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湖南省岳陽市農村地區金融發展情況的綜合調查顯示,近年來,農村的經濟金融狀況出現了一些可喜變化,金融意識、信用狀況逐步改善,資金流出的局面有所緩解。但值得關注的是,資金缺乏、資金成本過高、財政支農效率低下等問題依然存在,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近幾年縣域和農村金融得到較好發展
經濟層面狀況有所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的基礎趨好。

受惠于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岳陽市農村近幾年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2005~2007年地區總產值分別為253.44億元、271.17億元和309.04億元,增速分別為5.82%、6.99%、13.97%。鄉鎮債務逐步化解。2004年以來,鄉鎮債務沒有繼續上升,開始逐步下降。2007年,鄉鎮債務余額2.39億元,比2005年下降0.16億元。
經濟快速發展也為金融良性運行打下了良好基礎??h域和農村居民各項存款大幅增加,2005~2007年存款總額分別為96.91億元、115.23億元、170.97億元。
銀行類金融機構網點壓縮的趨勢放緩。
數據顯示,始于上世紀末的正規金融機構經營網點大規模從農村撤出的趨勢開始放緩。2001~2004年間,全市國有商業銀行縣級以下分支機構由2000年的360個減少到256個,2004年后撤并減緩,2007年末比2005年僅減少9家,部分銀行的縣域分支機構進行了升格,如建行岳陽縣辦事處升為縣支行。農信社在2004年前撤并26.3%的網點和4000多個信用站后,撤并步伐也逐步減緩。預計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信用環境的改善和農村金融準入的門檻逐漸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網點收縮的趨勢有可能出現逆轉。
農村金融服務手段得到較為明顯的改善。
2007年末,岳陽縣域金融機構國內結算業務金額達477.13億元,比2005年增加164.34億元;縣域銀行卡業務金額67.06億元,比2005年增加10.12億元;代理業務金額達6.21億元,比2005年增加2.12億元,其中代理保險業務發展尤為迅速,金額達到9419萬元,比2005年增加7344萬元,增長3.54倍。
保險機構進駐農村步伐加快,有利于健全農村金融體系、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系數、促進農村領域信貸投放。
2007年末,岳陽縣域保險公司機構網點數56家,比2005年增加10家,增長21.7%;保險從業人員1789人,比2005年增加284人,增長18.9%。保險在農村領域逐步深入與近年來政策性保險快速發展密切相關。根據財政部《中央財政農業保險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財金[2007]25號)精神,在湖南等6個省份的部分地市開展水稻和棉花保險業務試點,目前岳陽的6個縣(市)都分別與中華聯合財產保險公司和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合作進行水稻和棉花政策性保險合作,并取得明顯成績,如平江的水稻保險覆蓋率達到了92%以上。
農民金融意識普遍增強。
金融手段的改進、金融體系的健全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了農民金融意識的普遍增強。一是小額信貸的高覆蓋率鞏固了農戶與農信社的關系;二是隨著農村保險市場的逐步開拓以及政策性保險的順利推進,農戶保險意識正在逐步增強;三是隨著金融服務手段的改善,如農信社的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以及郵政儲蓄的“綠卡”業務使得農民對現代金融服務手段有了進一步了解。
農村領域社會信用環境逐漸好轉。
調查顯示,近年來,基層人行一直以金融生態建設為主題,以擴大小額農貸發放面為契機,先后在農村開展有貸農戶信用檔案建設、信用鄉鎮村和信用戶評選、農村征信網絡建設等工作,并推動地方黨政對國家公職人員拖欠貸款采取有力措施進行清收,并把農信社資產質量狀況納入對當地政府的考核。如華容縣政府把鄉鎮清償農信社貸款情況作為考核鄉鎮政府和村領導班子的依據,該縣的信用狀況大為好轉,目前,農信社小額信貸償還率在96%以上。
當前農村金融領域仍然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財政支農的方式有待改進,效率有待提高。
近幾年,中央財政加大了對“三農”的財政扶持力度,岳陽縣域2005~2007年財政補助分別為9.34億元、11.68億元、15.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8%、24%和35%。這些補助有的直接撥付給農民,如糧食直補;有的撥付給保險公司,如政策性農業保險補貼;有的撥付給政策性擔保中心,如小額擔保貸款擔?;?;有的間接付給金融機構,如扶貧貸款貼息。值得關注的是,財政支農也出現了一些負面效應,影響了財政支農資金效率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財政支農資金的方式不當。以扶貧貸款為例,至2006年末,中央財政通過農業銀行向平江縣發放扶貧貸款余額26704萬元。該行反映,無論是當地政府還是農民,都把扶貧貸款視為一種財政補貼,還款意識極差。至2006年底,按五級分類法,次級及以下不良貸款高達25829萬元,占貸款總額的96.7%。二是配套支持不夠。財政支農資金只解決了“授人以魚”問題,未解決“授人以漁”問題,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資金效率的發揮。三是財政支農資金的信貸放大作用較弱。
