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演化,國內通貨膨脹壓力凸顯,開辦保值儲蓄業務倡議又被提起。上世紀80年代末全國銀行界廣泛開展“合家歡”等超長期高息保值儲蓄恰逢此時到期,引發了諸多的訴訟,公眾和業界對銀行如何支付客戶儲蓄存款利息爭議異常激烈,司法審判上存在重大差異。正確分析并解決超長期保值儲蓄問題,對保護廣大儲戶合法權益,維護銀行聲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超長期保值儲蓄的基本狀況
50年代初期,銀行曾短期開辦保值儲蓄,至198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中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超過儲蓄存款利率,形成了儲蓄存款的負利率,根據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通知各銀行從1988年9月10日起開辦人民幣長期保值儲蓄存款業務。1991年12月1日保值儲蓄首次停辦,1993年7月11日又恢復開辦三年期以上的保值儲蓄存款,到1996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停辦新的保值儲蓄業務的決定,對新存入的三年期以上的人民幣定期儲蓄存款,不再實行保值,但對4月1日以前存入的三年期以上定期儲蓄存款仍按原辦法繼續給予保值。
為爭奪存款資源,各家銀行“創新”開展保值儲蓄業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開辦超長期存款。當時中國人民銀行規定定期存款期限分別為三年、五年、八年,而各專業銀行開辦保值儲蓄既有為三年、五年、八年期,也有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四年、三十年期定期存款。目前發生糾紛最多的是十八年期保值儲蓄存款。
二是利率高變化多。超長期限存款涉及國家7次調整保值貼補率和多次存款利率,從1999年11月1日開始按利息的20%征收個人利息所得稅,2007年8月15日開始按利息的5%征收個人利息所得稅,2008年10月9日起免征利息所得稅,國家利率政策的變化,對保值儲蓄存款利息計算影響較大。
三是存款名稱花樣繁多。從媒體報道情況看,保值儲蓄不僅名稱繁多,而且還涉及多家銀行機構。如工商銀行渾江支行的“合家歡”儲蓄、建設銀行四平分行、工商銀行通遼市分行“老少樂”儲蓄、建設銀行方正縣支行、工商銀行延邊州分行“智力投資”儲蓄、農業銀行蒙城縣支行的“子女婚嫁老人養老”儲蓄、農業銀行南陽分行的“優化儲蓄”、建設銀行枝城市支行“特種儲蓄”、“翻番儲蓄”等等。如此眾多的保值儲蓄品種,其涉及的儲戶以數十萬、乃至百萬計,出現集團訴訟亦不足為奇。
四是開辦程式不一。開辦保值儲蓄業務,有專業銀行內部批準的,也有經過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批準,更有專業縣級支行自行決定開辦。各行大多通過廣播、報紙、傳單等方式進行廣告宣傳,采用了舉例方式說明存期到期后可得到的本利數額,有的還寫明“你想在孩子結婚、升學得到巨額存款嗎?”等內容。正是宣傳單與存款單記載內容不完全一致、儲戶對宣傳單與銀行理解不同才引發利益上的沖突。儲戶希望得到是宣傳單舉例說明或者有關表格載明應得本息,而銀行依利率變化則“無法”支付舉例說明的本息,儲戶投訴、訴請法院解決在所難免。央行停辦保值儲蓄明確對三年期以上存款“繼續給予保值”政策導向和專業銀行的宣傳,讓諸多儲戶沒有懷疑超長期存款利息計算會存在重大問題。遺憾的是,金融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對保值儲蓄狀況未能進行準確的統計和有效的梳理,為超長期保值儲蓄到期利息計付留下了隱患。
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法律問題分析
我國銀行歷史上三次開辦保值儲蓄,實現了貨幣杠桿對宏觀經濟目標、穩定經濟運行、控制通貨膨脹等調節作用。但是超長期保值儲蓄有關利息計付問題卻后患無窮,三年、五年、八年正常保值儲蓄早已到期,儲戶支取存款或者轉存存款已經得到保值價值。目前,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辦的超長期儲蓄業務陸續到期,出現支取存款高峰,銀行與儲戶的利益沖突已經無法回避,對此,必須尊重歷史,依法合規、公正合理地解決保值儲蓄糾紛責任分擔問題。
超長期保值儲蓄存款合同的效力。銀行與儲戶的合同法律關系定位,決定銀行不得以存款超期、利率過高為由拒絕履行儲蓄合同義務。超長期儲蓄存款合同期限多為十五年、十八年、二十四年、三十年。中國人民銀行有關存款期限的規定并非強制性規定,銀行違反人民銀行規定開辦超長期儲蓄存款并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中國人民銀行的通知性文件應當屬于金融政策的范疇,還不能等同于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第四條規定訂立經濟合同,必須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規。同時,《經濟合同法》第七條規定的經濟合同無效的四種情形亦不包括違反政策。儲蓄存款合同法律關系不應因超過人民銀行規定期限而無效。銀行沒有充分證據推翻存款合同關系的,銀行以存款期限超過人民銀行規定存期無效的主張,缺少法律依據。
