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曲《涼州詞》使得羌笛天下聞,王之渙的這首名作,讓人們記住了羌笛,言羌笛必然聯想到哀怨。羌笛究竟是何物,竟然有如此大的魅力?羌笛是羌族人民發明的一種古老的樂器,用兩根竹管制成,最早的羌笛有三個孔,現在的是六個孔,豎著吹,音色高亢,聽起來頗有悲涼之感,羌笛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東漢馬融《長笛賦》:“近世雙笛從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龍吟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睎|漢時候的羌笛,吹出的樂音已經猶如龍吟,洪亮而又悠長。
羌笛吹出哀怨的樂曲,演奏出這個民族悲壯的歷史。歷史上的羌族和現在的羌族不完全等同,歷史上羌族的成分比較多,分布范圍也很廣,早在甲骨文里就出現“羌”字,字形作 或 ,形狀像是長著羊角的人,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鼻际俏鞑磕裂虻纳贁得褡澹髞斫涍^民族融合和分化,有些羌族人融入到了漢族、藏族等民族,有些分化出來,成為新的民族,例如白族,加上其它因素的影響,古羌人的人口逐漸減少,分布范圍逐漸縮小,現在羌族人口約有30萬,主要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藩、黑水和綿陽市的北川縣,以上六個縣居住了90%以上的羌族人口。

羌族的歷史非常悠久,傳說大禹是羌族人,《史記?六國年表》:“禹興于西羌?!贝笥硎菑奈鬟吳甲宓貐^興起的,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存在了約500年,從這個意義上講,羌族為培育華夏文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由于羌族生活在商的邊境,成了商王征討的對象,甲骨文里有大量的對羌族進行征討的記載,但是羌族和商王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詩經》里有羌族向商王朝貢的記載。羌族生活在西部,經常受到征討,西周也興起于西部,兩者很快結成聯盟,共同對抗商,周武王伐紂,率領的八個少數民族的軍隊就有羌族軍隊,(《尚書?牧誓》)伐紂勝利之后,羌族作為西周的同盟軍,大量進入中原地區,從西周到戰國,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到西漢時期,進入中原的羌族已經基本上融入當地民族,沒有進入中原的羌族還生活在西部地區,分支繁多,有先零羌、燒當羌、鐘羌、勒姐羌,等等,漢武帝時在羌族聚居的地方設置汶山郡,管理羌族,還設立護羌校尉,專門處理西羌問題。東漢繼續設置護羌校尉,東漢后期,政治黑暗,各族人民都受到壓迫,羌族和其它民族一起,舉行了反抗起義。三國時期,魏、蜀和吳為了加強自己的實力,都對羌族進行拉攏,例如,蜀國名將馬超的祖母就是羌族人。
西晉“八王之亂”后,北方少數民族乘機南下,紛紛建立政權,開啟十六國的混戰局面,其中后秦是羌族人姚萇建立的。姚萇去世后,他的兒子姚興繼位,姚興是十六國時期很有作為的皇帝,他留心政事,廣泛聽取大臣的意見,注重吸納人才,下令釋放奴婢,注意發展教育文化。(《晉書?姚興載記》)姚興做的另外一件影響巨大的事情,就是迎接中國四大譯經家之一的鳩摩羅什,姚興為迎接鳩摩羅什,出兵滅掉后涼,把他迎接到長安,為鳩摩羅什建立譯經場,挑選八百多名僧人做助手,后來總共譯出佛經98部,425卷,鳩摩羅什的譯經,極大地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地傳播,例如,《金剛經》有六個譯本,最通行的譯本就是鳩摩羅什翻譯的。姚興晚年做了許多失誤決策,并且沒有處理好諸子爭位的問題,在姚興死后第二年,后秦就滅亡了。南北朝時期羌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一起大量進入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隋朝建立后,在羌族聚居的地方設立郡縣,唐朝沿用這個政策,唐太宗以開明的政策對待各民族,在羌族聚居地設立都督府、州,促進了各民族的和平相處。唐朝時,吐蕃興起,羌族處在吐蕃和唐王朝的中間,在雙方沖突中受到巨大沖擊,一部分羌族內遷,遷到今寧夏、陜西一帶的黨項羌,由于處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產得以恢復,實力增強,唐朝末年,黨項羌的拓跋思恭幫助朝廷鎮壓黃巢起義,被任命為夏州節度使,賜爵夏國公,再賜李姓,他就是后來西夏建立者李元昊的祖先。五代時期,吐蕃早已經瓦解,中原處于混戰之中,黨項羌的實力迅速強大起來。
