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次貸危機,正席卷著全球的經濟和金融體系,也同時考驗著各國金融體系的風險承受能力。面對尚未停歇的金融危機,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風險管理制度、技術和經驗都較為成熟的美國金融監管部門及金融機構沒能有效地預測并及時制止此次次貸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質量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
風險管理在次貸危機中的表現
并非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忽視了此次次貸的風險
除了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模型定價機構的研究,對其不斷進行改進,使其能夠真正及時有效的預測風險外,還要加強研究和分析的力量,保持在金融市場中投資的理性態度,才能夠對風險隱患及早發現并及時預警。在此次金融危機中,不是所有的美國投行都是虧損、對次貸危機手足無措的。例如,在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有一家名為貝萊德的投資銀行沒有受到美國次級貸危機的影響。貝萊德是管理著高達1.36萬億美元資產的全球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之一,過去的一段時間,貝萊德公司的股價一直保持在200美元上下,而在過去的一年里股價依然保持著上漲的態勢。
另外,雖然高盛最終沒能堅定的扛住美國投行業的大旗,主動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但其在次貸危機前還是顯示出其駕馭市場風險的能力。據了解,在次貸危機尚未全面爆發、花旗等機構還在大量買入次貸相關產品的時候,高盛就大舉沽空次貸資產。到2007年末,高盛通過沽空次貸資產獲利達40億美元,從而遠遠抵消了次貸相關頭寸所造成的損失。同時,做空交易還幫助高盛的固定收益、外匯和大宗商品業務凈收入創下歷史紀錄。創下了遠超過花旗、美林等競爭對手的業績。
有效的風險控制依賴于全員的風險理念和扎實的行業投資分析
貝萊德在此次危機中的表現,得益于其對投資風險的控制,得益于該機構對美國宏觀經濟及其擬投行業的研究成果。在其公告的所有投資組合中,房地產及另類投資為710億美元,資產配置和均衡投資為1390億美元,流動資金3130億美元,股票3220億美元,債券5110億美元。而此項實例也可以看出,通過對投資風險的深入分析和理性判斷,金融機構還是可以避免遭受到次級債危機直接損失的。
另外,摩根大通在受打擊最嚴重的領域并沒有太多風險頭寸。摩根大通投行業務領導人認為,這應歸功于判斷而非運氣。作為上世紀90年代結構信貸的先驅之一,摩根大通是債務抵押債券(CDO)業務的領導者。本來,把這塊業務做大做強是自然而然的事,但經過精細的數據分析,摩根大通發現,當把不得不承擔的風險考慮進來的時候,很難發現CDO的賺錢之處。據報道,摩根大通大約有10余名交易員建立了頭寸,以沖銷做空次貸的成本。倘若順利,做空次貸最多會讓這家銀行進賬20億美元左右。但事實上,它卻付出了70多億美元的代價。即便如此,加大對風險管理技術分析仍將是世界各國金融領域不可缺少的內容。
影響后世風險管理的反面教科書
商業銀行多年的經營標準被摒棄。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它沒有按照自己的遵循100多年以來的嚴格信貸準入規則進行發放貸款。我們知道,美國次級按揭貸款的不良率是在20%到30%,而普通的商業銀行貸款不良率一般在3%以下,這樣的情況下,放任次級按揭貸款進入,就是放寬了整個信貸市場的準入標準。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同樣是在整個的經濟形式不好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出現危機卻沒有導致大量的倒閉,因為它堅持了自己遵循多年的經營原則。但是,此次次貸危機就是它放棄了自己所堅持的原則。這些應堅持的原則主要包括:要確定貸款發放對象的目的及風險程度;評估貸款額度對銀行及借款者的合理程度;評估風險和報酬,考察是否有多種退出途徑,銀行能否將資金運用到更好的途徑中去。
信用風險永遠是金融機構面臨的巨大挑戰。信用風險本身的特點就是一種難以對沖的小概率大影響事件。陷入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的銀行,危機的根源就屬于小概率事件的美國次級按揭貸款的惡化。貸款惡化是典型的信用風險事件,顯示出在危機中遭受損失的公司在風險管理、風險控制上有所欠缺。陷入危機的美國銀行機構當年為了追求過度利潤而出現過度投資的行為,從而使其偏離了上述提及的銀行業最基本的經營原則,而這些原則有助于銀行從根源上規避信用風險。經濟快速增長和流動性過剩使得銀行業業績表現良好,但銀行經營壓力和潛在的信用風險不斷上升。在經濟不確定的情況下,銀行的潛在風險將可能顯現。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發展中國家的銀行業對近年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所投放的貸款尚沒有經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考驗,銀行不良貸款可能因經濟波動而有所反彈。