農村領域資金依然缺乏,信貸支農規模有待擴大。
2004年以來,農村地區貸款增長較慢,2005~2007年的農業貸款余額分別為71.15億元、76.45億元、69.56億元,貸款不增反降,這與農村經濟和存款高增長不相適應,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查顯示,農村領域資金流出狀況較以前有明顯緩解,但仍體現為凈流出,回流趨勢尚未出現。農信社是農村地區具有壟斷地位的資金供給者,而農信社大量資金卻上存和存放中央銀行。數據顯示,2007年末,農信社在人行存款達33.39億元,而從人行借款只有16.73億元,在人行凈存款達16.66億元。另外,農信社系統內上存資金達27.1億元。
農村金融運行成本過高。
各金融機構普遍反映,農村金融運行成本偏高,這是造成金融機構“棄農”的主要原因。貸款成本偏高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第一,“三農”貸款單筆金額小,不具有規模效益。第二,農村地區地廣人稀,交通、通訊不便,增加了農村地區的人力成本和其他綜合成本。據汨羅農村信用聯社反映,對一般小額信貸平均要催收三次以上,人員工資、交通費用經常超過貸款的利息收入。據近期人行岳陽中心支行一項專項調查顯示,農村金融機構交易成本高出城區金融機構50%(見上表),其中人力成本和其他成本(交通費用等)更是遠遠高于城區金融機構。
涉農貸款利率偏高。
岳陽市2007年發放的10.79億農戶貸款全部為上浮利率貸款,其中利率上浮區間在2倍以上的發生額6.62億元,占比61.33%。上浮1.5倍以下的僅13.98%。據調查,涉農貸款利率上浮主要是由于涉農貸款成本偏高和風險較大所致。一方面,涉農貸款點多面廣金額少,相應的貸款成本較高,推動了利率上??;另一方面,農民是弱勢群體,農業是弱勢產業,在現在農業保險尚未發展起來和農民信用意識還不強的情況下,涉農貸款風險也相應較高,這同樣拉高了涉農貸款利率。
農村領域民間融資風險較大。
調查發現,岳陽民間借貸較為活躍,占民間投資總額的30%左右。這些民間借貸在一定程度彌補了正規金融服務的空白,但由于其缺少規范和引導,處于監管的空白地帶,出現一定程度的異化,隱含一定風險。
一是外部管理缺失風險。非法集資案例仍屢有出現,如平江一鄉鎮一楊姓婆婆,從1984年開始先后以月息10‰~30‰不等的利率檔次,先后向社會集資約400萬元左右,開辦了汽車配件店、煤場、食用菌廠等,2005年10月攜款潛逃,引發較大風波。二是內部管理失控風險。在岳陽存在一些以誠信經營為宗旨的民間信貸組織,如汨羅市白水鎮“老年協會”,向會員定向吸納資金給付利息,然后向會員或有會員擔保的當地農戶提供貸款,目前協會運作正常,吸納的資金規模達30萬元左右,其運作模式也得到當地群眾的信任和好評。但由于其存續的法律依據不足,管理者也是一些缺乏專業知識的老年人,一旦經營狀況趨惡,很有可能出現風險。
對策建議
繼續深入推進農業保險,探索多種途徑的農村信貸風險保障機制,有效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范圍。
可以考慮組建由國家出資或控股的中國農業保險公司,貫徹國家農業保護政策,經營管理國家農業風險基金,為涉農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保障,充當最后保險人的角色。同時,可出臺有關政策文件,明確政府在開展農業保險中所應發揮的職能和作用,包括通過財政、稅收、再保險等經濟手段,并輔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其他技術及金融支持來促進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
增加農村領域的資金供給,解決農村領域資金不足問題。
一是根據放寬農村領域金融管制的大政策,在繼續發揮農信社支農主力軍的前提下,引導農村領域成立小額信貸組織。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村灰色金融領域多加引導和規范,防范可能出現的風險。二是在推廣郵政儲蓄發放小額質押貸款試點的基礎上,可以充分利用其與農信社同樣的網點優勢,逐步引導其發放小額農戶信用貸款。三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盡快出臺新增存款一定比例回流本地的可操作性制度,解決農村領域資金過多外流的問題。
有效降低農村領域金融交易成本,以此為基礎逐步降低涉農貸款利率。
一方面,探索建立小額貸款批量審批發放和回收制度。針對農信社小額貸款筆數多、額度小、對象分散的特征,可考慮以村、組、聯保戶或協會為單位,統一簽訂貸款協議,集中審核后批量發放小額貸款,貸款回收時以村、組、聯保戶或協會為單位統一清收。另一方面,探索大額貸款的有效組織形式,既可滿足種養大戶的需求,也可降低貸款平均成本。
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充分發揮財政支農資金效益。
財政資金在支農過程中,應更多關注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同時盡量減少其負面效應。可以把財政資金適當投入到加強對農戶的培訓,加大對專業技術服務組織的培育等方面,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岳陽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