北宋建立后,長期與遼對抗,李元昊乘機建立夏,史稱西夏。李元昊是位很有才能的皇帝,他在即位之前就廢除唐朝賜的李姓,改姓嵬名氏,更名曩霄,他自己還創造了西夏文,(《宋史?夏國傳》)創造文字是一項很了不起的功業,后來,西夏滅亡了,西夏文卻一直存在到明代,保定出土的兩座刻有西夏文的石幢,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表明西夏文至少使用了四五百年。元昊巧妙的處理與宋、遼的關系,使西夏得以發展壯大。金滅北宋,宋王室南遷,西夏用對金稱臣的策略,同時金也不敢小覷西夏的實力,西夏繼續和金并存。西夏后期,蒙古興起,西夏和金結成聯盟,成吉思汗南下滅金,為了減少側面顧慮,成吉思汗決定先攻打西夏,在第六次攻打西夏的時候,成吉思汗病逝,因此,在攻下西夏都城興慶府(今銀川)之后,蒙古實行了屠城,所有文獻毀于一旦,以致西夏的史料極其匱乏,許多疑問無法解決。西夏滅亡后,一部分黨項羌進入中原,融入各民族,一部分遷回羌族祖先居住的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
明朝建立后,在羌族聚居的地方推行土司制度,分封少數民族的首領充當地方官吏,對本部落或本地區實行世襲制的管理,并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有關土司的規章制度。(《明史?職官一》)土司對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民情、習俗比較熟悉,有利于加強民族管理。明朝在設立土司制度的同時,還設置了平羌將軍都督府,鎮守四川西北部,加強軍事震懾力。由于土司是世襲的,在土司管轄區域內享有特權,土司往往對內壓迫平民,對外對抗政府,引起廣大民眾的反抗和政府的不滿,到明代后期,土司制度的弊端越來越大。

清初對土司繼續任用,后來為了解決土司制度的弊端,推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的土司制度,代以州縣的流動的官員直接治理?!案耐翚w流”政策加強了政府對羌人地區的管理,促進了民族交流,推動了羌人地區經濟的發展,例如清代汶川,當地羌族和漢族人民共同相住,那里的土地羌族和漢族人民交錯耕種,然而各自安居樂業,一起居住而沒有嫌疑。(嘉慶《汶志紀略》卷3《風土》)各民族友好相處,是“改土歸流”的結果。
清朝后期,政治腐敗,社會黑暗,人民受到嚴重壓迫,羌族和其它民族一道,參加反抗。鴉片戰爭之后,帝國主義勢力深入到羌族居住區,挑撥民族關系,制造混亂,羌族又和其它民族一道,從大局出發,維護民族團結。清朝滅亡后,軍閥割據,連年混戰,社會動蕩不安,給各族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羌族人民也不例外,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新中國成立后,羌族人民的生活進入了新階段,1958年,在阿壩,由汶川、理縣和茂縣組成了茂汶羌族自治縣,1963縣,恢復原先建制,由茂縣繼續稱茂汶羌族自治縣,1987年阿壩藏族自治州改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縣改為茂縣。2003年,北川縣改為北川羌族自治縣。民族自治實現了羌族人民的當家作主愿望,現在羌族人民的生活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現在羌族聚居的地方,位于青藏高原東南部向四川盆地過渡的地方,大部分屬于高山峽谷地帶,這個區域處在地震帶上,經常發生地震、泥石流等災害,1933年,茂縣疊溪發生7.5級地震,疊溪全城被毀;1952年,汶川發生5.2級地震,造成很大損害;今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級地震,30萬羌族就有3萬遇難,羌族的損失,甚于其他各族。
面對巨大災難,我們相信,這個堅強的民族一定能夠站起來,英國歷史學阿諾德?湯因比在他的名著《歷史研究》中說:“艱苦的環境對于文明來說非但無害而且是有益的?!逼D苦的環境更能激發人們發揮智慧去克服,羌族特有的建筑——碉樓,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和多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就是羌族智慧的見證。頑強延續了三千多年的羌族人民,樹立信心,發揮智慧,加上全國各族人民的幫助,一定能夠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