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角(牧夫座α星)升起之后不久,另一顆亮星進入我們的視野,這就是本文的主角——角宿一(室女座α星)。它雖然沒有大角那么明亮,但仍是一顆相當耀眼的明星,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卷·最亮星表》中排名第16位。尋找角宿一是比較容易的:從北斗星的斗柄的末尾,順著它的弧形繼續延伸,越過大角,再前進約30°的地方,就是角宿一。它與大角的距離,約等于大角到斗柄末尾的距離。如果從靠近北天極的那顆指極星——天樞(大熊座α星)開始,經過北斗底部面向斗柄的那顆星——天璣(大熊座γ星),引伸一條長約65°的直線,同樣可以指出角宿一。

角宿與三光之道
角宿一既屬室女座,又是其主星,我們當然要從室女座的中國星空說起,以便了解角宿一周邊的中國星官,以利于對角宿一本身的星象文化的理解。
中國星空的角宿、亢宿、平道、天關、天田、進賢和太微左垣及內屏、左右執法等對應于室女座。首先是角宿,它是東方蒼龍七宿的第一宿。角宿二星,成南北分布狀:南面的為角宿一,也就是本文的主角,是1等大星;北面的是角宿二(室女座ζ星),雖然比較暗,但也是一顆3等星。

角宿二星在天赤道附近,角宿二在天赤道南邊沿,角宿一在天赤道南5°,《晉書·天文志》說:“角二星為天關,其間天門也,其內天庭也。故黃道經其中,七曜之所行也。左角為天田,為理,主刑;其南為太陽道。右角為將,主兵;其北為太陰道。蓋天之三門,猶房之四表。”這意思是說,黃道斜向通過角宿兩星之間,故角宿是日月五星運行的必經之路,古稱之為“三光之道”:太陽在恒星間行經的路線為黃道,其南3度為太陽道,北3度為太陰道。
平道、天門、天田和進賢

由于角宿為二十八宿中的第一宿,因此,人們將角宿一又稱為天關。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角宿的中間有兩顆小星稱為平道,即平道一(室女座θ星)和平道二(室女座82星,另說74星),《晉書·天文志》說:“左右角間二星曰平道之官”;在角宿南面還有兩顆小星,稱為天門,即天門一(室女座53星)和天門二(室女座69星)。
天田二星,即天田一(室女座78星)和天田二(室女座τ星)在角宿之北,它是天子的籍田,當它晨出現于東方時就是春耕的開始。進賢(室女座44星,另說是θ星)一星在平道之西,其星名之意是選薦賢能之士的意思,《晉書·天文志》說:“平道西一星曰進賢,主卿相舉逸才。”

周鼎三星,即周鼎一(后發座β星)、周鼎二(后發座37星)和周鼎三(后發座41星)在天田西北,《甘石星經》稱:“周鼎三星足,狀如鼎足。”相傳古時周有九鼎,而如今不知下落唯有見于天。按照占星家的說法,周鼎于秦代沉于泗水,它的精氣應于天上。周鼎三星其實已經超出室女座,但是它仍在角宿范圍,故在這里順便介紹。

說說亢宿
亢宿由亢宿一(室女座κ星)、亢宿二(室女座τ星)、亢宿三(室女座φ星)和亢宿四(室女座λ星)四星組成,均為3等以下小星。最北的亢宿三在天赤道南1度,而最南的亢宿四則幾乎在黃道之上。
關于亢宿的含義,應該從東方蒼龍整個星象的含義來考慮。經前人研究,從角宿經亢宿、氐宿、房宿、心宿直到尾宿,其整個分布的形象與殷墟甲骨文卜辭的龍字完全對應。又從東方七宿相關宿名的含義來看:角,為龍角;氐,為龍骨;房,為龍腹;心,為龍心;尾,為龍尾。如此看來,亢當為龍頸了。陳久金先生認為,亢是骯的假借詞,就是脖子的意思。

太微垣簡介
太微左垣和內屏、三公、九卿諸星官在室女座的西北部,它們都屬三垣之一的太微垣。為此,我們先將太微垣略加介紹。根據唐代學者王希明所作的《丹元子步天歌》,紫微垣為三垣的中垣,太微垣為上垣,天市垣為下垣。太微垣在紫微垣的東北角,在赤經 9 至14 時區、赤緯-10 至 +50 度間。太微又名天庭或天廷,《晉書·天文志》稱:“太微,天子廷也,五帝之座也,十二諸侯府也, 其外番九卿也。”換言之, 太微是天帝的辦公行政所在, 也是貴族及大臣們居住的地方,五諸侯、三公、九卿都在此處出現,此處就是政要官員的冠蓋云集之地。

世間帝王大多將住所與朝廷混合而一,俗稱宮廷或紫宮;但也有帝王的寢宮和辦公處所分開的,我們想象一下,天帝寢宮和帝廷就是分開的。為了保護天帝和這些政要官員,當然外圍需有城墻來加以防護, 所以有太微左垣和太微右垣 。

太微垣墻垣是何時才出現的呢?依據《史記·天官書》的記載, 將天上的星空分為黃道帶的四方、 加上中央紫宮為五大天區, 此時紫宮包含著未見有墻垣的太微與天市。所謂的三垣和二十八宿的全天區劃分,是直到《晉書·天文志》才出現的。可見古中國的星象系統的劃分觀念,也是隨著時代而不斷發展的。

太微左垣
太微左垣在紫微垣的東北角,又稱東垣或東潘,是太微垣的城墻,左垣(右垣也是如此)中的星皆為文官武將,由南至北分別為左執法(室女座η星)、東上相(室女座γ星)、東次相(室女座δ星)、東次將(室女座ε星)、東上將(后發座α星)。左執法為廷尉,是刑獄方面的執法官,右執法(后發座β星)為御史大夫,負責檢察、執法,兼管文書圖籍。執法在秦時是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長官,他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上相,通常為宰相的尊稱,周代時專指朝覲會同之官。次相,是指職位次一等的丞相。秦漢時的將領分為上、次二等,上將是職位最高的將軍,次將為輔助領兵的將軍。

左垣的左執法和右垣的右執法亦可合稱為南垣 ,中央的開口稱為端門。其實在太微左右垣的每顆將相星的下面,均有一座門與之相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