超長期保值儲蓄利率或利息過高是否有效?實際上,衡量一般標準應是人民銀行和辦理行公布的利率,而且《儲蓄章程》曾規定分段計息,銀行的確長期分段計息。銀行以違反規定為由抗辯可以理解,但明顯不合理、不公平。存單中載明利率或者應得利息是存款合同的條款,依據政策變化而調整顯然不符合《民法通則》和《經濟合同法》規定。對超長期保值儲蓄利率保護應當適用《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定期儲蓄存款在存期內遇有利率調整,按存單開戶日掛牌公告的相應的定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經濟合同法》第六條明確規定“經濟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全面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合同”。儲戶持有載明存款金額、期限、利率等要素齊全的存單屬于條款完備的合同,銀行對持有要素齊全超長期存單應當依約履行義務,否則,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合同法律依據。超長期儲蓄存款行為發生在1989年9月10日以后,對處理超長期儲蓄存款如何適用法律事關廣大儲戶利益,如河南省某法院一審時對農行推出的《優化儲蓄現行利率保值補貼率到期后可得本息一覽表》,依據1999年10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一條“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作出不利于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的規定,認定《一覽表》為格式合同,其出發點的確有利于廣大儲戶,但是《合同法》并沒有溯及既往的效力,明顯屬于適用法律不當。衡量中國人民銀行、商業銀行實施業務行為效力,只能適用當時法律法規,即1982年7月1日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有關規定。對于1993年3月1日以前的超長期儲蓄存款應當按照1980年5月28日施行的《中國人民銀行儲蓄存款章程》、1987年《銀行管理暫行條例》,此后應當適用國務院頒行的《儲蓄管理條例》。1995年3月18日、1995年7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法》和《商業銀行法》分別施行,至1996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停止辦理保值儲蓄,此間發生的超長期保值儲蓄應當適用上述兩部法律。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12月23日印發《關于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作為司法解釋,其有關存單、存款真實性等規定,進一步明確了銀行在履行支付客戶本息的法律義務。可以說,準確適用法律法規,是公正解決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的基礎。
超長期保值儲蓄合同過錯的認定。依據民法原理承擔民事責任需要同時具備行為違法、主觀有過錯、有損害事實以及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條件。超長期保值儲蓄合同過錯的認定對民事責任的承擔具有關鍵作用,從公平角度出發,儲戶金融意識來源于銀行業務行為,銀行沒有理由要求儲戶掌握并能夠判斷銀行有關存款期限和利率的合法性質,銀行開具超長期保值儲蓄存單,其過錯完全在于銀行,銀行應當依據存單約定全面履行支付存款本息義務。對于銀行以宣傳單形式舉例說明或用表格形式確認存款到期應得本息的,儲戶理解上也存在偏離,雖然不能適用格式合同的規定,但銀行宣傳確屬存在誤導,銀行仍然存在較大過錯。對于銀行以宣傳形式承諾每三年無條件轉存,若未能按照約定轉存,銀行應當承擔違約過錯給儲戶因此產生的損失。對于按照人民銀行停辦保值儲蓄通知下發后,各銀行立即向客戶解釋、說明,并采取公告等方式通知儲戶辦理提存或轉存有效措施進行糾正的,其過錯責任應適當減輕。
值得注意的是,《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逾期支取的定期儲蓄存款,其超過原定存期的部分,除約定自動轉存外,按支取日掛牌公告的活期儲蓄存款利率計付利息。”此規定,應當適用于正常期限儲蓄存款。儲戶超長期保值儲蓄存款長期被銀行占用,超過人民銀行規定期限過錯在于銀行,逾期僅支付活期存款利息,這對儲戶是顯失公平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開辦人民幣長期保值儲蓄存款的公告》明示:“保值儲蓄存款到期后不取,從存款到期日至提取存款日按原利率計息”,《公告》與《儲蓄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相沖突,盡管中國人民銀行事后曾專門通知該公告該項無效,且《公告》效力不及《條例》,但依據民法基本原理,人民銀行公告行為應屬于受益性行政行為,即設定或者確定權利或法律上利益的行為,除非當事人的信賴利益不值得保護,特別是受益的當事人存在主觀惡意時,該受益性行政行為得以撤消。在儲戶無過錯、無惡意情形下,人民銀行撤消受益性行政行為并不妥當,且應當承擔行政不當的法律責任。
