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8 月8 日, 第29 屆奧運會在中國北京開幕。中國作為當今世界的一個新興體育強國, 人們只看到了中國在當代體育競技比賽中的成果, 卻不太知道, 許多的現代體育競技項目在幾千年前的中國就開始成形與發展。許多種體育項目, 起源于古代中國, 并且曾經十分發達。中國對于世界體育運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古代體育, 是指從中國體育活動的出現,到19 世紀末西方現代體育傳入中國為止, 在中國歷史上產生并發展的傳統體育活動形式。它包括: 第一, 從生產實踐和軍事戰斗中轉化出來的活動項目,包括射箭、“ 田徑” 運動形式, 水上與冰上運動;第二, 具有技擊和保健特色的武藝、武術與養生活動; 第三, 娛樂特色的球類運動, 蹴鞠、馬球和捶丸;第四, 益智型的棋類游戲; 第五, 民俗或民間體育運動, 如賽龍舟等。
與西方不同的是, 中國古代體育更注重人與運動的和諧性, 強調的是體育中的娛樂、休閑、教育、養生等性質, 不追求競技性。所以, 中國古代體育更接近于人類體育精神的真諦。
古代的球類運動
人們總以為現代足球運動的發源地是在英格蘭 , 其實不然。足球的發源地應該是在中國山東的臨淄。據馬王堆出土文獻記載, 在堯、舜、禹時代,中國就出現了足球的雛形——“ 蹴鞠”,《水滸》傳中就有關于高逑酷愛蹴鞠的記載。蹴鞠在宋代十分流行, 其制作工藝也非常完善, 與近代的歐式足球差別不大。“ 少年騎馬入咸陽, 鶻似身輕蝶似狂。蹴鞠場邊萬人看, 秋千旗下一春忙。” 這是宋代詩人陸游的《晚春感事》, 寫了他少年時在咸陽觀看蹴鞠比賽的場景。
而古代中國軍隊為提高騎兵的戰斗力而發明了馬球, 此后馬球成為一項皇家體育運動。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馬球愛好者與運動員。他在位期間,甚至利用一場馬球比賽清除了政敵。另一種球類運動——水球運動在宋代稱“ 拋水”, 宋徽宗趙佶還為這種水球運動寫過一首七言詩:“ 苑西廊畔碧溝長, 修竹森森綠影涼。擲球戲水爭遠近, 流星一點耀波光。”

根據體育史專家分析, 保齡球與高爾夫球也起源于古代中國。幾千年前, 中國人便發明了一種名叫“ 十五柱球” 的體育項目, 它就是保齡球的前身。此外, 高爾夫的前身“ 捶丸” 也產生于中國。但這些球類運動后來逐漸在中國消失, 因此造成了人們普遍認為發源地在歐洲的假象。
古代的“ 田徑” 運動
田徑運動在中國古代體育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包括“ 投”( 投擲)、“ 跳”( 跳高)。在戰國時代的兵書《六韜》、《吳子》中記載: 選擇善投擲、善跳躍的士兵組成特殊兵種進行訓練。秦軍為了統一全國, 曾在軍中提倡一種“ 投石超距” 的訓練方式, 讓士兵練習“ 投”, 練習臂力, 提高戰斗力。到了漢、唐時代, 中國古代軍隊對具備投擲技能的人都有“ 具祿封進” 的嘉獎。“ 投”, 對現代體育中包括鐵餅、標槍、鉛球等項目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南北朝時期, 民間曾有一種跳躍運動, 名“ 賭跳”, 以跳高者為勝。連當時的南朝劉宋的皇帝也曾鼓勵大臣與軍隊要進行跳高比賽。
而鼎鼎大名的馬拉松長跑項目, 中國與歐洲是在同時代出現的, 甚至更早。從春秋戰國開始, 大規模兵團作戰成為了中國古代軍隊的主要作戰方式。所以, 具有長跑能力的人, 成了重要的軍事人才。在漢代的《車馬出行圖》中, 騎兵背后有兩個奔跑的武士“ 伍伯”。“ 伍伯” 練就了長途奔襲的能力, 他們在作戰中傳遞信息, 這實際就是在進行馬拉松長跑。到了元代, 出現了一種長跑比賽叫“ 貴由赤”( 蒙古語快行者的意思), 比如從元大都( 北京)跑到元上都( 內蒙), 長跑距離為180 里, 賽跑在兩個地點同時進行。這種比賽是當代馬拉松長跑距離的兩倍多, 時間早600 多年。
古老的格斗競技運動
“角抵罷時還擺宴, 卷班出殿戴花回。” 這是宋代詩人楊萬里在觀看士兵的“ 角抵”( 摔跤運動)比賽后, 寫的《角抵詩》。現代摔跤基本上是沿著古代的角力、角抵和相撲、摔跤這幾大形式發展而來的。它最早起源于“ 蚩尤戲”, 一種在中國北方民間流行的競技活動。《史記· 李斯列傳》中記載: 秦二世胡亥曾在甘泉宮觀看角抵比賽。到了清代, 摔跤被軍隊作為一種練兵訓練, 乾隆時代的名畫《塞宴四事圖》中,“ 四事” 之一就是摔跤。
