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50年代開始,這種新的工作方式幾經變遷,才從理念變為現實
這是一個尋常的工作日。
“嘀嘀嘀……”。鬧鐘的聲音把他從睡夢中拉回到現實。睜開雙眼,窗外已是艷陽高照。漱洗完畢,催促正在吃早飯的核子抓緊時間。因為妻子上班比較早,所以他承擔起接送孩子的任務。每天在送孩子去上幼兒園的途中,他都會在路上碰到焦頭爛額的上班族,回想起在高峰時段擠公車的夢魘般的經歷,他淡淡一笑。
他在一家大型軟件公司工作已經5年多了。自從公司制度改革以來,他不用每天在清晨起床,也不必把一天中最美好的一個多小時花在擁擠的地鐵和公車上。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更加方便的工作方式,只要按時按量完成工作就可以了。
現在,“在家辦公”(Work at home)的概念已漸漸被很多企業所接受并實踐。僅以美國勞工部2004年5月的調查數據為例,兩千多萬的美國人在接受調查之前的一個月內,都有過在家辦公的經歷。這個數字占了美國非農業工作人口的15%。
如果把工作方式按靈活程度進行分類,可分為固定地點辦公和移動辦公。前者一般發生在傳統意義上的辦公室里,每人擁有固定的空間和辦公用品。移動辦公又可分為內部的和外部的:內部移動辦公的員工會穿梭于不同的部門之間,他們一般沒有、也沒有必要擁有固定的辦公場所;而外部移動辦公指的是在除傳統辦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辦公的工作方式,如家里或咖啡館。本文所關注的“在家辦公”就是屬于移動辦公的一種。
對于這種工作方式,有不少人著迷于它的靈活性及便捷性,也有人對其合作互動性產生了質疑。在此后數期專欄中,我們將持續對這一話題的探討,首先來談談它的歷史淵源。
早在1950年代,就有人預見了“在家辦公”的可能性,但由于種種客觀因素,僅是紙上談兵。那時,大家習慣于朝九晚五和一成不變的格子間,偶爾把工作帶回家完成被視為一種非常規的加班行為。
但到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197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的發展,如個人電腦及便攜式調制解調器的出現,在家辦公的物質條件已經具備。而且,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燃油危機的背景下,油價上漲造成了交通費用的上揚,不少企業開始認真地考慮將“在家辦公”的概念推廣,甚至有朝一日用其代替傳統的辦公模式。
從此,“在家辦公”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托夫勒在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曾指出:“在信息時代,工廠和辦公室里,將只剩下一半的人在工作,剩余的人都會在他們的電子小屋里工作,家庭又將成為社會的中心。”但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種工作方式還僅限于數據輸入員以及程序編寫員等職業。
而今,這個概念被推廣到了幾乎所有和信息相關的工種,這和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從20世紀9O年代中期的調查可以看出,在家辦公的員工必須配有便攜的通訊設備:可能包括一個有內置調制解調器和傳真設備的筆記本電腦,一部移動電話以及一個數字傳呼機。所有這些設備都可以被一同裝入一個公文包中。
另外,成本的削減可能是企業提倡“在家辦公”的最大動力之一。
隨著社會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人口密度越來越大,土地價格飛速上漲。同時,電子產品的生產規模日益龐大,價格隨之降低。此時,出于效益考慮,公司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削減房地產開支而增加電子產品的固定成本投入。由此,“讓桌子數少于員工數”的口號,“旅館預訂式”的設備管理理念等應運而生。
這種方法行之有效。AT&T曾因此在2006財年節省了1.5億美元。此外、企業管理方式的變革也是“在家辦公”興起的催化劑。首先,結果導向的思維讓管理者更關注員工的效率,而非工作過程。只要員工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選擇彈性的工作制度,是可以被接受的。其次,“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深入人心,企業管理人員不再把員工看作機器。他們越來越了解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可以提高員工的滿意度,進而提高工作效率。譬如,如果員工不必因考勤制度而受到交通高峰的折磨,靈活地選擇工作時間,這事實上推動了工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