和管理,形成規范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各級旅游主管部門要主導農業旅游景區點建設,農業旅游的管理和服務都要有相應的標準進行規范。
9.建立農業旅游安全機制。加強對農業旅游景區點的安全防范、食品衛生等工作的監督和管理,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規,緊密依靠社會公共安全系統,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并加強維修和保養,建立起人防、技防相結合的農業旅游安全體系,確保旅游者和經營者的安全。
(四)建立休閑農業培訓體系,加大旅游農民的培訓力度
休閑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人才則是這個系統的一個最主要的因子。休閑農業培訓體系主要包括政府相關公務人員培訓系統、產業經營單位人員培訓系統、社會中介機構從業人員培訓系統。其培訓對象涉及相關產業鏈方方面面的從業人員如生態農業技術人員、旅游規劃管理人員、銷售人員等等。其中,旅游農民的素質是制約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沒有高素質的農民,就不可能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建立生態、集約、高效的農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據統計,中國2001年共有農村勞動力4.8億人,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小學文化程度的占31.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在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占13.6%。另據2001年中國科協對中國公民科學素養調查結果顯示,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僅占0.4%,平均每萬名農業從業人員中,只有6.6名農業科技人員。由于不懂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掌握不了現代的農業生產技術,多數農民仍然采用以資源的大量消耗為代價的粗放型、淺層次的傳統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對一些技術要求較高的種植和養殖項目以及農產品深加工等表現得力不從心,使農村經濟增長緩慢,農民收入相對下降。所以在加強旅游農民的旅游服務意識培訓的同時,也要加強農民的科技素養。這樣才能實現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外,政府也應把培養培訓農業旅游人才的工作納入全省農業和旅游人才培養培訓體系,享受相關優惠,基本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農業旅游開發管理人員隊伍和導游服務人員隊伍,促進江西省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宋亞非,劉國忱,高敬華. 我國旅游產業化的條件與素質分析[J]. 旅游學刊,1999(6) : 64.
[2] 唐智勇. 旅游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J]. 宏觀經濟管理,2003(9) : 51 - 52.
[3] 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觀光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0,20(2):119-124.
[4] 段兆瓣.體驗經濟與休閑農業[J].臺灣農業探索,2003(3):25-27.
[5] 王龍峰,樊喜軍.休閑農業,促進經濟發展[J].扶貧在線,2003(7):39-40.
[6] 陶開宇.郊區休閑經濟大有作為[J].經濟沙龍,2003(7):20-21.
[7] 鄭健雄.休閑農業的產業分析[A].郭煥成,鄭健雄.海峽兩岸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C].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8] Nancy G McGehee,Kyungmi Kim.Motivation for Agri-Tourism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43(2):161-170.
[9] Graham Busby,Samantha Rendle.The Transition from Tourism on Farms to Farm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35-642.
[10] 李同升,馬慶斌.觀光農業景觀結構與功能研究——以西安現代農業綜合開發區為例[J].生態學雜志,2002,21(2).
[11] 俞萬源,陳義彬.梅州市旅游產業化發展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6,24(2):53-57.
[12] 袁定明.我國休閑農業現狀及發展對策分析[J].農村經濟,2006(9):53-56.
[13] 郭煥成,任國柱.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7(1):66-71.[14] 吳加志.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的經驗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07,23(1):437-440.
[15] 方世敏,周荃,蘇斌.休閑農業品牌化發展初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 ,2007(1):72-77.
[16] 江西省旅游局.旅游業發展現狀和態勢[J]江西省旅游網http://www.jxta.gov.cn/Column.shtml?p5=187
(責任編輯:席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