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參加了法國興業銀行在華首家零售銀行的開業儀式,與當日瑟瑟寒風對造的是中西合璧的熱情表演以及法興人在中國的宏圖壯志,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外資銀行進軍國內市場步伐不減,而中資銀行的海外擴張也在加速進行,那么面對經驗老道的外資銀行,中資銀行又將如何應對呢?
短兵相接之時,中資銀行尚存劣勢
中國加入WTO七年后,國內金融領域對外資銀行的門檻已經全部放開,外資銀行在華布局已初步鋪開。盡管在人民幣業務方面仍有諸多限制,使得表面上外資銀行只能定位于高端客戶,實則中外資銀行間交鋒已全面展開。
“二八法則”下的高端客戶之爭。2006年12月11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明確規定外資銀行在華分行只能吸收中國境內公民每筆不少于100萬元人民幣的定期存款,使得外資銀行一方面撇清非高端個人客戶,將業務專注于零售銀行和私人銀行業務上的高端客戶,而高端個人客戶正是中資的薄弱點。在利潤方面,根據銀行業務的“二八法則”,20%的高端個人客戶卻提供了全部個人客戶業務利潤的80%。因此,高端個人客戶業務直接決定著個人客戶業務的利潤情況。看似在搶奪20%的客戶資源,實則是爭奪80%的利潤空間。
日趨激烈的企業客戶爭奪。外資銀行豐富的國際市場經驗,以及成熟的業務運作為我國亟待走出去的國內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在我國當前尚處于混業經營的情況下,業務相對單一的劣勢也影響了中資銀行對于高端客戶的爭奪,這對那些經營融資都日益國際化的大型企業,如何使自己適應全球化競爭的趨勢以滿足全球結算、全球融資以及全球并購的需要是擺在中資銀行面前的緊要問題。
中小企業與農村金融業務的薄弱。中小企業融資難、縣域經濟農村金融缺血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的難題。在中小企業方面,盡管各家中資銀行都出臺了針對中小企業的專門融資業務,但對于抗風險能力差,周期性強的中小企業惜貸、金融支持不夠等現象仍普遍存在。而比照外資銀行,對于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則有自身完善品級機制和甄別手段,并附有配套的高附加值服務。例如渣打銀行有專門的中小企業服務團隊,不但有專門的研發團隊,而且還針對中小企業的特殊需求設計產品。而匯豐銀行則針對中小企業設立日常資金管理、IPO、債券等一系列專門服務。在農村金融方面,外資銀行借國內大力發展農村金融之機,紛紛進軍農村金融市場。匯豐銀行先后在湖北、重慶設立村鎮銀行,渣打銀行在內蒙古設立村鎮銀行。一直被中資銀行忽略的農村地區反而成了外資銀行“搶灘登陸”的爭奪地,國內中資銀行是否該重新審視自己的農村金融策略呢?
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金融謀局
鼓勵中資銀行的金融創新。美國次貸危機有人將其歸結為金融創新過度,而中國的問題正好相反恰恰是創新不足,金融創新的不足始終是中資銀行發展的掣肘,中資銀行在高端客戶和外匯業務方面的劣勢很大原因在于創新不足,難以推出符合高端客戶的理財產品、零售業務,在外匯也無創新方面。有效外匯業務創新不僅可以在與外資銀行的爭奪中占先機,而且可以使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得到有效利用。
加強海外擴張,提高國際化經營程度。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可能正是中資銀行走出去的好時機。2008年招商銀行紐約設立分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經營程度普遍較低,即使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銀行,其海外(包括港澳地區)總資產僅占其總資產的1/4左右,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如果能夠利用美元貶值,國外銀行大批裁員的有利契機,進軍海外市場,吸攬優質人才,對于開拓海外客戶,發展越來越國際化經營的本土企業客戶有極大優勢。本土企業特別是大批中小企業急需國際化程度高的金融服務。中資商業銀行積極走出國門,加強在海外的布局擴張,提高為客戶提供全球化服務的能力是雙贏的選擇。
強化中小企業和農村金融業務的本土優勢。盡管外資銀行的中小企業業務發展迅速,外資控股村鎮銀行頻現各地,但就整體市場份額上中資銀行仍處于主導地位,在中小企業融資上應加大扶持力度,設計出適合中小企業的評級標準和專項服務產品,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符合中小企業自身特點的高附加值服務。農村金融業務也一直是中資銀行強化的重點,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支持農村金融發展,而中資銀行業已形成了商業銀行、農村發展銀行和信用社及新型金融機構的多級金融體系,在農村金融業務方面,應鞏固中資銀行的本土優勢完善各項業務,使自己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