風險意識弱化導致巨額資產損失。全球各家金融機構在次貸危機中的巨額資產減值已不勝枚舉,但其中更不乏一些低級錯誤,從中也可以看出近年來的平穩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使許多金融機構產生了麻痹的心理。例如: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于2008年9月14日申請破產,讓分布全球的債權人欲哭無淚。而德國國家發展銀行于雷曼兄弟公司提交破產保護申請的當天,也就是9月15日,完全不顧有關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消息,通過自動付款系統向雷曼兄弟賬戶轉入了3億歐元。此事招致德國媒體和政府官員的強烈批評與質疑,并被媒體稱為“最愚蠢的銀行”。批評者指出,轉賬前一天,有關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消息已經滿天飛,銀行應該意識到。
風險意識弱化的另一個具體表現是壓力測試的失效。壓力測試通常是把歷史上的嚴重虧損作為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
然而,此番次貸危機遠遠超出了最糟糕的估計。不止一家金融機構對風險的程度做出了誤判,債務抵押證券的“風險很低”曾是市場的一致判斷,從中也可以看出,許多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次貸危機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構建風險管理體系的啟示
美國次貸危機的根源就在于部分銀行的經營管理背離了審慎原則,而風險管理工具在危機中的表現也讓我們認識到新巴塞爾協議并不是解決風險所有問題的答案,但次貸風暴之下,部分實施了全面風險管理的金融機構在這次危機中的表現相對較好,他們的一些做法仍值得我們借鑒。銀監會于今年10月中旬發布了實施新資本協議第一批監管規章。逐步而有序、建設性地引入巴塞爾新協議的主要精髓,以強化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水平,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國中小商業銀行正處于改革和發展關鍵時期,在今后的風險管理中需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
在經營中強化風險管理
銀行是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管理風險是銀行最基本的日常工作。在考核目標的導向上,西方商業銀行都是實際按產品、按部門核算,前臺部門實行事業部制,是相對獨立的利潤中心,總行對事業部占用的經濟資源進行全面核算,并按照“經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AROC)”考核其經營業務,將當期的風險從收益中扣除。
中小商業銀行應選擇適當的時機對各行經營效益考核由目前按賬面利潤考核,改為經風險調整后的收益來考核。鑒于目前對各支行各部門采用風險資本項目計算有一定的困難,因此考核各行利潤時,可以在收益中扣除預期損失后作為最終利潤來考核。RAROC納入銀行的資產經營和管理必將在測算公司客戶的貸款價格、綜合收益的情況,確定對客戶、行業以及銀行客戶經理的業績排名,從而為制定產品價格、授信投入與產出配比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實現風險和收益的平衡,有效配置經濟資本,同時也可以促使業務管理手段和水平的整體提升。
為實施巴賽爾新資本協議做好準備
我國商業銀行應借鑒巴賽爾新資本協議的相關內容,努力達到新的監管標準要求。建立內部評級體系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重點,也是難點。新協議對風險的內部測算規定了最低標準,只有都達到了最低標準的銀行才具備內部評級法的資格。
內部評級法作為一種科學的信用風險評級方法,已經成為世界銀行開展風險管理的主流模式,要為內部評級法的實施積極創造條件,需抓緊做好各項基礎性工作。第一是做好數據采集和保護工作。實施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重要基礎就是銀行數據庫的支持,內部評級法對數據質量、完整性和歷史觀察期有明確要求。第二是盡早建立并完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目前我國大型商業銀行已有自己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為此中小銀行也應盡快建立自己的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第三是積極推進債項評級工作。債項評級是信貸風險管理的基礎,也是內部評級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實質是基于貸款違約損失率所進行的評級。第四是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資本充足率是衡量商業銀行安全性的一個重要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中小型商業銀行,要結合本地金融的現實環境,對新資本協議的影響作出整體判斷。第五是快速推進信息系統的建設。信息系統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推進各項業務工作順利實現的基礎。根據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數據需要有先進的信息技術予以支持,如評級規則引擎和數據集市等。
(作者單位:北京農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