同時, 角抵到晉代出現了另一種演變: 相撲。到了宋代, 出現了有關角抵的專業書籍《角力記》。在《水滸傳》第七十四回的“ 燕青智撲擎天柱” 中,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相撲的場景。還有一種表演性的相撲出現于北宋的東京, 它成為了日本相撲運動的起源與來源。
除摔跤與相撲外, 中國武術也是一門傳習千年的格斗競技項目。武術項目包括: 器械、拳術、養生操。器械有十八般兵器: 戈、戟、吳勾、矛、劍、鎩、殳、槍、叉、刀、斧、鉞、棍棒頭、鞭錘等。漢畫像石就有許多表現器械演練的畫面, 在河南出土的漢畫像磚上, 有兩個人在擊劍。
拳術也是武術當中一項重要內容,《詩經· 巧言》記載:“ 無拳無勇, 職為亂階。”《漢書· 藝文志》中就有《手搏》六篇, 這是最早的有關拳類著作的記述。到了明清, 拳術、拳法得到了理論總結,像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記載了宋太祖的“ 三十二式長拳”。拳術還出現了內外家, 外家以少林武術為代表, 內家以武當武術為代表。到了清末, 幾大拳系已逐漸形成, 當時文獻記載的拳系有幾十個,拳套路有幾百種。比如南拳的方世玉、黃飛鴻與北拳的霍元甲。
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導引圖》反映了40 多個人物徒手、執器械進行各種養生練習鍛煉的情景, 這估計是我國最早的保健養生體操。成熟的水上與冰上運動
古代中國的戰爭兵法中都提倡水戰、舟戰, 所以訓練水軍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在出土文物“ 宴樂漁獵攻戰紋銅壺” 中, 壺壁上雕刻了古人游泳的畫面, 包括自由泳、蝶泳。敦煌莫高窟257窟中的《弄潮游泳圖》中, 古人游泳的姿勢跟現在的游泳姿勢基本一致。唐代詩人李益, 曾寫過一首五言詩:“ 嫁與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 早知朝有汛,嫁與弄潮兒。” 表現了一位婦女被一位游泳健將深深吸引的故事。
而跳水運動在民間叫“ 扎猛子”, 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間。特別是在宋代, 跳水項目中出現了一種叫做“ 水秋千” 的跳水活動。在兩船間樹兩根竹竿,竿上扎上秋千, 跳水者蕩到跟秋千的橫梁齊平的時候, 突然一個跟斗從秋千上跳入水中, 類似于今天的高臺跳水。
中國古代的冰上運動在隋唐時期就已存在。《隋書》記載: 大興安嶺的“ 室韋人” 可“ 騎木而行”滑雪, 雙腳踏在兩個滑板上, 相當于現在的雪橇滑雪。宋明以后, 冰上運動更為興盛。后金的努爾哈赤曾在太子河上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運動會, 包括了冰球項目與花樣滑冰。冠軍獲得者賞銀20 兩,亞軍賞銀10 兩, 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冰上運動會。后來, 隨著滿族入主中原, 這些冰上活動也被帶入內地。清廷規定: 每年從全國各地選拔近千名“ 善走冰” 的人, 入宮進行訓練,每年從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 現北海和中南海) 進行訓練、表演。畫家金昆、程志道曾為此畫了一幅《冰嬉圖》。
射箭與體操
射箭在西周時被列入教育必修的內容, 君子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射箭就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孔子、荀子、墨子等, 都是射箭愛好者與射箭教練。到了魏晉南北朝, 射箭出現了專業的比賽, 在《北史· 魏宗室常山王遵傳》中記載:北魏孝武帝在洛陽的華林園舉行了一次射箭比賽,勝利者可以得到酒杯作為“ 獎杯”。在唐代設立的武舉制中, 規定了九項選拔和考核軍事人才的標準, 其中五項是射箭。唐宋時代, 射箭運動在民間十分普及, 僅河北一帶, 民間組織的“ 弓箭社”就有六百多個, 參加的人員有三萬多。滿族入主中原后, 射箭運動得到了更廣泛的推廣, 如將“ 木蘭秋狝” 定為恒制, 把承德作為涉獵射箭的專用場地。同時, 宋代街頭的業余體操表演可以與現代體操媲美, 端午節的賽龍舟與現代賽艇項目本質上是一樣的。( 綜合整理)