超長期保值儲蓄存款司法救濟。超長期保值儲蓄存款糾紛涉及面十分廣泛,僅東北某省某專業銀行涉及儲戶多達4萬多人,眾多的儲戶在投訴無門的情形下,試圖尋求法律解決。人民法院能否因為涉及面廣,甚至引發集團訴訟而不予立案?依據《民事訴訟法》等有關立案規定,人民法院因此不予受理缺少法律依據,有違司法公平,有損司法正義。
有關實體法涉及儲戶權利、銀行義務,本質是儲戶與銀行之間必要的利益衡量,即便人民法院認定超長期保值儲蓄合同無效,也應當本著尊重歷史、客觀公正、平等互利原則,根據《民法通則》基本原則和《經濟合同法》原則規定,依法保護儲戶信賴利益請求權。保護當事人的信賴利益,以當事人的信賴值得以保護為前提,銀行承諾于儲戶的本息在儲戶無過錯或者過錯不明顯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律規定和約定予以保護。美國許多法院的判例和制定法中確立當事人“不得因過錯獲得利益”一般原則,對公正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具有平衡利益的借鑒作用,銀行不能因過錯獲得利益,也沒有理由不予支付“過高”利息!一些人民法院在認定超長期保值存款合同無效情形下,對其利息按照同期貸款利率計算,既體現了銀行違約責任,也補償了儲戶損失,不失為合理方式。實際上,各家銀行在開辦保值儲蓄的同時,依據人民銀行規定不僅設立單獨核算科目,而且均已計提保值貼補息,其利息完全可以按實際支付額在成本中列支,無法支付超長期保值儲蓄利息只不過是某些銀行逃避違約責任的借口而已。
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對商業銀行的啟示
目前,我國通貨膨脹壓力依然存在,社會各界又重提保值儲蓄,超長期保值儲蓄是發生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金融行為,不僅涉及儲戶切身利益,也涉及銀行信用,實際上,西方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銀行信用過度使用,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對我國銀行業經營具有積極的啟示作用。
保護客戶權益,依法合規經營。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的核心是客戶經濟利益,司法實踐證明,公正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儲戶再投訴或者申請再審的并不多見。商業銀行歷史和法律地位決定了超長期保值儲蓄解決上的一些困難,儲戶轉化為客戶,商業銀行改制為股份制銀行,這并不是簡單的稱謂變化,銀行必須認識到,保護客戶權益也是保護商業銀行長遠利益。
商業銀行應當堅持依法合規經營,牢固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核心理念,把保護客戶合法權益作為營銷和處理客戶投訴的首要工作,作為培育客戶忠誠度的實際行動,通過依法合規經營,切實保護客戶合法權益。
審慎對待訴訟,維護銀行信譽。銀行的推脫和缺少對儲戶真誠尊重,是引發訴訟的重要因素,至今為止,超長期保值儲蓄涉及多家銀行,尚未有一家銀行總行就相關問題給予儲戶明確答復,公正、客觀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既要態度積極處理客戶投訴,又要依據事實和法律承擔相應民事責任。
現代金融活動中,銀行與客戶糾紛在所難免,商業銀行必須認真對待客戶投訴,防止投訴轉化為訴訟,防止損害商業銀行信譽集團訴訟發生。一方面,銀行被訴案件具有明顯的被動性,敗訴風險突出。另一方面,即便是銀行勝訴,也難免對銀行聲譽造成損害,“勝了官司輸了名”,往往得不償失。有關銀行應當積極探索對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解決之路,調解金融監管機構仲裁等行為在一定意義上比訴訟更有效。
加強金融監管,防范創新風險。西方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是對金融創新風險監管不力,當年超長期保值儲蓄也是一種“創新”,我們無法用今天創新監管的要求苛求歷史,但是必須正確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并深刻反思金融監管問題,在必要時出臺處理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處理指導意見,規范歷史遺留問題的處理,維護金融秩序的穩定。
我國金融法制建設歷程造就了一系列商業銀行面臨的特殊法律問題,金融政策左右銀行經營的局面已經不復存在,隨著《銀行業監督管理法》施行,金融法制建設發展,類似于超長期保值儲蓄糾紛會越來越少,但是銀行業理財等創新經營的風險會越來越突出,金融監管機構應當借鑒國際金融監管的經驗與教訓,從國家金融安全的高度防范銀行業乃至金融業創新風險,通過依法監管,促進銀行業穩健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省銀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